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黃齊
今年以來,銀行同業業務資產飆升已經引起了來自監管層的高度重視。6月的流動性危機,已經使商業銀行在“重拳整治”之下,采取各種手段壓縮同業資產規模。
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主辦的金融街論壇上,披露了以下數據:“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間,金融機構同業資產余額年均增長是32.7%,比同期貸款余額年均增速快了17.6%。同業往來的負債余額年均增長24.4%,比同期存款余額年均增長快了10%!
同業業務無疑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整合有效資源、增加收益的一個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快速增長的同業業務對實施貨幣政策和防范金融風險帶來了新的挑戰。
上市銀行同業負債規模超12萬億
胡曉煉進一步指出,部分機構借助同業業務來轉移表內的貸款,同時規避對信貸總量和信貸投向的一些管理要求。亦有機構借助同業業務做大表內存款,應對存貸比的考核以及內部考核的要求。
“這就加劇了在特定時點存款市場的波動,并且也對廣義貨幣量M2的數據產生了擾動。此外,同業業務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在一些機構也是比較突出的,也是造成流動性風險的一個隱患!焙鷷詿拸娬{。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在上述論壇上對胡曉煉的觀點表示了認同,同時指出應該明確同業業務的內涵,認為同業業務的發展是基于商業銀行存款分布的不均衡。
早在2012年,監管機構就已經注意到同業業務迅速膨脹帶來的潛在風險。據吳曉靈提供的數據,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銀行同業負債規模達到12.1萬億,其占總負債的比例也相應的由2006年的7%提升到2012年的15%。
“同業業務目前的這種發展模式缺陷與危害就是通過同業互存,放大資產負債規模!眳菚造`指出,同業業務的盈利主要依賴期限錯配來逐利,在市場上籌集短期資金并用于長期投資,成為銀行盈利的基本模式。
然而,若商業銀行過度放大“短負債、長資產”運用,這將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帶來難題,而且同業業務也成為了繞開存貸比監管的主要渠道。
吳曉靈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應將除用于清算、結算及頭寸拆借的同業往來均視為一般存款和一般資產。
“應該給它(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自主權,應該真實反映資金的用途,不要再遮遮掩掩了,給了你資產負債經營的自主權,你就必須真實透明的把你的資產負債狀況顯示出來。”吳曉靈強調。
吳曉靈還提出,要明確金融產品的法律關系,銀行發行的保本的負債產品應一律計入表內,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的產品,凡是有地區收益率的均應納入表內。
吳認為,理財產品就不應該有預期收益率。一旦給了消費者這種收益預期,并采用一些手段來確保這些預期,還有保本保收益的隱含擔保,就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外,吳曉靈還指出銀行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應該注明信托關系,且不得有預期收益率的宣傳。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才可以列入表外。
“我認為在目前的這種市場文化下,必須要有嚴格的規定。特別是市場上流行的一種普遍觀點,即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不是信托產品,是委托代理產品!痹趨菚造`看來,這在法律關系上是絕對錯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只要理財產品不是以客戶的名義在運作,而是以銀行的名義在運作,絕對就是信托關系。
建議廢除存貸比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當日吳曉靈還指出,存貸比的控制和貸款規模的控制侵蝕了商業銀行的金融自主權,由于存貸比考核問題的存在,這也使得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自主權受到侵蝕,成為了資產負債管理的桎梏。
吳對“存款沖時點”、“貸款繞規模”、以過橋貸款粉飾業績等行為持批判態度,建議修訂《商業銀行法》中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她認為應該用巴塞爾協議Ⅲ中流動性覆蓋比例和凈穩定資金比例替代75%的存貸比例,并允許商業銀行運用同業CD的資金來放貸款,以“緊頭寸”控制商行資產。
實際上,中國的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是金融穩定的基礎和前提。監管層已經達成一點共識,即貨幣政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中央宏觀調控工具,要求金融監管與之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出預期的政策效益。
(本報記者史進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