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飚
在介紹完傳統巨頭(銀行)與新興勢力(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金融上的諸多舉措之后,我們接下來將為您探討:兩者之間的模式都存在著哪些差異?在這些表層的差異背后,又隱藏著哪些深層的邏輯、思維及戰略上的區別呢?
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
首當其沖的差異,體現在金融業務與互聯網這個平臺的關系上。站在銀行的角度,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在于技術的革新。交通銀行前任行長牛錫明曾這樣評價互聯網金融在技術上的優勢:“在數字化金融時代,基于IT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完全可以取代商業銀行的功能!庇纱耍y行業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熱衷,一方面是源于客戶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技術的發展使然。
在這樣的一種思維邏輯下,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基本都是將現有的金融服務進行互聯網化,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強調的“金融互聯網”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依然以銀行自身為主導,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把銀行的服務延伸到互聯網上去。金融在前,互聯網在后。
也就是說,在金融互聯網這樣一個模式下,互聯網只不過是銀行的又一個渠道,在理想的狀態下,這樣一個渠道最終所起到的效果是:凡計算機系統能處理的金融交易盡量不用人力,凡電子渠道能銷售的金融產品盡量不用網點,凡遠程集中能處理的業務盡量借助互聯網用低成本人工和場地,凡數據挖掘能找到的目標客戶盡量用移動互聯網方式營銷客戶。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專家預言:未來銀行的營業網點將全部由智能終端取代。因為銀行利用互聯網發展大潮中所涌現出來的技術手段,實現線上線下的貫通并不困難,類似的摸索也已經在國內展開。
那什么是互聯網金融呢?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業內已經有相當豐富的探討,相信很多金融從業者都能說上幾句。但反觀大部分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企業,他們自身好像并不太在意自己所從事的業務究竟應當被如何定義,或者說,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還依舊很難被定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況,其根源是互聯網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思維體系;ヂ摼W包羅萬象,就像是另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金融只是互聯網企業在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客戶之后而必將涉足的一個領域,而遠非互聯網的全部。
從目前國內外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舉措來看,互聯網金融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技術的金融”,而是“基于互聯網思想的金融”;ヂ摼W的概念是超越計算機技術本身的,代表著交互、關聯、網絡。其中的核心是參與者,是人,而不是技術;其中的價值也不是某種技術的研發,而是某種交互、關聯方式的革新,某種網絡生態的構造。互聯網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種新的參與形式,而不僅僅是金融互聯網模式中看重的傳統金融技術的升級。
用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的話來說:“所謂的金融的互聯網化服務仍然是自己的客戶,看的仍然是自己的企業。而互聯網金融化有更廣闊的視野,有更廣大的服務空間,實現真正的轉型從金融互聯網化向互聯網金融轉型這是一個分水嶺,轉折點!
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這種模式具備極其強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在互聯網金融這樣一種模式下,互聯網并非單純作為一種技術的載體或手段,互聯網本身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擁有大量客戶的、保持強大黏性的、成為人類社會未來前進決定因素之一的強大平臺。它自有一套邏輯,自有一套生態規則。銀行目前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尚未意識到這套邏輯與這套生態規則的重要性。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銀行一方面會在自己的通稿里面強調自己“加強了對于IT系統的投入、提升了電子銀行的替代率、電子銀行的交易筆數與金額穩步提升”,但卻極少關注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客戶的使用感受究竟是什么?自己的網銀、手機銀行界面有沒有值得優化的地方?有哪些功能是客戶急需的而我們沒有做好的?有哪些功能是基本沒用而銀行卻又在重復建設的?這些都是互聯網企業在設計、運營產品時的典型思維,但在銀行這邊并不被重視。
只不過,在當前的市場與監管狀態下,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大體仍能共存共生。由于金融屬于戰略性支柱行業,所以銀行在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挑戰時,仍擁有挑戰者們難以企及的三大法寶:1、儲蓄戶口;2、財務杠桿;3、風險管理;ヂ摼W是將改變未來銀行的經營模式,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種改變受制于市場的壁壘與政策的監管,來得會比我們想象的要慢一些。
互聯網金融的最佳戰略究竟是什么
早在2005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商業銀行的未來和策略》一文中指出:隨著信息化的爆炸,產業分工會越來越細,銀行應該將客戶營銷、財務管理、支持保障等業務條線分包出去,專心致力于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技術創新。
也就是說,理論上,互聯網金融的最佳形態應當是:讓互聯網企業去做營銷、做管理,讓金融企業來做產品做研發,實現兩個業態的完美融合。
只是這種理論的形態無法成為現實的目標。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大潮,無論是傳統金融企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誰都不愿意拱手讓出自己在某一領域的主導權。雖然兩者有相當多的共通性:都是典型的、天然的中介機構,擁有信息&流量&資金的聚合、撮合、沉淀三大功能。但真要讓兩者加以融合,一方面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缺乏主觀的意愿。
這種抗拒的姿態在銀行這邊表現得尤為明顯。面臨互聯網企業在金融領域發起的挑戰,銀行的第一反應是:你來搶我的生意,那我也要占你的地盤。于是,銀行邁出了向互聯網進軍的步伐,具備明確盈利潛力、龐大客戶基數及強大平臺價值的電商業務首當其沖。
由于銀行涉足電商的時間還不是特別長,目前對銀行系電商的前景下定論確實有些太早。但是銀行真的有必要闖入電商這樣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中嗎?在燒錢不眨眼,一月一火拼的電商行業中,銀行系電商憑什么獲得客戶的關注?最為重要的是,缺乏互聯網基因的銀行,貿然闖入已成紅海的電商戰場,勝算究竟有多少?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大戰場上,銀行已經失去了先機。這是因為,任何互聯網產品與服務都是建立在穩固的入口與可觀的流量之上的,目前來看,國內互聯網生態中,牢牢掌握網絡入口及流量之命脈的,是俗稱“BAT”的三大巨頭: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微博]、騰訊。這三家企業,一個主導搜索領域,一個是電商巨頭,一個是社交互動領域的王者。在中國互聯網的生態中,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必須處理好與BAT的關系,進入互聯網領域的銀行,不管在金融領域有多么強大的實力,都很難逃開它們的“陰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調查數據表明,網民平均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接近3個小時,但每個月花在網銀上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這是什么意思呢?銀行的這些服務只是一個簡單的互聯網工具,而不是我們所強調的入口。入口在哪里?入口在BAT手里。所以,華夏基金[微博]零售業務總監趙新宇才會在余額寶大賣之后公開表示,未來淘寶、百度、騰訊這些占據了網絡大部分入口的互聯網公司,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很可能就是未來網絡上的“工農中建”。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最佳戰略,不應是“你有我有他也有”,而應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一種戰略,首先就是銀行一再強調的差異化競爭,只不過這次競爭的對象由同業換成了互聯網領域的挑戰者。
以現在非常流行的“大數據”營銷為例。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確實在大數據營銷上占據了先機,讓銀行羨慕不已;另一方面,銀行自身卻又已經沉淀了大量未被分析利用的數據,卻又不知如何下手。數據給金融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是降低成本和風險的主要手段。而在互聯網金融的系統中,數據金融的抓取與處理只是第一步,互聯網金融引發的在交易主體、交易結構上的變化才是銀行最值得期待的。但在這樣的期待中,銀行往往又很難找準自己的位置,總是和信息不對稱、金融脫媒等問題牽連不斷……這時候,銀行該怎么辦?
最好的策略就是差異化競爭。不必非得自建平臺獲取數據,搭上大數據的末班車,首先應當做好的是現有數據的梳理與挖掘;理清自己在互聯網金融中的優勢所在,并尋找合適的互聯網企業,選準具體的互聯網產業鏈進行“嵌入”;大銀行可以跟平臺型電商合作,地區性銀行則可以選準垂直細分領域電商或本地化電商進行合作……
另外,銀行也必須學會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在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中,銀行被脫媒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世界性難題。面臨互聯網金融的壓力,與其想著自立一套體系進行對抗,不如坦然接受,主動應對。
目前業界普遍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有利于解決金融系統內資金效率低下的痼疾。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滿足了相當多難以獲得金融企業支持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小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也讓大量的個人儲蓄資金獲得了在高通[微博]脹背景下謀求更高收益的又一途徑。雖然這兩個方面都存在監管、制度、風控等多方面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只要解決得當,是肯定能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的。
也就是說,目前互聯網金融雖然看似波瀾壯闊,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諸多被媒體渲染為“門外野蠻人”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未來也必將同銀行一樣,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與進步,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
這時候,銀行要做的,就是積極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改革、調整、并購過程中來,利用自己在風控、資金、渠道等多方面的優勢,介入到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轉型升級中。
總之,未來金融業的參與者中將既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一批被淘汰,一批轉型后生存),又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至于哪方力量將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很難得出結論。何況,這種判斷本身不具備任何意義,因為未來兩方力量終將殊途同歸,最終存活下來的企業必然兼具金融和互聯網兩方面的基因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