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08:51 中國證券報 | |||||||||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 內容提要○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及組合,適時適度調控基礎貨幣,有效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完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等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
○適當簡化貸款的基準利率期限檔次,推進長期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產品;完善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建立適時動態調整再貼現率等中央銀行利率形成機制 ○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推動金融控股公司規范發展;密切關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發展狀況,防范跨行業、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加快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 ○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05年,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金融運行平穩。貨幣信貸總量增長總體適度,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與宏觀調控總體要求基本適應。專欄1:正確認識金融機構“存差”現象 存(貸)差是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與各項貸款的差額,存款大于貸款是存差,貸款大于存款是貸差。貸存比是金融機構各項貸款與各項存款的比例,即貸存比=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978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貸存比呈穩步下降趨勢。199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存差,并且逐步擴大。2005年末金融機構存差達到9.2萬億元,占存款余額的32%,存量的貸存比為68%,新增量的貸存比為53.6%;分地區看,目前全國各省份均出現存差。隨著存差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各種關于存差的觀念與認識,有的認為存差是儲蓄增長相對過快、信貸增長相對過緩的表現,也有人提出存差是資金閑置和使用效率降低的反映,一些地方甚至還將存差相互比較,將其視為衡量金融對地區經濟支持力度的標志。事實上,這些認識并未準確、客觀和全面地揭示我國金融機構存差產生的真實原因。 對總體上出現的存差現象,必須從宏觀和整體銀行體系全局的角度入手,才能揭示存差產生的一般機制,并進一步理解地區存差的成因。如果從單個或局部銀行的角度去觀察或分析這一現象,難免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信用貨幣的銀行體系中,一國包括存款和現金在內的所有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購買債券等方式創造出來并被企業、個人等社會經濟主體所持有的,如果從銀行體系整體來看,是先有貸款等資產、后有存款等負債,而不是相反。從資產負債表的變化看,當銀行發放一筆貸款時,其資產方貸款和負債方存款將同時等量增加,從而實現借貸相等。發放貸款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存款的過程。1995年之前,我國金融機構一直呈現“貸差”,這主要是由于銀行體系資產結構單一造成的。當時銀行體系基本只有貸款這一種資金運用方式,貸款創造出的貨幣主要由存款與現金發行構成,因此出現“貸差”。流通中現金越多,貸差就會越大。 199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從貸差轉為存差。此后,存差不斷擴大,貸存比逐步下降,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銀行持有非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總量不斷增長。近年來,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金融產品,而商業銀行受風險管理意識增強、資本充足率約束等因素影響也改變了過度依賴存貸款利差收入的單一盈利模式,努力提高債券等低風險權重的資產占比,銀行資產多元化程度不斷提高。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有價證券及投資占資金運用比例僅為5.7%,但到2005年已達26.1%。從貨幣創造原理看,銀行購買債券與發放貸款具有相同效果,都會派生出等量存款,存差因此加大,貸存比下降。二是近年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剝離與核銷力度加大。不良貸款的剝離與核銷會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發生調整,貸款余額下降,轉換成等額的信譽好的有擔保的優質資產或等額核銷所有者權益,但并不影響負債方存款余額,因此存貸差額會相應擴大。截至2005年末,至少有數萬億的貸款被剝離、核銷或實行債轉股。三是金融體系外匯資產增長較快。近幾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呈現雙順差,企業、居民將獲得的大量外匯轉換為人民幣存款,這體現在銀行概覽上就是資產方的外匯資產增加、負債方的人民幣存款增加。由于是以非貸款的形式向居民和企業部門提供資金,因此存差擴大,貸存比下降。四是現金需求增長趨緩。現金投放是抵消存差的因素。隨著電子貨幣和支付手段的發展,我國現金需求增長趨于下降,M0占M2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經從1990年的17.3%下降到2005年的8%。流通中現金對存差擴大的抑制作用不斷減弱,這也構成存差較快增長的原因。 上述分析顯示,我國金融機構存差的擴大是銀行體系資產多元化的必然反映,符合我國金融發展和市場化的總體進程,也與特定階段金融管理與銀行改革措施有關。銀行體系非貸款類資產增長相當于通過非貸款方式向社會經濟主體提供資金,這一過程雖然會在形式上引起存差擴大,但并不是資金閑置、使用效率降低和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削弱的表現。與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占存款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影響一個地區存差或貸存比的因素更加多樣和復雜。一方面,地區存差與整體金融體系存差受相同影響因素的支配,另一方面,地區存差又受到存款在不同地區之間流動的影響。不能簡單將地區存差成因歸結為某一類因素的作用,更不能簡單利用存差來判斷金融對地區經濟的支持狀況。如北京、廣東等地區的貸存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廣東的情況看,2005年廣東省結售匯差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明顯超過上海、江蘇、浙江等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外匯占款多是廣東省存差占比大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是外匯收支逆差地區,但北京存量貸存比幾乎是最低的,這主要是由于全國性企業和機構總部多集中于此,大量分支機構資金集中存在北京所形成的。依據存差和貸存比來判斷金融對地區的經濟支持力度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得到相反或錯誤的結論。 總之,存差并不等于銀行資金閑置,存差與金融機構流動性之間也不存在必然聯系,通過多發放貸款和引導居民增加消費的方式并不會減少存差。當前,“存差”這一概念已缺乏明確的內涵和政策指向,因此不宜過分強調。“存差”與“貸差”概念出現在計劃經濟“大一統”的一級銀行體制下,當時銀行資產方只有貸款這一類項目,負債方僅包括存款與現金發行。在這樣的體制下,“存差”與“貸差”在分析資金配置和流動規律時是有一定意義的。但隨著我國轉入二級銀行體制,市場化程度不斷深化,存差的形成機制和內涵更加復雜,“存差”概念已失去其存在和作用的條件,很難清晰反映銀行資金使用狀況,也無法準確衡量金融對經濟的影響,不僅容易引起歧義,還容易派生出其他謬誤。地方促進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的根本途徑是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而不是試圖通過其他方式人為調控存差和貸存比。 表1:2005年第四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占比表 單位:% 上浮水平 合計[0.9,1.0)1.0 小計(1.0,1.3](1.3,1.5](1.5,2.0]2.0以上 合計10024.2926.4749.2426.878.2711.372.73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0030.6228.2941.0934.615.271.140.07 股份制商業銀行10033.4431.4935.0733.551.070.110.34 區域性商業銀行10027.0521.0151.9436.458.695.361.44 城鄉信用社1003.135.2891.6014.5622.4044.0710.57 注: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2,2.3)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 表2:2005年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一、大額存款: 3個月以內1.79641.55612.31592.47762.97172.39562.63042.87043.13643.32923.21974.0510 3—6個月2.11022.24902.53532.93512.78003.37013.56423.54273.86024.18464.18624.5035 6—12個月2.44502.24192.65273.30832.39603.49143.40383.03013.53903.95263.99244.5472 一年2.30392.36943.30222.74713.50353.73723.91093.85784.13574.50444.07163.9522 二、貸款: 一年(固定)3.53663.77204.23934.06644.53674.56644.65444.89045.16655.13895.42525.4437 一年(按月浮動)3.33153.67713.74624.07244.15754.24774.48534.67444.88725.06515.26725.5167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第二部分貨幣政策操作 200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強總量調控,優化信貸結構,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金融企業改革和金融市場建設,改進外匯管理,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金融平穩運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