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日報道 英國媒體稱,隨著步伐放緩的經濟增長以及一些產業產能過剩令掙扎中的貸款者備感壓力,中國多家銀行在上半年已采取更加積極的舉措來注銷或出售不良貸款。
《金融時報》網站8月29日撰文稱,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都在不良貸款方面承擔了比前幾年多的損失。中國銀行8月29日報告了其半年報,稱已“放寬了清理不良貸款的渠道”,但未詳細說明。
一些銀行采取的這些注銷以及在市場上處理不良貸款的舉措有助于解釋為何銀行業持有的不良貸款的總體水平比許多投資者和分析人士預期的低。
報道說,盡管注銷了不良貸款,但是銀行部門整體利潤仍高出預期,拉高了一些銀行的股價。
交通銀行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出售了價值為51億元的不良貸款池。匯豐銀行持有交通銀行近20%的股份。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接受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交通銀行不包括在四大國有銀行之列。這些公司中有兩家——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目前正在尋找能提供資金的外國投資者,以便在向更多銀行購買新增不良貸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信銀行在其上半年年報中說,正在積極與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磋商,以在下半年向其出售一攬子不良貸款。然而,中國建設銀行說,它不準備向壞賬托收銀行出售不良貸款。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正是在20世紀90年代為中國建設銀行而成立的。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顏湄之說:“它在過去幾年里沒有將不良貸款處置給資產管理公司,因為與它自己一筆一筆解決不良貸款相比,壞賬收回率較低。”
據最新的官方數據,中國的銀行的不良貸款連續第7個季度增加,在今年第二季度增至5400億元,然而,這僅代表了未償貸款的1%不到。
分析人士預計,作為自2008年以來信貸繁榮的結果,不良貸款的數量將持續增加,這將意味著一些銀行必須籌集新資金。投資者對不良貸款持悲觀看法,一些股價暗示,壞賬的增幅將大大超出大多數分析人士的預期。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駐香港的邁克·沃納說:“我們預測,中國的銀行將在未來三四年間面臨累積增至9%的不良貸款率,比中國的銀行股價目前定價所暗示的情形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