吳青
P2P平臺宜信壞賬風波暫告一段落,但由此引發了業內對P2P模式乃至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監管的思考。筆者認為,對于互聯網金融這樣的新生事物,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采取“漏洞監管”模式。所謂“漏洞監管”,就是在金融產品和業務發展過程中,不急于建立完善監管體系,而是著力觀察和解決出現的風險事件和問題,從這些“漏洞”入手,解決監管最迫切的問題,從而逐漸摸索行業規律,逐步完善監管體系,幫助行業健康發展。
以宜信為例,經營中可能存在著以下問題。
宜信作為P2P模式的正當性:P2P在國外只是一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出借方可以直接把錢借給貸款者,由于國外征信體系健全,所以信用審核和放款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而國內大部分P2P對于貸款者的信用判斷無法通過網絡完成,因而宜信具有中國特色的線下信用審核和債權轉讓的模式就相當于自己建造了一個資金池,先把錢借給貸款者,然后再通過賣理財產品的方式把債權轉讓出去,這使得很多同行不認同宜信是P2P的經營模式,并直接影響到P2P行業的生產環境。
信息的不透明:債權分拆再轉讓造成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宜信被消費者和監管機構詬病。宜信向理財者提供的固定收益類理財模式使得原本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P2P借貸關系變為多對多的債權關系,而具體投資項目由后臺系統進行匹配,不由理財者自主選擇,理財者每月收到的債券列表沒有具體的債權比例分布,借款用途以經營、消費、其他等籠統描述概括,這種混亂的現金和資產對應狀況,是否能夠使得資產池的收益率扣除成本持續高于付給客戶的收益,缺乏保證。
壞賬認定與承擔:根據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的數據,2011年全年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不良貸款率約為5.14%。有數據顯示,P2P行業的壞賬率逐漸走高,2013年高位盤旋在3.5%至5%,但有個別網貸平臺已經超過了6%。對于宜信的資產質量,到目前為止唯一一份相關的報告是德勤出具的所謂審計報告,稱不良還款率(壞賬率)為0.7968%,但是由于單筆貸款金額和宜信相近的信用卡壞賬率都遠高于3%,因此德勤的這個數字值得質疑。P2P行業一位資深人士表示,P2P目前壞賬率在5%至8%之間常見,而即使達到8%至10%,利差也足以覆蓋壞賬,掩藏風險。
針對上述種種潛在的風險,筆者建議監管機構從如下方面對P2P平臺進行監管探索:對P2P平臺進行更深入的行業細分,將線上和線下業務進行更加嚴格的規范并分別監管;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試點限制過分復雜的“多對多”債權關系,如在合同或規定中明確規定債權的轉讓金額和轉讓次數,將宜信這樣的公司納入正常的合同法監管體系;對于客戶篩選帶來的壞賬率提高問題,要加強風控的知識培訓和系統建設。另外要避免高收益市場中的風險過大項目,在會計操作上要具有更好的透明度。
好的金融監管體系應該是在微觀上能夠給予各方平等的保護,嚴禁欺詐行為。在宏觀上,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彈性度來容納市場的創新和發展,同時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顯然,我國對P2P平臺監管剛剛開始,還沒找到真正成熟的方案。在監管尚是空白的情況下需要慢慢摸索,以上根據“漏洞”而提出的監管建議,可能是對P2P平臺監管的比較好的嘗試。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