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霾經濟賬
治霾是一場持久戰,下一步需要提高資金效率,需要企業的進一步配合,應該明確認識到,治霾投入不會石沉大海,它會帶來空氣質量的改善,也會在未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1943年7月26日清晨,洛杉磯居民一覺醒來發現空氣中彌漫著淺藍色的濃霧,并伴隨刺鼻的氣味。這是洛杉磯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霧霾天氣,當時居民們以為這只是偶然現象,卻不知此后他們要投入巨大的財力和資源來應對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霧霾戰爭。
中國的治霾戰爭也已打響,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伴隨的是持續不斷的財力投入。因為涉及到財政撥款、社會資本投入、企業關停的成本損失以及對環保設備的投入,要算清楚治霾的實際投入金額很難,更遑論還有暴露在霧霾中的每一個個體對防霾用具的購買支出。
但按照主要投入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分類,我們或許能對治霾經濟賬有一個輪廓式的了解,治霾資金還有缺口,民眾健康防護問題也亟待投入資金解決。
自上而下
為治理霧霾,全國自上而下都在投入大量資金。
中央財政層面,一方面,不同部門都在或直接或間接投入治霾,以科技部為例,據科技部21世紀中心副主任柯兵介紹,“十三五”期間,圍繞研究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機制、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等6項重點任務,科技部啟動實施“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該專項投入的中央財政資金為24.74億元。另一方面,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設立,以先撥付后清算的方式支持地方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資金金額呈逐年上漲之勢,2013~2016年分別為50億元、98億元、106億元和112億元。此外其他中央財政治污專項資金也多多少少涉及空氣治理方面。
地方政府層面,省級政府在獲得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撥付后以項目申報或者切塊的方式分配到省內各地區,當然,省級政府也需要以自有財政資金投入大氣污染防治中。以河北省為例,從2016年河北省預算執行情況看,治理霧霾的財政投入為57.12億元,其中40.1億元來自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的劃撥,9.02億元是京津兩市對口幫扶的治霾資金,河北省本級財政為治理霧霾支出8億元。
企業層面,一方面要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以符合環保要求,有媒體報道,遼寧撫順某年產330萬噸的鋼鐵企業,環保設備投入已近6億元,向發改委申報未批后,只能獨自承擔設備更換成本。另一方面也承受著應對重污染天氣時緊急關停的經濟損失,這也是治霾的隱性成本,2017年1月15日,山東省菏澤市正式啟動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華潤電力(菏澤)有限公司被停產,該企業一位負責人曾對媒體指出,如果按應急要求關停5天,企業會損失1000萬元左右。而對重霾區的企業而言,緊急關停的情況一年中免不了要出現幾次。
與龐大的治霾資金需求相比,上述這些治霾投入還是不夠。
以治霾投入力度最大的北京市為例,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與中央簽署“治霾軍令狀”,在2013~2017年間投資7700億元改善空氣質量。從北京市歷年的預算執行情況看,2013~2016年間,北京市政府大氣污染治理投入分別為27.9億元、61.2億元、134億元和165.6億元,2017年這一項的預算為182.2億元,與7700億元差距甚遠。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7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直接投資共需1.84萬億元,作為三大重點防治區域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所需的直接投資則分別達2490.29億元、2384.69億元、903.58億元。翻看幾個省份的政府預算及對環境治理的投入,這顯然也不是政府能一力承擔的支出。
缺口的彌補要靠社會資本。
在各省政府財政預算報告里,創新融資模式成為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意是要引入社會資本。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曾做過統計,我國的環保投資中公共財政占20%,社會投入占80%。財政投入主要是起到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
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倡議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隨后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上升到國家高度,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利契機。2016全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到2052億元人民幣;截至2016年上半年,國內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7.26萬億元。綠色債券、綠色信貸以及直接股權融資等成為企業開展綠色經濟活動的融資渠道,清潔空氣項目也在其中。
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事關民眾健康的防霾支出也應被提及。這里一方面有民眾自發購買口罩、空氣凈化器等的支出,另一方面也有財政對醫療應急設備的撥款。據北京大學國家公共衛生學院潘小川教授介紹,2013年年底,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經將PM2.5確定為致癌物,但霧霾致癌的可能性有多大,還要看不同地區大氣污染的程度。從事臨床工作25年的原解放軍總醫院南樓呼吸科副主任王立方觀察到,一到霧霾天,呼吸道疾病的就診病例會比平時高30%~40%,且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有,主要是咳嗽、胸悶等急性炎癥反應。從《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可以看到,當霧霾預警為紅色時,醫院實行應急值守,中小學彈性教學或聽課,單位組織調休或者遠程辦公。
對民眾霧霾防護這塊,投資力度還有待加強,對學校及辦公場所安裝新風系統、對直接暴露在霧霾天的環衛工人的給予防護措施或者霧霾假等都是民眾呼吁的熱點和關切的重點。
長遠意識
與治霾投入相關方面,目前暴露出出兩個典型問題:治霾資金濫用以及部分企業的弄虛作假。
在治霾資金使用方面,2016年12月,財政部對外發布一份關于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通報,列舉五大典型案例,點名批評部分地方政府騙取、擠占、挪用專項資金,違規擴大開支范圍,并表示將對檢查發現的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嚴肅處理并不代表此類問題就不會重復發生。目前我國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將專項資金從從中央政府流向地方各級政府的資金配備模式,其弊端在《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就已經被指出:一方面專項資金不能覆蓋全部的設備和基礎投入,地方政府需要通過發債的方式需找配套資金,投資項目就可能重點放在可快速產生收入的中短期項目上,而不是解決急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專項資金并不包括項目采購的設備和建設的基礎設施的運行和維護資金,這影響了投資的可持續性,在貧困地區體現的尤為明顯。
充當治霾工兵的企業,部分弄虛作假行為也讓政府部門無奈,藍天和GDP就好比這手心手背,都是肉。2016年12月,河北省實行為期45天的“利劍斬污”行動,關停上千家燃煤企業。老板們或抱怨或焦慮或偷偷開工,一切都是為了企業生計問題。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曾透露,在2014年北京APEC期間,河北省停產了7926家企業,限產企業500多家,包括APEC的大氣污染治理、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等和大氣污染治理緊密相關的項目,一共影響了河北GDP1.75個百分點。
治霾資金濫用問題或許能通過制度規范來解決,部分企業的弄虛作假行為就涉及到了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霧霾不治理,民眾的健康不允許,接近7%的GDP增速也會大打折扣。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在201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于支付意愿)估算高達3.8%的GDP,按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僅僅是空氣污染的成本就把一半的GDP增長率損失掉了。
霧霾治理,需要長期持續的資金和資源投入,但顯然不會是石沉大海,在看到北京霧霾天氣的同時,也應注意到藍天數量的增加,洛杉磯、倫敦等地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希望。而且,隨著治理霧霾的深入,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也會逐步現象。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認為,從污染型經濟向清潔型經濟的轉變,從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產業向清潔化、高端化轉型,不僅不會拖累經濟,反而會增加產業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比起暫時以粗放方式支撐的經濟發展,清潔的環境,民眾的健康,不留后遺癥的經濟增長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袁志彬也認為,某種程度上講,治霾還會引導和促進新經濟動力的形成,好的環境本身就是新的市場競爭力,更能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即使是到了今天,英國政府仍然在新的形勢下更新并加強空氣污染的舉措,工業部門、交通部門、地方政府在市政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對此配合,顯示出治理霧霾是一場持久戰。在中國的治霾賬本上,支出還會繼續增加,但終究在收入這一欄,我們會看到藍天,也會看到經濟的增長。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