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老鼠倉,說好保本變巨虧,買基金被坑請到【基金曝光臺】!信用卡無故遭盜刷,銀行存款變保險,理財被騙請猛戳【金融曝光臺】!
科大訊飛:何時迎來“成人禮”?
文 | 本刊特約記者 紀一寧
不出意外,去年的財報一出,科大訊飛便又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3月底,科大訊飛發布2016年年報。33.20億元的營業收入、4.84億元的凈利潤對于這家高呼要超越千億市值的高科技企業而言并不顯眼,2016年度政府補助1.279億,占凈利潤的26.4%的數字卻分外“扎眼”——作為一家已經年滿18歲、市值逼近500億的企業,這個數據著實有些尷尬,尤其是在科大訊飛已經坐上全球第二大智能語音公司的寶座、坐擁3億多用戶的大背景下。
“我能拿到科大訊飛1%的政府補貼就不錯了,我們之間的差別就在這里!”不久前,北京一家幾乎與科大訊飛同時創立的語音交互公司的負責人曾如此感慨,這也代表了絕大多數批評人士的意見:對于一家已經“成年”的企業而言,仍然占據如此之大的政府補貼數額,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是不思進取的表現,這也是為何科大訊飛幾乎每年年報都會引起市場熱議的根源所在。甚至早在2013年,就有激進的媒體公開發聲,認為科大訊飛依靠政府“輸血”的運營方式是中國企業的悲哀。然而,事實真的如此么?
必須正視問題是,政府補貼是對于企業發展方向的一種肯定,其原因構成是多元化的,“年幼孱弱”絕非一家企業能夠獲得政府補貼的先決條件,也絕非判斷企業年齡的核心依據。從商業發展規律來看,政府補貼占比過高意味著企業仍未打造出自身的核心商業價值,但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在技術或商業模式領域的領導力和先進性,而這種先進性,在企業真正“長大成人”那一天,將隨著商業生態閉環的建立,迸發出恐怖的能量。
巨人無需早“斷奶”
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科大訊飛在市場持續回調的今天依然擁有接近500億的市值,政府的補貼功不可沒——相關數據顯示,2008~2016年,科大訊飛凈利潤共21.34億元,當中有超過1/4源自政府補貼,并且近幾年收到的政府補貼大體呈攀升態勢。無怪乎有人將其暗比成企業界的“巨嬰”:胃口越來越大,卻始終不肯自己找飯碗,手里緊緊地抱著政府補貼的“奶瓶”。
至少目前,市場看不到科大訊飛有“斷奶”的意思,但在其2016年年報中,最值得關注的絕非是政府補助,也不是因為收購的訊飛皆成并表,以及由此產生的投資收益高達凈利潤1/ 2的數據,而是反復出現上百次的“人工智能”一詞。耐人尋味的是,被高度重視的人工智能,并沒有在年報中體現出哪怕一分錢的貢獻。
與之相輔的是另一項不容忽視的數據,據科大訊飛掌門人劉慶峰介紹,2016年企業研發投入7.09億元,研發占營業收入比重達21.36%,而科大訊飛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在過去5年,一直都維持在20%以上——須知2016年科大訊飛凈利潤不過4.97億元。“由于高科技行業快速替代的特性,很多曾經的高科技行業巨無霸都是曇花一現,研發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研發,是科技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力和構筑長期盈利能力的根本。” 掌門人劉慶峰絲毫不掩飾自己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
賺到的錢全部投入研發,還有人單純地羨慕科大訊飛擁有一個喝不空的“奶瓶”么?以年營收的1/5強、凈利潤的1.5倍義無反顧地投入研發,足以讓科大訊飛無視那些關于政府補貼目光短淺的批評者,因為現下的科大訊飛,有著成為巨人的決心與行動,而絕不會滿足于成為一個“巨嬰”。
風物長宜放眼量
劉慶峰曾經很形象地將科大訊飛的發展分為這樣幾個階段:其一,2000年抓住了第一個大客戶華為,在錯誤中升級與改進;其二,2004年,找到與大客戶合作的可行商業模式,終于實現了盈虧平衡;其三,2008年上市, 標志著其在資本市場上尋找到了支點;其四,2009年以語音系統布局移動互聯網,提前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門票;其五,同樣是2009年,開始發力教育產業,并且迅速找到了自身AI技術的市場爆點。
這看似平凡的發展軌跡卻揭示了科大訊飛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事實:技術的領先讓其未來充滿了可能性,而科大訊飛從“語音”切入,通過語音識別,到語音合成,到分析和思考,最終到人機交互,這才是其核心戰略指向。
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訊飛的優勢主要在技術和服務,因并非一家純粹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其在C端并不具備明顯優勢,盡管用戶量較大,但能夠變現的部分較少。
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相較于B端市場的應用,科技企業直接面向消費級市場更容易變現,體量也更加可觀。而在C端市場變現出色的公司卻屈指可數。
據業內人士分析,科大訊飛的戰略路徑沒有局限在B端或者是C端市場,主要的考量標準是“是否能在生態系統里獲得控制權”,正如很多人對華為的印象就是賣手機的一樣,面對前端2C部分的設計和布局,讓科大訊飛直面消費者,但背后的龐大業務鏈和全產業布局,才藏著它驚人的實力。
更何況,數億用戶為科大訊飛帶來更具有未來想象力的還有數據資源。
就目前來看,科大訊飛現在的產品線包含了這樣一個業務流程:軟硬件開發—解決方案研發—應用平臺提供—面向B端企業級應用—C端用戶使用,這個業務流程是雙向的,業務流帶動信息流,數據自然就產生和沉淀下來了。一般數據資源沉淀期5年左右,按照現在的模式,未來3年時間內,企業就應該考慮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了,這才是真正向千億級企業發起沖擊的源動力。
所以對于科大訊飛,也許500億市值、數億用戶與世界第二大語音技術服務商的地位已經足夠輝煌,但這僅僅是一個好的開端而已,相對于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C端市場,萬里長征,科大訊飛不過才邁出了第一步。
成長空間仍可期
對于那些沉迷于資本運作與風口炒作的企業而言,市盈率、投資效率與溢價能力也許是生存之本,但對于科大訊飛這樣未來想象空間無限的企業而言,這些不過是過眼云煙。
“首先是戰略,其次是技術,再次是商業模式。”科大訊飛一位高層曾如此表態,不難看出,科大訊飛的未來商業版圖也正是由此構建:在多個領域憑借技術優勢進行戰略布局,以領先者的身份尋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進而將各個領域有機聯合,構建一個基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生態閉環。
一直以來,提及語音識別,就不能不說Nuance,雖然這家美國公司仍舊是全球最大的語音技術公司,專利數量和市場份額都遙遙領先,合作伙伴名單中蘋果、三星、各大航空公司和頂級銀行的自動呼叫中心赫然在列,但隨著蘋果和谷歌等巨頭近年來開始自建智能語音團隊,并從Nuance不斷挖角,人員流失導致Nuance的技術壁壘不斷地被變相瓦解,華爾街投行甚至已經將其列入了“必將倒下的行業第一”的名單。
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兩者對待“成人禮”的態度。Nuance在登上行業巔峰之后,迅速轉變了角色,將自己的商業目的徹底暴露在在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面前,技術壁壘在沒有遠景戰略與有持續性的商業模式的支撐下不堪一擊。
而科大訊飛,卻憑借技術能力迅速切入了不同的細分人工領域,并成功站在大數據的風口上,如此一來,即便在某些層面仍未尋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沒能形成商業生態閉環以完成自己的“成人禮”,但留給市場的想象空間卻打破傳統的極限。
回想一下那個9年前IPO時市值只有13.57億的科大訊飛吧,現在逼近500億的市值,業已成年的企業,怎么可能企及如此的成長速度?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文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