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老鼠倉,說好保本變巨虧,買基金被坑請到【基金曝光臺】!信用卡無故遭盜刷,銀行存款變保險,理財被騙請猛戳【金融曝光臺】!
3G資本:食品霸主是怎樣煉成的
文 | 本刊特約記者 孫斌
3G資本并不是在單純地玩資本,而是真正想要永續運營所收購的企業。這家公司通過資本大規模投資,長周期的價值投資和控制股權,導入強大的主動性投后管理,累積現金,不斷擴張。
2017年2月17日,全區第五大食品公司卡夫亨氏提出以1430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如果以此計算,聯合利華的估值將達到每股50美元,比倫敦證交所當周報收的44.8美元還高出18%。
但是,這起總價千億美元的交易尚未進入白熱化階段,就戛然而止。原因是聯合利華態度堅硬,不接受收購方案。但外界有分析指出,聯合利華真正忌憚的對象,是卡夫亨氏的背后老板——3G資本。
或許知道3G資本的人并不多,因為這家由三位巴西人創辦起來的私募公司一貫低調。但實際上,你身邊的奧利奧、百威啤酒、麥斯威爾咖啡、亨氏番茄醬等產品,都產自3G所收購的各大公司。十余年來,3G 資本采用“鯨吞式收購+鐵血式管理”,成了當之無愧的食品飲料之王。
鯨吞收購 打牢地基
3G資本成立于2004年,但三位創始人豪爾赫·保羅·雷曼(Jorge Paulo Lemann)、馬塞爾·赫爾曼·泰列斯(Marcel Herrmann Telles)和卡洛斯·阿爾貝托·斯庫彼拉(Carlos Alberto Sicupira)最早的收購,在1989年就已開始。
1989年,3G資本選擇了最熟悉的消費品領域作為主戰場。趁巴西本土最大的啤酒制造廠商Cervejaria Brahma(布哈馬)深陷控制權爭奪泥潭、決議賣掉公司之際,在沒有盡調的情況下以6000萬美元的對價火速實施收購,此后3G資本在啤酒業的一連串控股并購,奠定了基石。
1999年,布哈馬收購了巴西本土最大競爭對手南極洲,成立了Ambev(安貝夫),成為巴西啤酒行業的絕對龍頭,并躍居全球第五大啤酒制造商,占據巴西73%啤酒和19%軟飲料市場份額。
此后,安貝夫如同龍卷風一樣掃蕩了整個南美洲,并最終掌握了巴西65%的啤酒市場和阿根廷80%的啤酒市場,并在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處于壟斷地位。
絕對統治南美啤酒業后,巴西三劍客將收購的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目標是比利時的英特布魯(Interbrew)公司。2004年8月,巴西三劍客以11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收購,安貝夫與英特布魯合并成立了英博集團(InBev)。并購完成后,英博年收入140億美元,在南美擁有35%的市場份額,在東歐和西歐分別擁有15%和10%的份額,占據14%的全球市場份額,遠銷140多個國家,已經雄踞全球第一。
重塑啤酒行業全球格局成就了3G資本,但讓這家公司更上一層樓的,是在與巴菲特攜手后,其在食品飲料行業持續發力。
2015年10月,雷曼對當時市值高達180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表現出了強烈意愿。此前雷曼已經多次表示過對可口可樂的興趣,外界也多有猜測,雷曼的信心或許也來自巴菲特的背書。身為可口可樂第一大股東的巴菲特,手中握有可口可樂9.18%的股權,可口可樂是他最喜愛的股票之一,從1988年建倉買入至今從未賣出。而在3次成功合作的基礎上,雷曼繼續選擇巴菲特作為“合伙人”共同實施這筆收購,已經不足為奇。
也不知是障眼法,還是資本迷霧,在多次對可口可樂表示“愛意”后,3G卻將橄欖枝拋給了聯合利華,或許在權衡利弊后,3G認為聯合利華才是最愛,只不過他們的“好意”卻被拒之門外,但這也給了3G重新“追求”可口可樂的機會。
鐵血管理 累積現金
目前,因為擁有百威52%股權、漢堡王和Tim Horron合資母公司QSR 51%的股權,亨氏卡夫49%的股權,3G資本控制公司的年收入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公司總市值則超過3500億美元,接近亞馬遜。如果以此計算,“巴西三劍客”的資產凈值已經合計超過400億美元。
三人共同的好友巴菲特曾這么評價他們的關系:“他們不與彼此爭強好勝,許多企業家會掉入這個陷阱。你不能對自己的合伙人產生競爭心態,不能因為某人功績卓越,就心生不滿。爭強好勝,在任何合作關系中都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三人的投資理念也始終一致——資本擅長大規模投資,長周期的價值投資,通過控制股權,導入強大的主動性投后管理,累積現金,不斷擴張。
具體的作法是:集中資金收購一個管理層失去發展動力,經營效率低下的企業,然后董事會(由3G資本過往資深合伙人組成)負責總體決策,某個合伙人帶領團隊作為這家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進駐企業,輸入高績效管理制度,削減成本,招聘新人,逐漸重塑企業文化,開除效率低下的員工,重新煥發企業效率。
市場上一般的私募基金在改造完公司后可能就考慮退出策略,而3G資本不同,他們要做永續經營——當公司改造好了之后,3G資本就可以獲得這個企業大部分的自由現金流,然后再去收購另一家企業,重復幾次之后,自由現金流就會越來越多。正是由于這種玩法,只要3G資本收購成功之后,一定會大幅度裁員,換血管理層。
例如當年收購亨氏后,3G 一日之內就把該公司原有的 12 位高管開走了 11 人。待亨氏收購卡夫后,3G 又把后者原來的 10 位高管開得一個不剩。而在卡夫亨氏現任的 10 位高管中,有8位都是來自 3G且諳熟游戲規則的巴西人。而在成本削減方面,3G更是一如往常的雷厲風行。據悉,卡夫一向為其員工免費提供自家生產的零食,而在并購交易收官后沒幾天,存放零食的冰箱就被推出了各辦公室。接著,公務機的待遇也被取消;CEO 出差要乘坐經濟艙;而普通員工出差時有時甚至不得不同宿一房……
這一系列做法看似有些不通情理,但或許也正如對3G向外界闡述其公司文化時說的這段話:“我們像主人一樣思考,像主人一樣行動,像主人一樣對待每一分錢。”
這種苛刻但有效的做法,很快就開始被模仿。在2011年3G 拿下亨氏后不久,美國主要的食品制造商們紛紛宣布要洗心革面,主動大幅削減開支。譬如億滋國際,就宣布實施“零基礎預算”,隨后,它更是大張旗鼓地將預期節約額通報給了華爾街。再如通用磨坊,去年夏天卡夫亨氏在忙著關廠裁員時,它也不甘示弱地宣布要關閉 5 家工廠、砍掉 1400 份工作。
雖然競爭對手們都已在“3G化”上做了一定嘗試,但它們不能也不會像卡夫亨氏一樣,把3G戰術玩兒得爐火純青。
例如關廠,所有大型食品公司都有類似的苦衷:生產項目太多,而每個項目背后又都站著一群支持者,削減起來非常困難。能做到壯志斷腕的,真沒有幾家,而卡夫亨氏無疑是其中一個。況且,該公司在下手時始終都圍繞著一個目標:將資源集中到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最終讓企業變得“更精、更強、更好”。雖然最終難免會讓一些人失望,但卡夫亨氏認為,這一代價是值得的。
同時,沒幾家公司會像卡夫亨氏那樣,規定包括高管在內的員工出差時只能享有每天 50 美元的餐飲津貼。但這樣做不但能直接節省開支,還能為管理者們免去審查差旅費報告這樣的低端勞動。
重視人才 學會攢力
3G資本的模式說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卻存在一個難點——你怎么確定你血洗的就是效率低下的管理層,輸入的一定是高效的管理層?
為了化解這個問題,3G資本從挑選人才開始就異常嚴格——以Poor(貧窮)、Smart(聰明)、Desire(欲望)三個標準進行選材。在入職之后,員工完全憑能力和貢獻定績效,不講究入職時間、學歷和背景等因素。
在泰列斯收購第一個啤酒公司開始,其從加倫迪亞投行帶來的小型管理團隊,就實施了主管培訓計劃,即實行“207010”法則激發員工潛能(表現最好的20%員工大力獎勵,中等的70%員工持續積極參與,最差的10%員工開除) ,并前往全球各地取經,使布哈馬現金流不斷趨好。
為了持續保持人才的前進動力,不斷設立一個又一個目標,以確保只有最優秀的人才可以留下來。今天,巴西三劍客的另外兩位,就是雷曼早期創業過程中招來的小伙子,兩個小伙子從打雜開始做起,一路爬升成為雷曼的合伙人,并且成為公司股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3G或許是最擅長通過成本削減、優勢集中來創造價值的公司,但卻不是最擅長以良性發展來推動成長的公司。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3G資本一度持股50多家公司。但事實上,這些公司并不是個個發展都很好,有些投資甚至損失很大。
有人認為,這種損失的原因主要來自模式。首先,投資期限太短,資金有被迫退出的時間,很可能會影響投資收益;其次,因為進行了分散投資,股權比例太小,無法完全影響被投資公司的決策,從而無法把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輸送到公司里;最后,因為投資標的涉及行業太多,標的太多,精力分散,不專注,所以經常會犯錯。
在既有模式下,其業績往往只在剛被收購后的幾年中增勢明顯,而在此后利潤增速將逐漸收窄,卡夫亨氏就是個典型案例。這就是為什么鯊魚必須不停地游下去。
即使食品業正在經歷巨變,即使競爭對手們多少會淡化卡夫亨氏對自己的興趣,但3G仍能找到許多收購目標——比如在收購聯合利華失敗后,已經有消息傳出,這家公司已經從目前的失敗中走出,并著手收購另一個大獵物可口可樂。但這樣的買買買不斷持續,最終結果是否會變成,卡夫亨氏會像百威英博一樣再無獵物可吞?
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3G資本需要放緩腳步,不再囫圇吞棗,而是專注幾個行業和幾家企業,用自有資金取得這些企業的控制權,將他們打造的管理模式和人才隊伍注入,再以這家企業為起點,去不斷兼并收購其他同行業企業,方能形成可持續的健康循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彥如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