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投薄膜:奇葩買賣or布局未來
資本市場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熱情雖有所減退,但仍有機會,況且,光熱還是薄膜都屬熱門,這類技術在資本市場有相當的熱度。如果能在做好技術的基礎上,給資本市場能講出一個靠譜的故事,上市路就不會太曲折。
當你的口袋里有兩把鑰匙,一把房間的,一把汽車的,本以為自己能分辨出汽車鑰匙,卻摸出了房間鑰匙。1949年,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把這種常見的尷尬總結為墨菲定律——即一件看似不大會發生的事情,最終卻發生了。
不久前,神華聯合以15.35億元投資2家薄膜太陽能公司,就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墨菲定律的能源版。
在這筆交易中,“不看好什么卻偏投什么”的對象是薄膜太陽能技術。與晶硅相比,薄膜組件的轉化率高、耗能更低、成本優勢明顯,但一直以來,它卻不被多數國內光伏人士看好。
除了成本高企的客觀原因,多家組件企業曾在這類技術上遭遇折戢——無論是早已失敗的尚德,還是仍在堅持的賽維,他們的軌跡基本類似:先是花巨資從歐美應引進薄膜設備,但在引進、消化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國產化薄膜組件的價格、效果和技術都不如預期。
老牌企業尚且如此,來自煤炭領域的神華,不僅未踏足類薄膜領域,甚至在上一層光伏領域也難稱老將。在這樣的背景下,分別拿下了兩家公司60%和74%的股份,是神華背后的籌謀很大,還是這樁買賣過于“奇葩”?
另一個現實是,近年來薄膜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其中,不乏一些產業鏈齊全的企業和敢于豪擲資金的老板。相比之下,神華不到20億的投資,如何才能在短兵相接的廝殺戰之中,讓自己“叫好又叫座”?
老煤企提前搭戲臺
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目前已實現商業化的技術主要有三類:銅銦鎵硒(CIGS)、碲化鎘(CdTe)和非晶硅(a-Si)。神華此次的投資方向,就是其中的銅銦鎵硒(CIGS)。
CIGS,是四種化學物質Cu(銅)、In(銦)、Ga(鎵)、Se(硒)的簡稱,通過共蒸發工藝在襯底上形成吸收層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在三類薄膜產業化技術中,CIGS占比最高,且成本偏低,在2016年年底,CIGS組件的生產成本已經接近硅技術,且量產產品的轉化率超過17%,已經應用在民用領域。根據博思數據的研究,在未來薄膜電池的發展勢頭來看,銅銦鎵硒或將是其中唯一增長的薄膜類電池。
所以,投資CIGS,或是神華為自己尋找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2016年12月,參與這筆交易的深圳萊寶曾發布公告稱,神華有限責任公司將搭建一個“CIGS太陽能發電全產業鏈”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合作平臺。
而所謂CIGS太陽能發電全產業鏈的拓展,意味著神華對于這類技術的開發,不僅限于傳統的能源領域,而且或將其推向更多領域。
如果從全球薄膜電池的發展趨勢看,首先可以發掘的是消費品領域。
浙商證券新能源分析師陳笑宇認為,薄膜太陽能電池就可以利用柔性好,可彎曲,在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前景很大。2015年,蘋果收購了一家名為Infinite Power Solutions公司,后者的核心產品即是一種使用時間長、可以隨意彎折、不怕風吹日曬的全固態薄膜電池,蘋果將把電池應用于Iwatch等設備上,以解決續航時間和體積問題。
而根據國內行業的發展,神華另一個延伸領域將是建筑。
2016年,盡管有部分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關停工廠,但逆勢投資布局也隨之出現,而投資者大都來自建筑領域。眾所周知,薄膜電池較晶硅電池更為輕便,如果神華能掌握核心技術和產品,將有望與建筑公司合作,開拓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空間。
從2年前開始,神華輕資產轉型啟動,在當時的計劃中,就有“搭載銷售電力寬帶及其他電子、電力改造等產品和服務,向電力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的內容。而與消費品合作、建筑材料技術企業的合作,無疑為輕資產戰略增加了籌碼。
拼技術不如賺名聲
回顧神華在光伏的投資,會發現此前項目并不多、規模也不大。最為人所知的一項,就是2016年5月,其與美國可再生能源公司SolarReserve敲定合作開發1000兆瓦的光熱項目。而此次投資薄膜落地的項目,只是一個年產能中等的光伏發電站。
但是,如果盤點近年進入薄膜領域的公司,會發現其花費著實不少。且不說漢能在2011-2015年始終沒有中止相關投資,僅以2015年才進入的凱盛光伏為例,在安徽一地的付出,就達到100億元。
既不走數量,也不走規模,可見,在神華對這筆投資的預期中,高回報或許不是第一位,它所期待的,是通過15.5億元的投入,賺回企業綠色聲譽。
近年來,在神華的高層和公告中,“清潔能源”一詞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最經典的當屬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的“三個一流”——從2015年到2030年的15年時間里,全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產品、提供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技術。
但是,作為眾所周知的煤炭老大,不環保始終是一個固有標簽,很難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即通過這種公關策略,改變公眾心中對神華的刻板印象。
這類投資的效果不可小覷,比如谷歌。在因為數據中心耗費大量能源被吐槽后,谷歌在內的多家IT公司,通過大量投資光伏、風電項目,重塑自身的綠色形象。截至2015年,谷歌的投入僅為15億美元,僅為其當年市值的5400億美元的0.2%,但效果不凡——不僅改變了形象,贏回公眾更多的訂單,還獲得了相當額度的稅收優惠。
而在神華的案例中,綠色投資顯然不會帶來稅收優惠,但另有用武之地。
2016年,神華繼續面臨煤礦去產能壓力,根據其透露的準確數據,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除了現在已經出現的煤化工、煤制氣,如果能在這些不再生產的煤礦上建立光伏電站,無疑將給煤炭行業轉型提供了一種可行且綠色的模板。
不奇葩才能有未來
在既往薄膜電池的投資中,有不少“長期計劃”變成“一錘子買賣”的案例。神華要想讓上述的產業和綠色回報一一實現,還應把握好當下,讓奇葩技術不再奇葩,并在更多人愿意進入這一領域前,形成可以持續的獨家模式。
搞定技術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就像神華擁有Manz AG公司的技術一樣,但凡在薄膜領域投入真金白銀的企業,都號稱擁有自己的獨門技術。
但追求獨門并不意味著死磕偏門。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正值低谷,李河君此時曾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對薄膜技術進行全球收購,很快,他拿下了德國的Solibro公司,以及美國的MiaSolé、AltaDevices(AD)以及GlobalSolarEnergy(GSE)等4家公司,并把所掌握的5種技術路線結合使用,希望以此實現集大成。
但很快,針對這種混搭技術模式的批評就開始出現,研究者認為,幾家公司之間技術路線完全不同,無法實現技術協同和整合。同時,每一種技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研究精力分配,如果同時用力,反而消耗的有限的資源,最終很難出現他期望中的“爆款”。
因此,神華或應在早期堅持相對單一的路線,并有效把德國Manz AG公司的技術進行本地化處理,才有望尋找到合適的技術。
在確定及時后,尋找更有持續性的盈利模式也非常關鍵。
2015年,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稱,“與成本一直下降的煤炭相比,風電和光伏價格則一直在補貼,這讓新能源發電業務已經是神華最盈利的業務。”
從目前已經出臺的2017年新能源補貼新政來看,逐年退坡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通過補貼盈利必然將不會是可持續的賺錢方式。
如果想協調好資金平衡,神華必然是從產品本身出發,找到一個穩定的合作者,實現強強聯合,用產品換來市場,或者與自己的主業相結合,完成資源優化,讓盈利成為可能。
下一步,其可以選擇上市,獲得融資,以支持后續發展的造血動力。
當下,資本市場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熱情雖有所減退,但仍有機會,況且,光熱還是薄膜都屬熱門,這類技術在資本市場有相當的熱度。如果能在做好技術的基礎上,給資本市場能講出一個靠譜的故事,上市路就不會太曲折。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