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中國外匯》學術委員 黃國波
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下滑。一些例子顯示,中國的出口企業利潤微薄,有的企業關閉,有的轉移到了東南亞國家。如何對中國的總體競爭力做出綜合判斷?可看幾個大的方面。
市場份額及貿易順差。2003年,中國的貨物貿易總額(剔除原油)占全球的6.8%,2010年上升到約10.7%,2011年基本穩定下來。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創下約10%的高點,這兩年已經回落到3%以下,趨向均衡。市場份額及貿易順差是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的結果和最終衡量標準。數據說明,中國的相對競爭力已經和全球主要對手國總體趨平。
單位勞動力成本及工資漲幅。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化的加速,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耗殆盡。2002年至今,我國制造業小時報酬平均增幅折美元接近全球最高,僅低于阿根廷等個別國家。目前,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水平雖然只及美國的約一半,但差距比早些年已經顯著縮小,并且已大幅高于印度及不少新興市場國家。
資本成本。我國股市融資渠道不暢,隨著企業債務融資上升,非金融企業債務占GDP比重已經上升到接近130%的過高水平。同時,相對于西方國家普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帶來的零利率或極低利率,中國企業面對的是遠高于西方國家和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的借貸利率。和2002年年底比較,中國是少數政策利率上升的國家之一。企業債務負擔沉重。
土地成本及租金。除各級政府批準的優惠工商業用地和租金外,全國各地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及租金持續大幅上漲。雖然各種數據口徑差異很大,但漲幅有目共睹。
能源和運輸價格。我國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價格向國際價格看齊。亞洲天然氣價格全球最高,美國天然氣價格僅相當于亞洲的約1/4。美國WTI原油價格近年顯著低于布倫特原油價格,美國電力價格每千瓦時約10美分,美國高速路基本不收費。我國能源及能源依賴行業缺乏競爭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面對高通[微博]脹和成本快速拉升,理論上人民幣名義匯率應相應貶值以維持中國制造的競爭力。然而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升值超25%,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超22%,實際有效匯率升值達32%。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削弱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如果說,中國企業原來享有的競爭優勢非常大,那么,至今成本上升和匯率升值這把剪刀已經將優勢剪去大半。中國制造的出路要么升級,要么阻止成本過快上升,要么促使匯率轉向雙向波動以反映相對競爭力的變化。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是最終判斷標準,但到平衡逆轉時已經晚了,因為順差和逆差都有強大動能,需要長時間調整。
目前已經出現一種趨勢,即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但還可能有一種趨勢,即能源依賴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回流美國,如石油化工、橡膠和塑料、冶金及其關聯產業。中國企業期盼改革紅利,需要重新定位和重塑國際競爭力。政策制定者要有足夠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