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衡量成敗之道?
文·夏清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持續至今,售電市場的放開令人矚目。實際情況是,在售電主體積極參與下,雖然大用戶直購電已經形成一定體量,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甚至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不能因爭權耽擱改革
“9號文”發布至今,相關部門出臺了很多配套文件,但在改革進行中,有三大矛盾不能回避,在各方博弈中,反而耽擱了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
一是各級政府不同部門間不協同,如國家發改委內不同部門,地方政府的經信委、發改委之間的不協同等等。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改革目的、手段的理解存在差異。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而地方政府理解僅僅是降電價,希望通過推動電力市場降價,改善投資環境,防止經濟下滑,而不是由市場形成價格,讓價格調節市場的供求關系。三是電力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前者希望形成國家與省級市場的架構,而后者則希望以區域市場為主;前者希望成立電網公司全資公司的交易機構,而后者希望成立股份制的交易機構。這些矛盾的本質是爭奪對電力資源配置的權利。事實上,交易機構是市場規則的執行者,不應該有任何利益相關方參股;對市場規則的訴求應在市場管理委員會上表達。如果我們在改革的初期,糾纏于交易機構的股權,可能整個改革跑偏、走彎路,而且不要給未來交易機構真正獨立留有后遺癥。是搞國家電力市場還是區域市場,應該尊重市場成員的選擇權和市場自然發育過程,哪一級市場交易量做大了,這個市場就形成了。當前我們不應糾纏于做市場的權利,而是應考慮如何讓市場盡快的動起來。
在市場改革過程中,很多矛盾集中在政府層面,政府部門如果不改革,會嚴重影響其對市場治理的效率。因此,相關部門不能沿用計劃經濟的思路來考慮市場,要轉變思維方式。作為公信權力代表的政府,必須要把權利的分配界定好,并協同好內部部門間的關系,先不要爭權奪利,而應致力于完善市場規則,激勵市場成員進行市場交易的意愿,然后讓交易機構去推進。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先不要陷入無謂的爭論,可以在市場發展過程中,等到問題暴露出來之后再逐步解決,完善相關制度。
先把市場推動起來,已經成了當下各方的共識。因此,相關部門需要設計出一套各方認可的制度安排,在這個制度之下,所有市場主體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通過規則之下的相互博弈、合作,最終找到市場的均衡,形成競爭性交易價格,這才是真正的市場機制,如果仍用“有形的手”去配置資源,就會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最終導致改革步履維艱。在制定規則方面,政府不能總是關起門來自己搞,應動用社會智庫的力量,讓專業人士設計市場,讓市場管理委員會通過投票選擇市場模式。
衡量成敗需有標準
一段時期以來,對電力市場該怎么建設、電力體制改革該如何推進更有效,業界一直存在各種聲音。在我看來,一定要明確電力體制改革的紅利到底在哪里,明晰衡量電力體制改革成敗的標準等關鍵問題,才能有利于下一步電力體制改革順暢推進。
綜合考慮,決定未來改革成敗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八個方面:一是能否促進新能源結構的清潔化轉型?二是能否提高能源生產與消費的效率?要通過市場競爭的方法來提升能源效率。三是能否促進市場交易量放大?但決不是簡單地降電價,即使市場價格降得再低,如果量不大,也沒有意義。四是能否給予市場充分的選擇權?五是能否形成合理的交易成本?比如如何形成合理的過網費。六是改革創造的社會福利,能否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均衡分配?電改后導致發電廠虧損,或者消費者利益受損,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這一點特別值得主管部門反思。七是能否充分提高發輸配電資產的利用效率?只有這種效率的提高,才能降低電能生產、傳輸的成本,獲得改革的紅利。八是能否正確地引導電力規劃?市場機制不僅是對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對投資有效性的激勵。
“互聯網+”創造平等、高效競爭
電力市場是一個自然發育的過程,這就要賦予市場選擇權,通過自然選擇形成最好的格局和規模。在我國建設電力市場初期,需要先從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市場培育入手,開展中長期電量交易;第二步應推進單邊現貨市場建設,在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到發電與用電的雙邊現貨市場交易,最終實現供需的分時平衡。而當前形勢下,推動電力市場的抓手就是推進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市場建設。但千萬不能以計劃的方式推進市場建設,干預市場交易行為,應嚴禁某些地方政府出面拉郎配,而要以市場的方式、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價格。應建立“先市場、后計劃”的市場培育機制,激勵市場交易規模的擴大,而不是政府人為控制市場交易規模,市場交易量應該是市場成員選擇的結果。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創造平等、公平、高效的電力市場交易平臺。在當前我國產權改革尚不到位的前提下,大用戶直購電可能面臨“人情電”腐敗風險,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應通過隱名報價的方式匹配發電企業與大用戶的交易,通過現貨市場形成價格驅動下的供需平衡,建設“互聯網+”的電力交易平臺。
面向未來,在實施電力市場建設中,應按以下順序漸次推進:
第一步,用“互聯網+”的手段打破地方政府干預,通過推動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市場開放,讓市場自然發育帶動相關問題的解決。按照傳統場外交易方式推動大用戶直購電,成本高,效率低,還存在著非理性的風險。在“互聯網+”電力市場交易平臺,采用動態隱名報價、供需高低匹配成交的方式,將全面提升交易的公平性、高效性,促進市場交易公平公正地在陽光下規范運行,防范暗箱操作,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第二步,加快現貨市場的建設。以現貨市場形成的分時電價,引導用戶以友好的用電行為消納新能源發電,促進中國能源結構清潔轉型;引導用戶以友好用電的方式提升發輸配電資產的利用率?,F貨市場形成的分區價格能夠調節電力供求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電網的安全;以現貨市場的分時節點價格和輔助服務價格,引導電力需求側響應和儲能產業發展。沒有現貨市場的價格,就沒有智能電網的互動,智能電網技術價值難以實現。
早在上一輪電改時,國內就進行過華東現貨市場的研究,目前技術上、軟件上不存在問題,已具備實施的技術基礎條件。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防止因動用市場力而導致的市場失靈,要防范某些參市場成員利用市場力,操縱市場價格牟取暴利。為此,應采用激勵相容的機制設計理論,建立獎勵函數,以市場成員報價距離其真實成本的差距為標準,價格申報越接近、獎勵越多,越遠離、懲罰越大,激勵市場成員申報報價反映其真實的邊際成本、合理地反映市場供需關系,確保電力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期待我國電力市場改革釋放巨大的紅利,有力推動我國供應側的改革。
(作者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