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恰當的方法論?
文·鄭世林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9號文)發布。11月底,《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等6大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千呼萬喚始出來。
從5號文(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中提方案)到9號文及相關配套文件,電力體制改革方向確實出現較大轉變,放棄以輸配分離為代表的結構分拆路線帶來了更多的改革選項。輸配電價改革開始打破電網企業原有的營利模式;電力市場建設開始關注市場模式的選擇和市場體系的構建;交易機構則探索市場化交易的組織形式;計劃電量制度開始破冰;售電側改革開始深入。凡此種種,都體現出隨著時期的不同,電改方法論在發生變化。但是,無論選擇何種方式,20年來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對于電力企業的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從“一刀切”到增量試點
改革,從來是人類歷史上面臨的大問題。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卻事關行業的脫胎換骨與國家的浴火重生,這條路上從來是大智慧者行大智慧事,稍有不慎就會落個改革者身死名滅與社會動蕩不安的結局。而改革的邏輯,無非兩種,一是“一刀切”的方式,通過行政手段徹底改變現狀;二是通過增量試點的方式,進行漸進式改革,逐步實現改革的目的。
電力行業是基礎性行業,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電力行業一直處于國家行政壟斷經營的狀態,造成行業效率低下。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20年,我國電力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主要初衷是打破行業壟斷,實現市場化經營。而從改革的方法論上,也經歷了從“一刀切”到“增量試點”的變化。其中,2002年出臺的5號文,就是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主要內容,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的發電資產重組為五大發電公司,供電資產分別組建成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而2015年出臺的9號文則明確了電力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設計了“三放開、一獨立、三加強”的改革路徑,確立了28項重點任務,對全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強調立足整體謀劃,著眼關聯耦合,強調統籌推進,注重分類指導。以電力市場建設為例,按照《關于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電力市場建設試點,用2~3年的時間建成包括中長期和現貨交易的電力批發市場,并在此基礎上,視情況豐富交易品種、擴大市場試點范圍。而對于非試點地區,則按照《意見》開展市場化交易。試點地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另行制定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路徑;零售市場則按照《意見》開展市場化交易。
就電力體制改革看,各方達成共識的是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可什么是市場化改革?如何進行市場化改革?所謂的市場化改革如何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以眼下最熱的售電側放開為例,目前來看,最積極的莫過于發電企業,而這類企業之所以愿意進入,并非因其有競爭的動力,而在于其能夠實現發售一體化,從而既可以提高發電效率,又能固化市場份額。但是,發售的一體化在帶來局部的、個別市場主體的收益時,卻未必能夠提升系統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福利。實際上,目前普遍所理解的售電側放開更像是一種簡單的利益再調整。原來由電網企業壟斷的終端用戶放開一些,大家誰有能力誰上,看似公平,卻不過是轉換了原有收益—成本的負擔格局的轉換,這種得益格局的再調整從整個電力市場的效率和社會福利角度而言,恐怕難說是積極的改進。
由此可見,電力體制改革必須重視方法論,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決不能像社會上的輿論,采取對電網公司“一拆了之”的“短平快”改革傾向,可當人們真的依循該思路分拆后,卻發現壟斷的魅影依舊揮之不去。
電改促進企業生產率提升
縱觀我國電改20年,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在“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宗旨下,我國電力企業的生產率得到了提升。一方面,電力體制改革縮小了電網企業生產率的區域化差異,對于促進我國電網整體生產率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盡管全國多個省區電力生產率均有顯著增長,但區域間差距仍然存在,主要體現在無論是電網企業生產率的水平值還是增長率,東部均具有絕對領先優勢,中西部電網企業生產率與東部地區都有較大差距。而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中西部地區電網企業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主要表現為,合理增設中西部電力設備,降低電網企業管理成本;增進與東部的電力技術交流合作,促進并發揮技術外溢效應;向中西部輸送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以發揮更實質性的“幫扶”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促使全國多個省區的電力生產率普遍性提升。未來進一步提升電網企業生產率,要在9號文的指導思想下,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允許不同所有制企業進入。允許非國有經濟進入,有利于建立一個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競爭性電力市場,且倒逼電力國企實行改革。二是在零售側引入競爭因素,減少售電中介,做到直接到戶,改善對居民的售電“到戶服務”(抄表到戶、核算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讓居民使用較低電價、享受較好電力服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