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老鼠倉,說好保本變巨虧,買基金被坑請到【基金曝光臺】!信用卡無故遭盜刷,銀行存款變保險,理財被騙請猛戳【金融曝光臺】!
保險:做好“風險管理者”不做“風險制造者”
文 | 孫祁祥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5日強調了金融安全問題,這是事關國民經濟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保險業作為金融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風險防范是題中應有之義。
自從改革開放啟動以來,依保費總規模比較,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的保障能力可謂有目共睹。實踐證明,金融安全的最大隱患并非外資的進入,而是內部金融體系的不健全。要防范這種風險,就必須加強內功,對于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而言,保險業正是一個良好例證。
認知風險池
眾所周知,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靈魂和血液。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不僅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而且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這在國內外都有大量事例可以證明。
保險是什么?保險因其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而被視作大金融的一個分支,但是保險又因獨特的風險管理功能,而被歸為與銀行、證券等不同的一類金融部門,這一功能是保險業生存、立足和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獨特意義所在。
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風險進行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在現實中就一定會完美地扮演“風險管理者”的正面角色,在有的情況下,如果處理不好,它也可能制造新的風險,扮演“風險制造者”的負面角色。例如,在保險市場出現系統性震蕩或危機的情況下,與原先沒有“覆蓋廣泛的保險制度”的狀態相比,建立這樣的制度而后發生嚴重問題將帶來可怕的“乘數破壞效應”。
原因何在?一方面,投保人選定了把保障風險的期望寄托在保險這種體制上,也就意味著放棄了防范風險的其他替代方式,如果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最終破產倒閉,就不能向投保人提供相應保障,這種希望的破滅比原本就沒有希望更為殘酷。另一方面,既然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那么風險的集聚就不可避免。保險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風險轉移,也就是說被保險人把風險轉移到了保險公司,后者成了風險池。這就引出了一個關于“制度責任”的嚴肅話題。保險業的制度責任就是要“以自身的穩健來保障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如何達成這一目標?那就是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
從目前來看,保險業總體運行是不錯的,但是也有一些風險值得警惕。
一是公司治理風險??梢哉f當今中國企業所具有的、幾乎所有公司治理方面的風險,在保險企業當中都存在,包括內控制度不健全、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等等。
二是償付能力風險。通過去年年底的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中國保險業總體的償付能力應當說是充足的,充足率達到了247%,只有兩家不達標。保監會“償二代”監管制度體系把所有的保險公司分成4類:100%以下屬于償付能力不足,需要監管;100%~150%是償付能力一類公司,需要警示;150%~200%是二類公司,需要關注;200%以上償付能力充足。所以247%的充足率表明總體來說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再看分布結構,在100%~150%之間的償付能力一類公司數量有所增加,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同時,償付能力下降的公司在增多,在去年年底的時點與年初相比,雖然可能仍在償付能力充足的范圍之內,但74%左右的公司償付能力出現下降,因此存在風險隱患。
三是流動性風險。就行業而言,退保和欺瞞給付正處在多發期,很多公司因此面臨現金流的壓力,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將會導致非常大的流動性風險。
四是信用風險。如大家所知,目前信用違約的情況十分嚴重,保險公司的很多投資標的是債券,一旦債券出現違約,將給保險公司帶來連鎖反應。
除了這四大風險之外,還有投資風險、行業信譽風險等等,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走出三大誤區
既然只要發展金融就會聚集風險,那么有人說不發展金融行不行?事實上,那將意味著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這是最大的風險。所以說金融界能做的事情,就是在開放、發展的過程中,抓住機遇,避免風險,實現高收益的回報,這點是必須要秉持的一個理念。對于保險業而言,特別需要走出三大誤區。
首先,要走出以投資的思維看待保險業的誤區。把保險看作金融,是一種很普遍的看法,然而其中存在誤區。投資思維,需要考量投入和產出的比例;而保險并非如此,是以確定的保費支出鎖定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如果發生風險,就能獲得相應保障,如果沒有發生,所繳納的保費就等于為其他發生損失的人做了貢獻。這里沒有清晰的一對一的對等關系。現在流行講共享經濟,其實保險是最大規模、最典型、最先進的一種共享——真正的“大家為我,我為大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絕對不能以投資的思維來看待保險,保險公司也不應專門設計和發售完全的理財性產品,以吸引消費者來支撐自身的發展和現金流的需要。
其次,不能用傳統的保險思維看待現代保險行業。傳統的保險思維,通常是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好風險保障,為消費者提供壽險、產險、責任險等等。這個思路放在新的形勢下,特別是在政府已經把保險提升到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高度來看待的今天,就不再適用了。保險的視野、寬度、廣度和深度,已經不同于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時的傳統保險,也不同于三百多年前英國倫敦產生的現代保險,今天的保險一定是由以風險保障為核心,派生出許多相應的功能,以共同支撐其作用的發揮。
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體系建設,構成保險重要的、基礎的和核心的工作。第一是投資體系的建立。雖然不能完全以投資的思維來看,但是保險具有很強的投資派生功能,大量的保險資金匯集到保險公司以后,不可能被鎖在保險柜里,而是需要去投資,實現保值增值。所以保險資金一定是資本市場上特別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第二是在信用體系的建設中擔當特別重要的作用。保險的一個重要原理在于最大誠信,缺失了這一點,保險就不可能生存,而信用恰恰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保險在信用體系的建設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金融發展借助了許多新的技術,例如“大智移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大數據。保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建立在大數定律上的一個行業,因此在大數據平臺體系的建設中間,保險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職能。第四,在當今社會保障安全化的進程中,保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巨災風險的防范體系,也是保險的獨特功能之一。
最后,不能以非此即彼的、唯心的方式來看待保險業的發展同監管的關系。有人說保險要發展要創新,就不需要那么多監管,否則會受到影響。實際上在很多國家,保險行業是被監管得最為嚴格的行業之一。在美國這樣一個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就有一句話叫做“保險是法律的產兒”,可以想見,他們對于保險的監管之嚴格,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什么,都有非常清晰的法律邊界。同時,也不是說只搞監管而束縛保險業發展。好的監管可以與行業發展相向而行,為市場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使保險公司的市場主體作用得以發揮,服務于保險的消費者。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文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