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資銀行欲繞道控股城商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07:37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管理層如何解釋“境外金融機構”成關鍵 證券時報記者張若斌 隨著外資銀行進一步滲入中國經濟,其要求“國民待遇”的呼聲也越發強烈。近日,東亞銀行(中國)副董事長陳棋昌的一番話,在業內引起廣泛爭議。中國銀監會如何對“境外金融機構”做詳盡解釋,將對數十家地方商業銀行的戰略擴股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陳棋昌表示,東亞銀行正與內地商業銀行洽商入股事宜。在投資主體的選擇上,東亞將考慮以東亞(中國)為投資主體,因為東亞(中國)乃本地法人銀行,原則上持股比例可達100%,不受外資銀行入股內地商業銀行上限20%的限制,當然具體執行還需獲得銀監部門批準。希望中國管理層可提高外資參股內地金融機構之20%上限,東亞看好一些城商行,現時城商行跨區域開設分支機購之限制已開始放松,東亞將借與城商行合作的機會,以獲得在每個地區的發展空間。 對此,接近中國銀監會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雖然銀監會在今年初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并未對外資參股中資銀行做出規定,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會在全面開放銀行業市場后,放開銀行業股權領域的限制尺度。事實上,銀監會主席助理王兆星曾明確表示,雖然東亞等銀行在獲準籌建本地法人銀行之后將獲得國民待遇,不過在參與國內銀行之間的重組兼并時,仍然要按照此前單一20%多家25%上限的規定。如果一家商業銀行有外資參股超過25%,則將被視為外資銀行,無法經營某些業務。 那么,陳棋昌的依據何在呢?記者查閱了去年初銀監會發布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后發現,關鍵就在于雙方對于“境外金融機構”的不同理解上。該《辦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向單個中資商業銀行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投資入股比例合計不得超過25%。”而該《辦法》第八條也明確規定:“境外金融機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金融機構。”也就是說,東亞銀行選擇入股內地城商行的法人主體,如果是東亞銀行(香港),則應歸屬于“境外金融機構”,受20%入股上限限制;而如果是東亞銀行(中國),則可視為“境內金融機構”(盡管它是外商獨資商業銀行),并無具體的入股上限。 當然,銀監會對此問題擁有最終裁決權。《辦法》第十條規定:“銀監會根據金融業風險狀況和監管需要,可以調整前款境外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的條件。”同時,即便東亞銀行(中國)被視為境內金融機構參與城市商業銀行入股,《辦法》第九條也規定,境內金融機構入股股份制商業銀行(或城市商業銀行),在符合資本充足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權益性投資余額等條件外,需要在“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此外還必須滿足“銀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這兩條足以讓銀監會對新成立不到一年的所有外資法人銀行的入股城商行事宜說“不”。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便是讓外資金融機構通過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