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農行改革:持續性難題凸顯(2)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10:17 金時網·金融時報
支持農業作用重大 中國農業銀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之一,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中國所有的鄉鎮村所,是國內網點最多、業務輻射范圍最廣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到2005年底,農行擁有資產47710.19億元,28234家分支機構并擁有近48萬名職工。在全國設有32個一級分行,5個直屬分行,3所培訓學院,并設立了6家海外機構。農行還是目前國內擁有最大規模計算機金融服務網絡的商業銀行,累計IT投入已達200億元左右,全行計算機網點達4.5萬多個,聯機網點達3.5萬余個,各項業務計算機處理覆蓋率達93%。金穗卡發卡量達3362萬張。 1979年,農行重建,其初衷是為了支持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鄉鎮工業企業。當時的國有銀行都叫“專業銀行”。人們習慣把農行與農業、農村經濟聯系在一起。的確,農行自恢復成立以來承擔了大量的農村金融服務任務,高峰時期曾在全國每一個鄉鎮都設有網點,甚至在部分村(組)設立業務代辦站,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專業銀行時代,農行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1980年起,農行就一直在進行著商業化改革,但步伐不大。1997年后,農行政策性業務剝離速度加快,農行的經營也日益強調以利潤為核心。但迄今為止,農行仍然有部分貸款具有政策性貸款的性質,這是農行資產質量在四大商業銀行中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農行改革歷程曲折 1979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沿著使農村金融向商業化的目標前進,并在90年代中期后大大加快了商業化改革步伐。按照當時的設想,商業化改革之后的農村金融體系應該更好地發揮支持農村和農業經濟的作用,然而,迄今為止,我國農村金融發揮的作用并沒有很好地達到預期。 農行在其成立的幾十年間,作為國家農村金融政策的體現,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務院1993年12月頒發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農行由國家專業銀行轉變為國有商業銀行。應該說,這一步使農行的性質從此發生了變化。 1994年,我國明確了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口號。這一農村金融體系包括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以及體現并實施其他國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按照上述構想,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決策者試圖通過農發行的建立將政策性金融業務從農行和農信社的業務中剝離出來。與此同時,加快了農行商業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經營目標責任制,對信貸資金進行規模經營,集中管理貸款的審批權限,等等。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變化是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農行的領導和管理,農信社的業務管理改由縣聯社負責,對農信社的金融監管由央行直接承擔。 1998年,國務院將一部分政策性業務如農業開發性貸款和扶貧貸款等重新劃歸農行管理,農發行則專心致力于收購資金的封閉運行。 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中,農行的綜合改革在四大商業銀行的改制過程中被經濟和金融界人士認為是難度最大的。 說農行改革難度最大,是因為在四大商業銀行中,由于歷史因素,農行相對落后。從經營利潤來看,農行2003年實現經營利潤197.1億元,增幅高達56.4%,但與其他3家大銀行相比仍有差距。盡管去年農行一次就消化歷史包袱178億元,但要深入消化自1979年恢復以來由于政策原因而背上的歷史包袱還面臨很大挑戰。 農行機構網點最多,但其戰線之長,也令國外銀行界人士瞠目。25年來,農行機構網點的設置原則是基本上按行政區域的框架,機構體系仍為市、縣、鄉層層設置,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單一,成為農行網點營運、核算、網絡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過長的網點戰線、過寬的覆蓋范圍,給農行的有效監管和服務造成了“觸角不靈、鞭長莫及”的困難。 目前,農行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構造是一級法人、三級管理的格局。面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金融競爭加劇的形勢,這種體制已經嚴重影響了農行的商業化和集約化經營,使基層分、支行的經營職能受到制約,明顯地表現出體制與機制、管理與經營上的不相適應。如何解決好農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直是近年來擺在農行決策層面前的一個極重要的課題。 體制改革是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盡管改革難度大,但農行早在2000年底就提出了集團化改革的初步設想,并在以后的發展中逐步細化。為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2003年農行專門成立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抽調了多個相關部門人員組成體制改革辦公室,對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等重大問題進行了集中攻關。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分析測算的基礎上,農行提出了重組改革和公司治理結構建設的方案,經過多次征求意見和修改完善,已正式上報國務院有關機構。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