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1995-2005中國期刊十年(二):刊業十年之人物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3:11 新浪財經
刊業十年之人物榜 曹偉明 人物檔案:1981年考入武漢大學法語系;1985年,畢業留校擔任管理學院的講師;1987年,就讀法國高登經濟商業大學MBA課程。1999年,就任法國樺榭菲力柏契出版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主管中國大陸事務。 成名期刊:《ELLE世界時裝之苑》 上榜理由:提起《ELLE世界時裝之苑》《健康之友》《嘉人》這三本雜志,許多讀者都知道,但是對于隱藏在這三本時尚雜志背后的一個人物——曹偉明,知道的人或許并不多。 1990年,曹偉明與世界六大審計事務所之一的KPMG簽下合同,起始年薪20萬法郎,一切看起來都是非常圓滿。1995年,曹偉明將所有的財產裝進兩只旅行包,登上了飛往香港的班機,他選擇了ELLE雜志香港公司——HFM。1998年,對于曹偉明來講,是事業發生重大轉機的時刻,總公司要讓曹偉明負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地區所有的業務。1999年,曹偉明擔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刊之刊》說:見到曹偉明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高大、健壯,第二印象就是一口流利的法語。再見他時發現他很儒雅,很溫柔,不得不和法語、法國文化聯系了起來。作為一個上世紀80年代初走出國門、最終以法國高登經濟商業大學MBA畢業生結束自己學生生涯的曹偉明信奉著“MBA=Me Before Anyone"的說法。回顧他的求學、求業經歷,他走過的路是對這種說法最好的詮釋。 何承偉 人物檔案:何承偉,浙江上虞人,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故事會》《旅游天地》《秀》雜志主編,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 成名期刊:《故事會》 上榜理由:《故事會》由他創建成為家喻戶嘵的品牌,在許多傳統期刊眼見著走向消亡,傳統辦刊人概嘆風云不在之時,他依然堅信《故事會》的現在與未來,并通過改彩改半月刊,提升質量,調整內容,招聘年輕編輯,為老品牌不斷注入新的動力與血液。如今《故事會》依然保持著五百萬的發行量。 他借用《故事會》的品牌推出了許多書,如《中華民族故事大系》等等,并反過來利用圖書的熱銷來提升雜志的品牌。2003年他又推出了花費七年之功編輯的《話說中國》,這套用講故事的方法寫中國歷史的書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編排方法,它借鑒雜志的設計感,大幅彩圖和柔軟的紙張,以及雜志的編輯手法,每一頁核心故事編插相關的資料與索引,十分精美,在圖書和期刊出版界都是一大創新。他還辦了一本年輕人看的時倘刊物《秀》,躋身于雜志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洪流中,這又是他不同于傳統辦刊人的地方。 《刊之刊》說:曾有位記者采訪何承偉時問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你干什么都能賺到錢?不知當時他如何作答,但無論在圖書還是期刊領域,他都堪稱出版“大家”。而之所以能做一件成一件,是因為他每做一套書一本刊都把它當作一個畢生事業來做,而且是他衷心熱愛,談起來就兩眼爍爍發光的事業,傾其全力,精益求精,難怪他曾被譽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劉江 人物檔案:1956年11月生,漢族,北京人,198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前后在門頭溝大臺中學任教5年,1985年調入《中國旅游報》。1993年同吳泓攜手創辦《時尚》。 成名期刊:《時尚》 上榜理由:和吳泓一樣,中國刊界前三甲必然也有他。他和吳泓一起鍛造了這艘中國本土的時尚傳媒巨艦。雖然吳劉各執半壁,但珠聯璧合便成就了《時尚》的宏麗氣象。表面看來,吳泓是理性的,劉江是感性的,吳泓內斂而沉默,劉江爽朗而善談,但他們在一起,就代表著《時尚》,代表著中國本土市場中現代期刊運營的最高水平。即便如此,他們依然顯得很低調,奉行著多年來“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原則。 《刊之刊》說:劉江說話快而坦率,作風明快。他中文專業出身,更富書卷氣,常常為下轄雜志貢獻創意,也樂此不疲,積十年之功到如今已揮灑自如。即便如此,對他與吳泓來說,善于學習與總結,并把從實踐中習得悟到韻規律加以知識化制度化,仍是不二法寶。他們如此,面對這樣一個競爭熾烈的市場,他們的團隊也是如此。當諸多外來的優秀出版資源試圖進入中國市場時,他們也不由得對《時尚》兩位掌門心生敬意,對他們建立的雜志王國心生敬意。 孫剛 人物檔案:《汽車族》雜志的出版人、中央直屬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汽車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汽車好新聞評選委員會評委。 成名期刊:《汽車族》 上榜理由:1999年,不足33歲的孫剛受命于《中國汽車報》,是報社《車迷》周刊的主編。依靠《中國汽車報》的強大后盾,并于2002年4月,與美國著名的《MOTOR TREND》雜志合作,擁有了在第一時間得到國際最新資訊的能力,同時《MOTOR TREND》辦刊、發行、廣告、活動四輪驅動的辦刊理念,也使《汽車族》如虎添翼,雜志品牌迅速提升。除了與全國156家各類媒體合作,推廣、展會、試駕、論壇、研討會,并成功引入國際通行的車型評選,牢固確立了其權威、客觀、公正、貼心的專業汽車消費雜志地位。孫剛也成為新創雜志中最為成功的出版人之一。 《刊之刊》說:作為一本響譽汽車市場的雜志女掌門,孫剛的女性身份是要為這本雜志大大加分的。她謙遜、誠懇,有著柔美無華的氣質,但作為一名成功的出版人,《汽車族》130萬元啟動,創刊半年收支持平、一年盈利,如今發行量27萬冊,廣告額持續高增長,以及她身后那支全部名校汽車專業畢業、幾乎清一色年輕小伙子的優秀團隊又證明了她的另一面:智慧、實干,胸有成竹。在北三環華尊大廈雜志社自己擁有產權的辦公室里,這支孫剛為之驕傲的“汽車傳媒NBA明星隊” 堅守著專業、真實、貼心的原則,這是無論在5年前創刊時捉襟見肘的困難條件下,還是今天利好局面下都不曾改變的。 徐春蓮 人物檔案:1980年在廣東省婦聯工作。1981年調家庭雜志社,歷任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編委兼一編室主任、副總編輯兼《中外家庭文摘》主編、總編輯、社長。 成名期刊:《家庭》 上榜理由:作為全國第一個期刊集團的掌門人,《家庭》雜志的創刊人之一,徐春蓮為《家庭》早期的創業和品牌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作為期刊人,徐春蓮筆耕不輟,已先后出版個人專著11部共300多萬字,作品多次獲獎并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作為女人,徐春蓮除了追求的事業和理想外,還有家庭的牽掛。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系,徐春蓮覺得,女人也可以給自己留點遺憾。當自己累得要死的時候,她不再手忙腳亂地一定要給丈夫做上四菜一湯,一鍋面條照樣能填飽肚子。 《刊之刊》說:出得廳堂,進得廚房是男人們審視女人的標準;但女人們卻不需要照此苛求自己。徐春蓮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她把工作、生活處理地皆為完美,而是她懂得生命的負荷是有限的,應該學會善待自己。 封新城 人物檔案:1984年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1984~1996年歷任甘肅電臺、廣東電臺新聞臺記者、編輯、節目主持人和節目監制,1995年參與創辦《七天華訊》雜志并任執行主編,1996年創辦并出任《新周刊》執行總編。 成名期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1996年,封新城參與創辦并擔任了由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新周刊》。潑辣的文風、精致的視圖和“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的定位,使《新周刊》為中國的期刊屆帶來一股新的風氣,從而迅速出位。 封新城說《新周刊》要做四個“商”:觀點供應商、視覺開發商、資訊整合商和傳媒運營商;他說他的編輯記者三分之二來自讀者;他說他想當意見領袖;他說新人是最鋒利的刀鋒。有著電臺主持人背景的封新城,出言總能引人“側目”,因此他和《新周刊》常被批評為“做秀”。“作秀是將品牌最大化和延伸的一種手段”,封新城不但公然承認而且還有一番理論。他說《新周刊》做了很多活動,比如生活方式創意榜、電視榜、中國城市魅力指數排行榜等,都是延伸《新周刊》晶牌的做法。 《刊之刊》說:做秀做得這么氣壯的,國內只有娛樂圈的“大鱷”鄧建國能與封新城一比丁。雖然手法不很招人見,但前者無論怎樣也拍出了幾部收視率不低的連續劇;后者和《新周刊》創造的戲說時尚的態度、玩弄新聞“主題”概念的手法給中國雜志帶來的影響,更無法被忽略。 胡勛璧 人物檔案:1976-1983年任湖北青年雜志社記者、編輯部主任;1984年至今任知音雜志社總編、社長。 成名期刊:《知音》 上榜理由:有人曾預言,像《知音》這樣的傳統文化綜合類期刊,最多只能再撐三五年,就該被淘汰出局了,取而代之的是《時尚》、《財經》等高端市場的期刊。胡勛璧對此不屑一顧:“今天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知音》的發行量近兩年增長了七十萬份。” 胡勛璧的眼光一直很獨到,《知音》創刊伊始,他便提出了“人情美、人性美”的辦刊原則,要求文章內容“深人生活、深人家庭、深入人心”,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創刊號即發行了40萬份,當年月發行量突破100萬份,如今月發行量達到450萬份,一時引得眾多刊物紛紛效仿其特色和風格。現在,《知音》已經從最初的一本雜志發展到一個擁有八刊一報以及一所民辦學校的集團化企業。 《刊之刊》說:20年前,還在湖北青年雜志社任職的時候,當時僅有高中學歷的胡勛璧通過自學獲得了大專文憑,“我的最高學歷是大專。”沒有值得炫耀的教育背景的胡勛璧,從1985年創辦《知音》開始,20年的時間里建立起龐大的“知音王國”,胡勛璧靠的是實干。 在期刊出版、廣告經營、書刊發行、照排印刷、物業發展、網絡開發等各個領域均有涉足并表現不做的他,儼然一派期刊界“實業家”的風范。 洪晃 人物檔案:1974年-1978年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中,1984年畢業于美國VassarCollege,2000年至今擔任《iLOOK世界都市》雜志出版人、《名牌世界·樂》雜志策劃人、《青春一族Seventeen》雜志出版人 成名期刊:《iLOOK世界都市》 上榜理由:1991年,洪晃辭掉美國一份不錯的工作回國發展。搞過咨詢公司、網絡公司,晃來晃去了大半世界,終于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互動傳媒集團總裁,旗下擁有《iLOOK世界都市》《青春一族Seven—teen》《名牌世界·樂》等幾本雜志。后者《名牌世界·樂》與美國TIMEOUT合作出版,是專為中國的“月光一族”而辦的,在出版界頗有特色。 《刊之刊》說:在動筆介紹洪晃時發現可以有很多版本:她的外祖父是大學者、大律師、曾和魯迅打過筆墨官司的著名文人章士釗;她的母親是著名外交官章含之,一度是毛澤東身邊的英語教師,有“上海最后一個名媛”之稱;她的繼父是中國前外長喬冠華,文革時代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神采飛揚;她的第二個丈夫是大導演陳凱歌,她是三本雜志的出版人…… 每次見到洪晃,看著她的喜笑顏開與眉飛色舞總讓你忽視了她的年齡。為了《青春一族》而辦的各種活動上,總能看到洪晃與一些20歲左右的男孩、女孩打成一片,跟著他們唱、跟著他們跳,跟著他們瘋狂。事實上,這兩年《青春一族》雜志也是很讓洪晃操心的,但是,她堅持著。洪晃在時尚界和出版界都是名人,有人說,越界已經成了她的生活方式。 彭長城 人物檔案:1953年12月生,198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歷史系,后到甘肅人民出版社《讀者》雜志工作,1986年7月任《讀者》雜志副主編,2001年4月任《讀者》雜志常務副主編,現任《讀者》雜志主編。 成名期刊:《讀者》 上榜理由:要論國內知曉度最高的雜志,當數《讀者》,它擁有著最多的讀者量和閱讀率。飛新周刊》對《讀者》有這樣一句評價:這本幾個人摘編的小雜志所以能風行神州二十年,居全國發行量之首,就因為它宣揚了一種古樸美德,在社會整合功能上,《讀者》是宗教書的代用品。把《讀者》譽為宗教書的代用品并不為過,因為有很多人確實是讀著《讀者》成長的。彭長城大學畢業就來到了《讀者》,一干就是二十幾年。經歷了《讀者》時代幾乎所有的坎坷,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吸取教訓,奮起而作。 《刊之刊》說:1993年,與美國《讀者文摘》的刊名“官司”讓彭長城開拓了國際視野。其后,他提出《讀者》應該與國際刊物以廣告養雜志的慣例接軌。1994年,彭長城開始嘗試在《讀者》上刊登廣告,1995年廣告收入2000萬元,2001年廣告收入達到2000萬元。2002年,彭長城策劃“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大型公益活動并一直堅持。2003年,《讀者》月發行量超過800萬冊,居全國期刊發行量之首。彭長城身具知識分子謙虛內斂的氣質和西北人樸素、踏實的性格,猶如他所領導的《讀者》雜志宣揚“真善美”一樣,他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著這種美德和追求。 吳泓 人物檔案:1963年7月生,漢族,江蘇人,198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旅游報》工作。1993年創辦《時尚》并擔任總編輯職務。 成名期刊:《時尚》 上榜理由:如果推選2004年中國刊業的成功人士,吳泓一定位列三甲;而最近5年刊業的杰出人士,吳泓同樣會在前三名中占據一席之地;上溯至最近10年,中國刊業最成功的經營者,則非吳泓莫屬。 對于時尚圈來說,吳泓是中國時尚生活方式的傳播者和推動者;對于中國刊業來說,吳泓和他的《時尚》系列則是消費類期刊市場的開拓者和翹楚,是本土化高檔時尚期刊首屈一指的品牌;對于傳媒投資者來說,吳泓和他的《時尚》系列則代表著成功,代表著關于中國傳媒市場的傳奇和夢想…… 《刊之刊》說:當年吳泓和他的搭檔劉江攜手創辦《時尚》的時候,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和一手創辦的《時尚》在中國期刊界會有今天這樣的尊榮。“媒體的利潤來自于想象力”在吳泓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曾有多少后生小子不服氣地聲稱要超越吳泓和《時尚》,但大浪淘沙,至今傲立于潮頭的依然還是吳泓他們以及另外數得出的幾家而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趙濟清 人物檔案:1978年7月至1990年7月,歷任國家輕工業部北京家用電器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1年1月至1994年10月任國家輕工業部科技發展司副司長;1996年7月至今,任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1998年至今,任北京《瑞麗》雜志社社長。2000年,兼任《都市主婦》雜志社社長。 成名期刊:《瑞麗》 上榜理由:有很多人知道《瑞麗》,但知道趙濟清的人不多。熟悉趙濟清的人,都為她的出版經營眼光和市場化策略折服。她為《瑞麗》確立了實用、時尚的媒體模式及創新團隊奮斗領先的企業精神與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瑞麗》以“同心圓”方式全面發展。操作的活動包括全國封面女孩大賽、開通《瑞麗》網站、《瑞麗》出版世界上最大的巨刊并成功載人吉尼斯世界記錄、與電視合作舉辦“超級模特”大賽、舉辦“中日期刊品牌經營研習會”、向天津SOS兒童村捐助《瑞麗》圖書室、《瑞麗》校園活動、瑞麗博士倫愛眼校園時尚活動等等。在她的領導下,《瑞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媒體到立體傳媒,鑄就中國期刊業一塊響當當的品牌。《都市主婦》也在快速上升中。 《刊之刊》說:她的思想和決策影響著《瑞麗》,而《瑞麗》又影響著數十萬讀者的生活。她好像并不喜歡拋頭露面,曝光率也比其他成功的媒體人要少得多。然而,她的低調、務實和《瑞麗》的星光四射一樣令業界尊重,不可忽略。 胡舒立 人物檔案:1992年,胡舒立從任職10年的《工人日報》到中國第一家民營報紙《中華工商時報》任國際部主任。1995年,她獲得COFJ頒發的“杰出新聞記者獎”。1998年《財經》創刊,胡舒立任主編。 成名期刊:《財經》 上榜理由:2000年10月,《財經》發表《基金黑幕》一文,直接觸發了持續一年多的股市大討論和監管當局一系列嚴厲措施的出臺,胡舒立也因此被《商業周刊》稱為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 2003年,早在全國媒體大規模報道SARS疫情之前,2月20日出版的《財經》就以9個頁碼的篇幅報道了廣東疫情的全過程。“《財經》的SARS報道比它賴以成名的所有文章——《基金黑幕》《莊家呂梁》《銀廣夏陷阱》加起來的意義還要大,”中國證券報》的編輯楊哲宇說:“如果中國也有普利策獎,《財經》就是今年(2003年)當然的得主。” 丁望對胡舒立做出這樣的評價:她富于社會責任感,發揮媒體輿論功能,不做表面文章。 《刊之刊》說:在男性化的財經界中,“財經記者第一人”的桂冠卻戴在了胡舒立頭上。也許新聞本來就與性別無關,胡舒立成功的背后,是她對事業的追求和執著。 李栓科 人物檔案:1964年11月4日生于甘肅平涼。1980年9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1984年6月畢業,同年9月上碩士研究生,師從周廷儒院士,1987年獲碩士學位,6月人中科院地理所。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 成名期刊:《中國國家地理》。 上榜理由:《中國國家地理》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從1998年開始,《地理知識》開始了變身,2000年10月份命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六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10余倍,從1998年第1期的2萬余冊,到如今每期發行逾30萬冊,還是國內迄今唯一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完整輸出版權的雜志。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臺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又在日本上市;現在日文版月發4.5萬冊,而臺灣繁體版月發8.4萬冊,不僅穩居臺島期刊發行之前茅,而且已進入西方國家的華人社區。 《刊之刊》說:在從科學研究部門轉向媒體行業之前的10年里,李栓科主要從事南極考察研究4年、北極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當時年33歲的李栓科接受領導安排接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時,他也許并沒有料到雜志的成長會如此之迅速。他被認為是業內最年輕而又富有專業學術背景的社長和總編,也被評為最成功的雜志版權輸出商。他的閱歷、執著、風霜和他領導的雜志一樣,有著不容易過期的特質。 孟冀 人物檔案:1961年出生,現任《中國汽車畫報》《通信技術》《世界家苑》《汽車駕駛員》主編,《全球名車錄》等圖書主編。 成名期刊:《中國汽車畫報》 上榜理由:孟冀身兼四本雜志的主編一一《中國汽車畫報》(《通信技術》《世界家苑》《汽車駕駛員》,而且,每一本刊都處于良好的競爭狀態,且有不斷上升的勢頭。 《刊之刊》說:一個11歲男孩父親,一位醫生的丈夫,孟冀給了自己一個平實生活的定位。15歲,成為一名軍人;而后轉業、上學、進人一家報社做記者;年近不惑,從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自愿“下崗”,開始游走在媒體之間。 孟冀的低調在圈內是出了名的,而他的能力也是在業內出了名的,大家習慣叫他“老孟”,這個“老”字中實際上更多包含了“老師”的意思。在期刊界,孟冀是學者型主編,他總是在探索、總結自己的辦刊經驗和管理經驗,然后進行言傳身教。他曾形象地將一本雜志的出版比作一個產品的生產,是流程化作業。試看他手下四本刊物,每本之間似乎都有很大的界限,但他運籌帷幄,四刊并駕齊驅。孟冀先后在報社、出版社和雜志社都工作過,所以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老編輯、老記者,他積累了相當多的出版和管理工作,這是他取之不盡的資源。孟冀非常具有親和力,對團隊管理在某種層面上講有些像家長,他說自己的理想就是讓女同事的家人覺得她在這里受到領導的照顧,同事的幫助,在不斷進步;讓男同事的太太覺得在單位能夠約束他。而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則是:很陽光、很燦爛、永遠充滿自信。 吳迪 人物檔案:199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國際新聞專業,1992-1996留學美國休士頓大學MBA。 成名期刊:《消費者MeiMei》 上榜理由:先后任職愛德曼公關公司、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曾任《ELLE世界時裝之苑》編輯部主任,因情感專欄《ASK吳迪》而成就了兩性關系專欄作家的威名。堪稱情醫的吳迪以犀利、直率、潑辣的語言讓無數都市男女圍繞在《ASK吳迪》周圍,她的才氣、思想、閱歷和風格都融進了這個專欄。曾為《時尚》專欄作者、《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書城》等國內知名媒體撰稿人。 2003年,創辦《消費者MeiMei》雜志,任主編兼運營總監。雜志大膽采納歐美口袋雜志之設計,以細膩、清新和準確的市場定位而站穩腳跟,并受到年輕女性青睞,堪稱國內的《Glamour》。 《刊之刊》說:自幼文筆不賴,參加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奪獎,被《上海青年報》聘為中學生記者。在美國留學期間,嘗試辦過僅售1美元在華)(圈發行的雜志。1996年從美國軟著陸香港,意欲加盟《亞洲周刊》,終因身份不能解決又與“記者”失之交臂。等她真做編輯,已經32歲。吳迪喜歡嘗試,美國MBA出身,放棄了會計而選擇了媒體;放棄《ELLE世界時裝之苑》成熟媒體,而打造《消費者MeiMei》;從新刊第一期開始就嘗試贈送禮品,并一直堅持,從此可見這個美國MBA深諳市場手段對于媒體運作的意義。 陳逸飛 人物檔案:他是著名的畫家,也是成功的商人。他喜歡搞歌劇,拍電影,喜歡一切美麗的景象,他被稱為“視覺藝術家”。所以,他當然也要做視覺類的期刊。 成名期刊:《青年視覺》 上榜理由:2003年,陳逸飛出任《青年視覺》總策劃;5月逸飛公司撤出獨立創辦《東方視覺》雜志。此后,陳逸飛和老東家《青年視覺》之間的風波愈演愈烈,沸沸揚揚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據說《東方視覺》也已不知所終。 《刊之刊》說:他是一個期刊的門外漢,他真心想辦好一份期刊,可惜未能成功。他的失敗再次印證一個簡單的真理:辦期刊僅有資金和勇氣是不夠的。所有以為印雜志就是印鈔票的人,都必須先做好足夠的準備。 瘦馬 人物檔案:1988年8月,畢業于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畢業,工作后開始寫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事報告文學及文化批評寫作,1993年開始轉向時尚批評。1997年成立瘦馬傳播工作室,進行品牌和媒體策劃。2000年策劃“死亡日記”,引起媒體關注。2001年擔任《出色CHIC》雜志總策劃。2002年9月加盟時尚雜志社,任《時尚健康》MEN’S HEALTH執行主編、主編。2003年11月倡議“國際男人節”的申辦活動,2004年1月出任《男人裝》主編。 成名期刊:《男人裝》 上榜理由:《男人裝》是時尚集團在2004年推出的一本男性綜合類時尚雜志,填補了內地期刊市場男性雜志的空白,作為該雜志的主編,瘦馬自然被推到了期刊界的風口浪尖上。 《刊之刊》說:瘦馬提出《男人裝》關注的群體是自我,追逐物質、浮華、透支消費、預支快樂的“后雅皮時代”男人,他們是名牌的絕對捍衛者、潮流分子、有著非主流價值觀,懂得涂指甲油,懂得化妝,愛買新衣服、新產品——看起來有點像對他本人的描述,至少從外表看起來。相信這聳人聽聞的“后雅皮時代的男人”實事上又是瘦馬玩弄的一次概念游戲,目的不過是為《男人裝》吸引更多的眼球,這對于曾經成功策劃過“死亡日記”、擅長此道的他來說,再沒有更輕車熟路的了。只是承認自己愛搽指甲油的男人到底有多少呢? 尹巖 人物檔案:北京大學法語系本科,北京電影學院碩士,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電影博士,巴黎高等商學院MBA學會;工作、表上有同張藝謀、高蒙公司、港臺電影公司的合作經歷,在加盟法國樺榭出版集團之前,尹巖在法國國家電視臺亞洲記者站擔任制片記者,以及法國國際廣播電臺駐華特約記者 成名期刊:《健康之友》、《ELLE世界時裝之苑》 上榜理由:當年以一個毫無傳媒經驗的新人的身份進入樺榭,一上來就是《健康之友》執行主編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一年半以后,《健康之友》發行量翻了兩番,廣告額翻丁三番。后來到《ELLE世界時裝之苑》任主編,刊物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03年辭去主編,愛上瑜珈。現任紅色時代傳媒總監,悠季瑜伽中心掌門人,仍然會時不時與雜志發生關系。 《刊之刊》說:尹巖靜悄悄來到刊界,在幾本時尚類刊物間游刃有余;手法輕巧而美麗。轉身離去,依舊瀟瀟灑灑。這樣的女子即使不做刊,也不會被媒體忘記。 李少君 人物檔案: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筆名南君。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中國作協會員,曾任《海南日報》社主任編輯,現任《天涯》雜志副主編。 成名期刊:《天涯》 上榜理由:由海南省作協主辦《天涯》原本只是一份地方性文學期刊,在國內文學期刊紛紛陷入窘境的20世紀90年代,《天涯》為圖自救率先走上了改版的道路,提出恢復中國傳統的“泛文學”、“雜文學”,將自己變成一本真正的“雜”志;他們甚至將人們壓在箱子底的日記、書信、檢討和揭發信也翻了出來刊載,一時間收到了來自社會巨大的反響,甚至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而發行量也從過去的內部印刷幾百冊增加到了現在的幾萬冊,成為國內文學期刊轉型成功的范本。雖然李少君在接受采訪時一再強調《天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長韓少功當年改版的決斷;但作為《天涯》的主編,同時也是一位作家,李少君的個人文學風格長期以來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天涯》今天風格的形成。 《刊之刊》說:身為作家的李少君對詩歌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曾在寫作的詩歌評論中提出的“草根性”理論,成為當下詩歌界爭論的焦點。“草根性”的確立,對于李少君來說并不是一種偶然,這從他主編的《天涯》中也可以發現一一這本文學期刊雜志總是以關注底層、關注民生、關注思想為使命。 王德 人物檔案: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社長,中國著名醫學專家,王教授長期在國家重點大學的附屬醫院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 成名期刊:《中華醫學雜志》 上榜理由:他將《中華醫學雜志》自2005年1月起由半月刊改為周刊,實現了由半月刊向周刊的跨越式發展,結束了我國至今尚無醫學學術周刊的歷史。他要做中國的JAMA(《美國醫學會雜志》)雜志,樹立它在醫學界的權威性與影響力。同時,他領導開發出了中華醫學會雜志的網上投稿系統,這套先進系統一點也不亞于國外同類系統。有了這套系統,稿件的收稿、審稿、編輯等環節都會大大提速,縮短了與國外同類期刊相比投稿到刊出的時間差距。雖然目前離他的夢想還有很大距離,觀念上的認同也還需做很多工作,他仍然對雜志社的未來充滿信心。 《刊之刊》說:他統領著中國可以說是最大的專業雜志群,一百多本雜志,覆蓋了中外醫學的各個領域,承載著提升醫學科學與藝術、改善公眾健康的使命。他在哈佛學習過三年,也是原《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在研讀了大量的醫學類外刊后,他對中華醫學會雜志群出版進行了專業架構與設計。他想組建中華醫學傳媒集團,將國外醫學類期刊的出版模式在中國應用,建立數據庫,開發廣告,提升發行,開發一系列與醫學有關的活動,創建網上投稿系統,做中國第一流的專業出版集團。 去年竟聘成功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社長時,王德才39歲。他是江蘇人,典型的南方長相,但言談間卻有北方人的直率與豪氣。 朱偉 人物檔案:1968年到黑龍江建設兵團上山下鄉,下鄉時開始小說寫作。1978-1983年在《中國青年》雜志當記者、文藝部編輯。1983年一1993年在《人民文學》小說編輯室當編輯、編輯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學》推出劉索拉、阿城、莫言、余華、蘇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讀書》雜志撰寫《最新小說一瞥》專欄,主編《東方紀事》雜志。因喜好古典音樂,1993年到三聯書店創辦《愛樂》雜志,并編著大型工具書《音樂圣經》。1995年9月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成名期刊:《三聯生活周刊》 上榜理由:《三聯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傳統基礎上創刊,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做中國的《時代》周刊。在朱偉之前,《三聯生活周刊》有過好幾位主編,像朱學勤、徐友漁是著名的學者,楊浪、錢剛是“名記”,都是成名人物了,但是不停地換,以致三聯都快成“主編殺手”了。一直到朱偉接任以后,《三聯生活周刊》才真正穩定下來直到取得巨大成功。《三聯生活周刊》于1996年起改成半月刊,2000年起正式出周刊。 《刊之刊》說:他身上有傳統知識分子的書香氣,卻又深諳現代傳媒的運作方式。他將文化和新聞完美揉和,為讀者呈上了一份獨特、新鮮、高品質的期刊盛宴。 令狐磊 人物檔案:生于1978年,本名梁磊。因崇拜令狐沖,又感于傳媒如江湖,故改名“令狐磊”。畢業于暨南大學新聞系,現就職于《新周刊》。 成名期刊:《磊周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令狐磊大學畢業一年之后就成為了《新周刊》的主筆,因此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雜志主筆,現為《新周刊》創意總監。但他最早出名,不是因為《新周刊》,而是一個他在大二創立、迄今仍沒有獨立域名的的個人網絡雜志——《磊周刊》。當年他在傳媒日記中寫的《中國主流雜志新格局》引起了各主流媒體的關注。《三聯生活周刊》的苗煒在《磊周刊》上留言;《新周刊》的老板因為這篇文章來到《磊周刊》的網站,約見了令狐磊并錄取他到《新周刊》工作,甚至無需經歷見習期。 《刊之刊》說:他自己稱呼自己為“雜志癖”,他比一般人更喜歡和雜志糾纏在一起,而他也確實有這樣的能力。他在《新周刊》上開專欄談流行,他也寫比專業人士還專業的雜志研究文章。有人預言,令狐磊的職業感和低調姿態將會是改變未來雜志方向的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我們等待并觀看。 沈宏非 人物檔案:出生于饑餓年代的上海,連續居住超過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廣州和香港。寫過詩、小說,當過記者、編輯,已出版作品《時髦是毛時間是皮》《寫食主義》《食相報告》等。曾寫作的專欄主要有《南方周末》上的“飲食男女”,《三聯生活周刊》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上的“吃弗消”,《經濟觀察報》上的“廢話點心”等等。 成名期刊:《三聯生活周刊》 上榜理由:眼下最受人追捧的報刊專欄,無非兩種:飲食,男女。沈宏非正是時下中國報刊專欄寫作的領軍人物,由他所倡導的美食美文已成為報刊界的風景。沈宏非堅持一貫的游戲文風,寫飲食男女和男女飲食,既不動聲色,嫻雅從容,又冷雋幽默,人木三分,將飲食的活色生香與男女的欲說還休表達得津津有味。喜歡讀沈宏非專欄的讀者很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理由,卻都異口同聲說他有趣——有趣,正是專欄文章的要旨所在。沈宏非的魅力就在于他像一個脾氣樂天、性格寬厚、通情達理的人在高高興興地聊天,跟人分享他闊大而廣泛的好奇心和滋味獨特的世俗經驗。“人不犯傻,我不犯傻,人若犯賤,我必更賤。”——沈宏非概括的派對著裝原則,被收入《新周刊》主編的《2004語錄》。 《刊之刊》說:如果雜志是一件衣服,專欄就是衣服上的一個蝴蝶結,不一定最實用,但一定最扎眼。毫無疑問,沈宏非是扎蝴蝶結的高手。 張海兒 人物檔案:1957年生于廣州。1982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設計系。1989年至今多次在葡萄牙、德國、瑞士、瑞典、丹麥、美國、荷蘭以及法國等地舉辦個人影展,其中,1993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美人及其他”影展,2000年在巴黎舉辦“透明,不透明?”影展。2004年參加“紫禁城國際攝影大展”。 成名期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在80年代,張海兒的名字總與“先鋒”、“前衛”、“現代”之類的詞匯緊密相連。后來他似乎遠離了“攝影界”,其作品、姓名都很少出現在攝影傳媒上。然而有一本雜志卻讓他的名字在社會上更響亮了,這就是《新周刊》。不能說《新周刊》是純粹的圖片雜志,但照片和文字的比重幾乎是平分秋色。那么雜志獲得今天的知名度,首席攝影師張海兒自然是功勞不小。一個純藝術型的攝影師步人實用攝影領域,張海兒應算成功的典范。較前衛的意識加扎實的造型功底,張海兒給中國雜志圖片帶來了嶄新的氣象,甚至以后一些優秀雜志攝影師都有意無意地從張海兒那里得到了啟事,吸取了營養。如今中國雜志業競爭激烈,《新周刊》卻依舊穩居名刊之位,張海兒三字則隨之光輝燦爛。 《刊之刊》說:中國出名的雜志攝影師不只張海兒,但張海兒尤其讓人明白——讀圖時代,雜志攝影師不再只是一個空頭擺設。沒有攝影師充滿靈感和智慧的創作,雜志的視覺沖擊力為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