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的互聯網之道
文/董希淼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的行為。在金融領域,一種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正在蔓延。這種新型的金融服務與互聯網平臺相連接,將個人、家庭和企業帶到一個開放的平臺,目前這樣的平臺游離于監管之外,不受通常規則限制,十分自由和包容,看上去富有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將可能導致一部分存款和客戶從銀行流向這類平臺,因而對傳統的金融企業帶來挑戰。
傳統的金融企業特別是商業銀行,天生也具有“網絡”基因――遍布各地的物理網點,形成一個強大的分銷網絡,至今無可替代;歷經多年建成的IT系統,在服務和風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匯聚了海量有價值的數據;長期積累的大量客戶以及服務他們的客戶經理,又形成了一張張緊密的關系網絡……盡管這樣的“網絡”不能等同于現代互聯網,但也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面對互聯網浪潮下客戶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新變化,為更好地滿足客戶新的需求,金融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和革新。
中國平安[微博]集團的“陸金所”,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也是目前傳統金融企業“最互聯網”的一個載體。陸金所全稱“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由平安集團斥資4億元于2011年9月成立。它不是類似上交所的交易所,而是一個互聯網金融平臺,基本運營模式是:需要融資的個人和企業,可以向陸金所申請,經過陸金所審核后,融資需求即發布在陸金所的網站上,投資人則可以通過網站投資。同時,陸金所引入平安旗下的擔保公司為投融資提供擔保。究其實質,陸金所是一家帶有擔保的P2P平臺。平安集團則對其寄予厚望,期待將陸金所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線上金融超市。
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業中體量最大的經營主體,從適應形勢發展變化、滿足客戶需求的目的出發,一直在探索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更緊密結合的創新模式,目前看來有這么幾種:
一、招商銀行:多方合作打造互聯網服務
招商銀行,一切因您而變,一直因互聯網而變。1999年9月,招商銀行在國內銀行中第一家全面啟動網上銀行服務,從此與互聯網高度融合。近年來,招商銀行更是加大與外部機構的合作力度,在多個領域創新和深化了服務。
1、個人理財業務方面:2010年4月推出網絡互動銀行“i理財”,即依托網上銀行、電話銀行進行業務處理的個人綜合理財賬戶,客戶使用任何一張銀行卡,便在3分鐘內網上開戶,進行投資理財活動。
2、信用卡業務方面:2011年10月聯合人人網推出網絡社交化信用卡“人人網聯名信用卡”,將特惠商戶信息植入人人網手機客戶端;2012年8月與新浪微博合作推出國內首張微博信用卡,首次嘗試與社交平臺實現積分互惠。
3、移動支付方面:2012年9月與HTC合作,推出搭載內置招商銀行“手機錢包”應用的智能手機,客戶完成激活并存入現金就可以在印有銀聯“閃付”標識的POS機上進行支付;同年11月,又攜手中國聯通[微博]發布 “聯通招行手機錢包”的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
4、小企業服務方面:2013年5月與敦煌網合作發行“敦煌網生意一卡通”聯名卡,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一種嘗試,加大向電商市場提供融資服務的力度。
5、客戶服務方面:今年以來招行信用卡先后與騰訊QQ、微信合作推出智能客服,客戶將個人信息與QQ、微信賬號簡單綁定后,就可以辦理信用卡申請、賬單查詢、個人資料修改等業務。
招商銀行立足于本行業務,通過多方合作,構建了“水泥+鼠標+拇指”移動互聯網時代業務發展模式。2012年,招行零售電子渠道綜合柜面替代率達90.7%,網上企業銀行交易結算替代率達88.5%。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契合了客戶需求的變化,該行的客戶體驗一直良好,始終保持行業領先。
二、建設銀行:自建“善融商務”電商平臺
2012年6月,建設銀行正式推出了“善融商務”。這是一個結合傳統金融服務優勢和新興電子商務服務應用而搭建的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以“亦商亦融,買賣輕松”為出發點,面向企業和個人提供專業化的電子商務服務和金融支持服務。在電商服務方面,提供B2B和B2C客戶操作模式,涵蓋商品批發、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領域,為客戶提供信息發布、交易撮合、社區服務、在線財務管理、在線客服等配套服務;在金融服務方面,將為客戶提供從支付結算、托管、擔保到融資服務的全方位金融服務。目前,善融商務注冊會員數突破150萬,交易額近百億,融資規模達到數十億。
被外界形容為“淘寶+阿里巴巴[微博]”綜合體的善融商務,其實不同于一般的電商平臺:首先它立足于打造高品質的電子商務平臺,重點引入和扶持善管理、重信譽的優質商戶,商戶注冊資金要求在300萬元以上。其次,建行不關注善融商務短期盈利,不靠電商賣東西,而是依靠這個平臺給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因此采用了比較徹底的免費策略。第三,善融商務整合建行大量的客戶資源與金融產品,為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商業信息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這也不是一般的電商平臺所能做到的。
善融商務是銀行系電商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交通銀行的“交博匯”等。工商銀行近日也表示要加快構建“支付+融資”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商業銀行往往傾向于自建電商平臺,因為通過這種模式,銀行能夠主導平臺的交易,對平臺上的交易數據有絕對的掌控能力。但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銀行將面臨一系列的售后和物流等問題。而且,在銀行體系內組建電商平臺,勢必受到嚴格的金融監管,難以與一般的電商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三、華夏銀行:試水“平臺金融”模式
盡管銀行“不差錢”,但自建電商平臺畢竟費時費力,短時間難以見效。而華夏銀行另辟蹊徑,從創新小企業金融服務入手,推行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技術深入融合 “平臺金融”的業務模式。具體而言,華夏銀行借助自主研發的資金支付管理系統,集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于一身,具有在線融資、現金管理、跨行支付、資金結算、資金監管等功能,通過對接供應鏈核心企業、大宗商品市場和市場商圈管理方等平臺客戶的財務或銷售管理系統,整合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將銀行金融服務嵌入企業日常經營全過程,實現企業經營信息、交易信息、結算資金、信貸資金的整合與交互。2012年,華夏銀行與114個平臺客戶對接,涉及供應鏈、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市場商圈等多種業態,服務平臺體系內小企業近2000戶,實現了“平臺金融”從理念到實踐的探索。
在這種模式下,銀行無需搭建自身平臺,而是與各大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通過系統對接,借此獲得交易雙方真實有效的數據,在此基礎上為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通過這種模式,商業銀行立足更為廣闊的“平臺經濟”,通過互聯網與金融技術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銀行傳統的金融優勢和平臺經濟高效、便捷、覆蓋廣等優勢,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但是在此模式下,商業銀行失去了對電商渠道的主導權,業務發展取決于合作平臺,對交易數據的獲得也是被動式的。而在大數據時代,更多的數據往往也意味著更多業務延展的可能性。
四、民生電商:銀行體系外的新探索
今年8月,由民生銀行7家非國有股東共同發起的民生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民生電商)在深圳前海成立。其與民生銀行的關系耐人尋味:一方面,民生銀行一再強調,民生電商與民生銀行以及民生銀行旗下基金并無股權關系,“沒有民生銀行的一分錢投資,也沒有其子公司、分公司、關聯公司的一分錢”;另一方面,其籌建由民生銀行主導,號稱“國內第一家與商業銀行形成對應關系的銀商緊密合作型企業”,“利用民生銀行龐大的中小微客戶規模和牢固的客戶關系基礎”,“發揮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與民生銀行的互補與協同作用”。
從表面看,民生銀行之所以采取似是而非的態度,主要是想避開《商業銀行法》的紅線,因為《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銀行不得向非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從深層看,在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組建獨立的電商平臺是有考慮的。獨立的平臺,有利于為民生電商業務注入更多互聯網基因,使其更快適應互聯網的商業生態。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民生電商完全不受商業銀行監管的約束,享受與一般電商平臺同等的監管環境。平時,商業銀行研發一款產品,既要報央行批,又要到銀監會批,而同樣的產品,等銀行整個流程走下來,互聯網公司可能早已推出上市。銀行人士認為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監管環境存在不公,“不能要求我們穿西服和皮鞋來跳舞,而他們則穿著短褲跳舞”。而獨立的民生電商,以后也可穿上短褲“跳舞”了。
民生電商描繪了一個宏偉的發展愿景。如果能解決好與民生銀行的關聯交易以及利益分配等問題,我們有理由期待民生電商成為“國家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商務政策的重要外部參與者”,并為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領域闖出一條新的道路。
不管采取哪種方式,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領域進行探索和創新時,具備一些獨有的優勢:首先商業銀行經營有強大的資金實力為后盾,有央行的流動性支持。一旦業務中出現風險,還有資本金可以賠付。而“余額寶”又拿什么來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呢?其次,商業銀行風控體系完備,發展合法合規。而當下很多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游走于“合法”和“非法”之間,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非法集資”兩條高壓線。第三,商業銀行一直處于嚴格的監管之下,而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則有監管缺失風險。剛剛在8月27日,支付寶[微博]宣布由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而這所謂的“眾所周知的原因”,恐怕與監管有關。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互聯網金融興起,產生了一批互聯網銀行。美國媒體紛紛報道說,傳統的銀行是21世紀的恐龍,互聯網金融會完全替代它們。然而到今天,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但多數銀行生存下來了,其中富國銀行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銀行。還需要強調的是,金融企業特別是商業銀行探索和創新互聯網業務,是在外部形勢變化和客戶需求升級情況下,企業整體戰略一種內生性的轉型和延伸,絕非簡單地要跟誰去競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新浪微博:@東行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