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最佳模本嗎?
文·尹海濤
丹尼爾·麥克法登,現代微觀計量濟學創始人之一。2000年,當他以應用經濟學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時候,一場巨大電力危機正在美國加州醞釀。后來,麥克法登評論這場電力危機時,言辭中不乏戲謔:“學不會供求這兩個字的人名叫政治家……加州被玩弄于德州發電商的股掌之間,這比電力不足還要糟糕”。而這位經濟學家認為,實際上,只有允許供求關系來操縱市場,才能解決危機。
回顧美國的電力改革,有試錯、也有成功。今天,在改革相對成功的地區,除了規則明確、監管得力,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對供求關系的有效運用,特別是從需求端出發設計改革的思路,無疑是其被多個國家視作模板的重要根據之一。
“只收過路費”不可行
美國人做事有一個原則:先制定規則,然后完全按照規則去執行。在電力改革開始的1995年,基本原則是將傳統的“發-輸-配-用”統一管理的生產過程分開,在發電和零售環節放松管制,鼓勵競爭,而在輸配電壟斷環節加強監管。
這就像高速公路建立后,到相關管理機構確定回報率,然后就只收固定的過路費。當時,加州政府針對電力公司的投資,按照投資收益率的辦法確定回報,將加州所有的終端銷售電價都穩定在6美分/千瓦時。
在這種管制政策下,電力公司利潤空間變小,電網投資的激勵效應隨之減弱,于是,電力公司投資被抑制,從而造成電網建設的滯后,進一步導致輸電不足,系統老化,并帶來相應的安全問題。
另外,從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的角度來看,將零售端價格限定,用戶需求彈性變得更加微弱;而市場電力的供給彈性很低,短期的電力供給和長期的電力供給都受到了不同的限制。加之市場需求又存在有一定的剛性,所以,大型發電企業形成能夠操縱市場,提高價格,使得電力企業寸步難行。
加州電力危機發生后,各界紛紛譴責電力改革,認為市場化趨向的改革無法解決電力系統運營的可靠性問題,是造成危機的“禍首”,對加州的電力改革方案予以否定。加州電力危機后,對電力市場的改造提上日程。
2002年,加州ISO提交“市場全面設計計劃”的市場改革方案,同時還提交了對電力市場協議的相應改動意見。2005年,美國國會頒布了《能源政策法》,這部法律賦予FERC更多權力,如對全美電力可靠性標準、對電力企業的市場行為更廣泛的監管權和一系列重要的執法權力。這些新的調整,更加重視供求關系和監管,這也給后來電力改革逐步走回正軌奠定基礎。
刺激需求更重要
與最初的瑕疵和不足相比,后來出現的可再生能源交易政策就相對成熟和有效。從今天的效果看,發揮作用較大的兩個制度,無疑是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制和強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售電政策。
從官方的解釋中,“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制度”即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做出強制性的規定,而在實際操作環節,它是一種對售電公司提出要求。一家售電公司今年如果賣了100度電,它必須提交憑單,證明其中有20度的電力,是來自可再生能源。
同時,政府可以通過這項制度另外一個要素,即信用交易制度(Tradable Renewable Energy Credits)促成市場主體進行資源配置,實現減排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每發一度電,就能得到一個信用憑單(credit)。
因為憑單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售電公司就有多種途徑達到配額要求:既可以直接購買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發出的電,也可以從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購買信用憑單,最終達到法律規定的可再生能源總量目標,而市場交易機制,可以幫助企業以最低的成本達到這一目標。
而強制性可再生能源售電選項制度(Mandatory Utility Green Power Option),從官方的解釋中,服務人數超過25000人的售電公司,不僅需要向客戶提供可再生能源電力,并要滿足顧客對于風電、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和垃圾發電等多種能源的需求。
對于可再生能源的交易來說,這項政策的價值在于公開透明。因為售電公司的購電售電記錄可以通過賬目上查詢,通過強制性購買,可再生能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生產和交易。
無論份額制還是強制售電政策,美國的政策設計特色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需求側入手,在售電公司和用戶身上尋找需求,然后通過市場機制,帶動上游和中游的企業主動參與、主動進行資源配置。
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借鑒的思路。電力和能源是商品,但即時性特征讓又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如果在第一時間無法使用,電力的價值無法表現出來。同樣,可再生能源的價值,體現在保護環境的政策外部性上面,而這種政策外部性,也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才能發揮出來。
因此,對美國市場設計者來說,刺激需求永遠會放在電力市場設計中首要的位置,他們會通過需求,讓市場主體自發調整。在供給側,他們則一般使用稅收等優惠政策,最終實現市場流動、供求平衡。
從今天來看,美國電力改革并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順利,在售電側分離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困難。一個最明顯的問題是,原則性或者方向性的內容大家都認可,但是落地和執行時,各個環節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會出現,并妨礙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也是國內電改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要解決類似的問題,在政策設計的時候,就應充分考慮到利益關系如何理清,以及本土資源如何運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經濟系主任)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