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中國臉 打天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4:37 時代人物周報 | |||||||||
本報記者 林平 “做公關經理這么多年,安排了無數次采訪,像這種安排自己去接受采訪的,還從來沒有。”家樂福(中國)公關經理王曉忠對《時代人物周報》說。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如今已有400多家落戶中國
八張“中國臉”的公關人生 在中國,最早從事跨國公司公關的不外乎兩種人,一種是學外語的,一種是學新聞的。 這八位當中,徐俊和田耕是出身國際關系學院的同門師兄弟,王曉忠與蔣健師出同門——復旦大學,且同在中國日報社當過四、五年的記者。蔣健還是被他的一個采訪對象——德爾福公司上海首席代表挖到公司來的。 公關靠的是經驗積累。據田耕回憶,早在1994年,田耕在大學里曾邀請學長徐俊到學校里做培訓。他事先答應了,但當天卻去不了!皩W校派車去接他,車在樓下等著,兩百多名學生在學校等著。他馬上真誠地給我道歉;非常明確地告訴我:他當天晚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活動,確實去不了;最后他買了兩盒三五煙給了司機表示歉意! 接下來,田耕自己也做了一次危機公關。“我馬上找電話給學校打電話,說能不能臨時找一個老師頂一下?我的一個老師義無返顧地沖了上去,把場子給撐了下來。” 多年后,他們都成了跨國公司的公關經理,在危機降臨的時刻,真正起到了消防員和滅火器的功能。當2004年柯達中國繼沃爾瑪成為媒體指責不建立工會的跨國公司之后,田耕馬上回應稱“柯達從來沒有反對建立工會組織,外國人的理解是管理層不能去組建工會”。而徐俊則在“特富龍危機”過后很久還在反思: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怎么做? 論起資格,1990年畢業于國際關系學院的徐俊屬于公關“工齡”最長的一位,從1992大年三十踏進博雅公關公司那天算起,至今已有13年。而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北電網絡(中國)公司市場咨詢部高級經理喬天云,則是“大姐”。她的公關生涯是從做獵頭轉行過來的,她后來所供職的幾家跨國公司的職位,都是她原來的“同行”給推薦的。 阿爾斯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錢靜是一位才女,她當過大學英語老師,做過電視臺翻譯,1996年走上公關之路。她寫的文章常常成為一些時尚雜志的主打篇目。 李曦1991年大學畢業之初曾一度找不到工作,幸虧后來索尼“收留”了她,她才得以占據今天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傳媒公關部部長的寶座。 同為公關經理,做的事卻不完全相同。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徐俊說,跨國公司的公關業務一般分成三類,即企業品牌公關、市場公關和內部公關!案鱾公司不一樣,公關經理這個職務、職責范圍都是不同的。有些企業的公關部門負責傳媒關系,有的負責媒體加政府事務,有的負責得更加全面一些。”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華東區公關經理楊芳,是公關界的新生代。常自稱“在宣傳西門子的同時,也在宣傳上海” ,儼然“上海編外公關員”。 老實的蔣健 德爾福(DELPHI)汽車系統(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大堂內,迎面一位胖乎乎的年輕人熱情地伸出手說:“我是蔣健,辛苦你跑這么遠的路。我昨天夜里病了,高燒,今天早晨還在打針! 角色轉換 “我上星期剛去了一趟美國,上海市主要領導到美國訪問,要去德爾福在底特律的總部。我星期五從國內起程,當天中午到北美,直接去公司總部做準備,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星期天晚上11點跟上海代表團接頭。他們星期一上午到我們公司,大概呆了兩個小時,然后把他們送走。下午接著又和北美的同事開會,談上海的汽車展,談到很晚。星期二趕回上海已是晚上了,又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召開展前新聞發布會,累得一塌糊涂,回來后人就不行了。今天下午是關于車展的第一次內部培訓,因為展會規模很大,很多工程師要在現場作一些展示介紹,你得培訓他們怎樣待人接物,接下來的兩周會更辛苦,沒辦法……” 蔣健的一番話,像是訴苦,又像是展示他的成績。 他現在的職務是德爾福集團(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主管市場、溝通及公共事務。9年前他是一名記者。 他于1992年復旦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職業理想是作一名記者。畢業分配時進了中國日報上海記者站的新聞周刊《上海英文星報》。 周報只有六、七個人,同時還要為《中國日報》寫稿,所有的報道全部要用英文寫作,學新聞出身的蔣健感覺壓力很大,“總覺得想說的說不清,怵”。 “那兒有兩個老外,我們寫了東西發給他們潤色,有時感到很慚愧,他們在上面改改劃劃,幾乎每句話他都重新寫了,你一看臉都紅了,哪天他改的比較少,你就感覺挺好的。”他的英文寫作水平就這樣練出來了。 1994年,中國日報在青年記者中選拔5個人去美國接受為期10個月的培訓,蔣健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英文的采訪和寫作逐漸成熟起來。 1995年回國,蔣健開始采訪汽車行業,他采訪了德爾福公司負責上海地區的首席代表趙博士,“機緣巧合,我與趙博士很談得來,有一次他說你加入我們德爾福吧!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蔣健跳槽了。 1999年,德爾福與通用分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在中國有8000多名員工,市場業務發展迅速,這給蔣健的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除了“公司的等級觀念很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很難”外,角色轉換是他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真正給他“上了一課”的事,發生在1997年春夏之交。德爾?偛抗P總監組織北美一幫記者來上海參觀亞太區業務,他做配合。 “晚上聊天時,我說德爾福在天津有個項目要宣布,平時非常和善的北美公關總監一下子臉就拉長了,他把我拉到邊上,非常嚴肅地說:‘你有新聞稿嗎?你的問答準備好了嗎?你既然講了,今天就得給他們!彼囊馑际牵盒侣劯暹沒有完全準備好,公關人員是不能透露這種信息的,萬一記者來問,你將措手不及,同時也會打亂公司的整體宣傳報道計劃。 “那天我們加班到很晚,拿出了新聞稿! 蔣健很快便適應了角色轉換, 1999年德爾福中國總部搬到上海后,他升任中國區公關經理,2002年,開始負責一些亞太區的業務,包括亞太區的內宣和韓國的公關。到2004年,他的職務更上一層樓,戴上了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的頭銜,負責中國區的公關、市場、對外關系、政府關系。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EMBA學業,為后來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今年開始,德爾福亞太區總裁兼任中國總裁,而亞太區總裁是公司全球副總裁,目前常駐日本,他不在中國的時候,蔣健就是他的首席牽頭人,協調其他部門的工作。 平息“斷貨危機” 2003年,德爾福的某全球客戶指責一本土汽車廠商抄襲,當年9月下旬,該本土廠商突然邀請了兩家媒體到現場,宣稱德爾福有六、七家公司對其斷貨,記者還現場拍了照片,他們的副總指著停在外面的一排車說:“因為斷貨,我們都不能裝車”!拔覀冓s緊查,發現完全是無中生有! 一家是民族品牌,一家是德爾福全球最重要的客戶,而兩家都是自己的客戶,這下子把德爾福也把蔣健推到了風口浪尖。 蔣健定了一個三步走的策略!暗谝徊绞嵌伦≡搭^,不正面沖突。我們的中國總裁直接打電話給本土企業的董事長進行溝通,指出報道不實,必須堵住源頭;第二步,我以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的身份接受了一些專訪,主題是德爾福頭九個月在中國銷售快速增長,特別強調如何支持本土汽車廠家,維持良好的供貨關系,給國內主要財經汽車媒體發的新聞稿中,點名提到為該本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從側面予以回應;‘十一’之后,我們中國總裁專門到北京見了另外兩家權威媒體,通過專訪形式從正面進行澄清! 一個月后,事件漸漸平息下來。 談到今后,喜歡打橋牌和乒乓球的蔣健給自己定了兩個職業方向,一是在公關領域做深做扎實,成為一個優秀的公關專才;二是做綜合管理。而EMBA的學習則讓他把財務、人事、制造、物流等串起來了,他如果在德爾福繼續發展,“要往這條路上走”。他說:“中國人通常很擔心下面的人冒尖,擔心他會取代你。在跨國公司,你一定要培養你下面的人,一定要讓他們冒尖,使他們準備好來取代你,公司就會想法來動你。如果你的專長太專業了,下面的人沒有培養好,你一輩子就壓在這兒了。我要把我的團隊培養起來,我要管得越來越少,進入一些新的領域。我們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公司,我現在缺乏管理工廠的經驗,將來就會限制自身發展,我要找機會嘗試! 李曦:在索尼做不到頭 夕陽從后面樓宇的玻璃幕墻上反射過來,正好照在她的臉上,給她鍍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李曦給人的感覺是特別瘦削。 “我在家是老大,可我對家人沒什么貢獻,主要貢獻都給索尼了,呵呵! 3月末的一天下午,坐在索尼(中國)有限公司5號會議室里,李曦笑著對《時代人物周報》說。 改成大忙人 “索尼很大,我一直都覺得做不到頭,一做就做了11年。如果做到頭,肯定就想走了。”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公關部部長李曦說。 索尼2004財年推出的新品近100種,平均一個半月就做一個大型的全國性的新聞發布會,李曦也經常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各地飛來飛去,很少呆在北京的家里。“從2005年3月1日開始,我們的速度又提升了,幾乎一個月要做兩次新品發布會。3月16日那天回到北京,一進家門就發現沒暖氣了,我才發現整個3月份我就沒住過有暖氣的地兒! 李曦說,這種忙都是她“自找的”。 “從2002年開始,我覺得公關部如果只傳遞信息發揮的作用不是很大,我決定盡可能多地介入業務中去。此前我們也一直幫助市場部門做新產品發布會,但一年只有幾個。到了2003年,我覺得必須把企業公關、產品公關和員工溝通各個功能明確地分出來,大家需要到公司內各個業務部門那兒去傾聽我們內部顧客的聲音,向各個業務部門推銷公關的重要性、推銷我們自己,盡我們的能力給市場部以新的價值。不然,公關的價值將很難真正發揮出來,大家也會失掉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機會! 有了這種緊迫感和危機感,她決定改革公關部,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給顧客(索尼的業務部門)提供越來越專業的服務。 “在索尼,很多東西是你想做你就可以去做,你不想做也沒有人逼你。我自己覺得,我們必須要這樣,如果不這樣就跟不上業務發展,就會被甩下來! 曲折入行 1991年,李曦懷揣外語專業畢業證,走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門,開始找工作!皠偖厴I,到處瞎找,非常困難,到處面試,沒有任何經驗,考試也考不好!崩铌卣f。 她曾去航天部下屬研究院面試,人家說:“我知道你是學英文的,也學過理科,可以做翻譯,但是我們不想要女的。你看,我們辦公室10個人,8個是女的,搬張桌子都搬不動!彼晦Z出來了。 她去了中外運敦豪公司。雖然是一家跨國公司,但與她理想的工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幾個月后,她就離開了,進入一家名為中儀索尼技術服務中心的中日合作公司。 中儀索尼每年都針對廣播電視領域的技術人員舉辦一些培訓班,這些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視臺或電教單位!耙郧,他們來北京都是自己安排食宿,非常不方便。我到公司培訓部那年,提前把他們的食宿都安排好了,其實領導也沒要求我這么做! 索尼“3號” 1994年,李曦進入索尼公司北京辦事處。當時只有10個人,主要負責公司投資之前與政府之間的聯絡、公司在國內的投資項目的準備、配合總部的人員來中國談判。人員沒有分工,大家一起做。 1995年底,索尼連續投資了幾個大型的項目,1996年索尼中國正式成立!拔覀冞@個小辦事處的人從1997年6月份開始編號,我的員工編號是3號。” 2000年,索尼中國傳媒公關科經理去了索尼電影在美國的總部,“我就頂上去了,開始管理索尼整個在華的PR業務。” 2001年,索尼中國總裁宣布把公關科升為公關部,李曦也由經理升為高級經理,并于2004年提升為部長。 如今,已經是一個5歲孩子母親的李曦,希望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新的東西。“索尼中國到現在還是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它的目標非常高,2008年的銷售額要做到80億美元,2002年才10億美元,每年都要漲10億美元。我雖然不是做業務的,但可以從很多角度為公司的業務增長做一些事情。比如幫助管理層做公司內部文化的創造、深化;員工越來越多,離高層就可能越來越遠,我們就該幫助管理層和員工雙方做更有效的溝通。新的事情都是要自己去找。” 采訪結束時已是六點半,李曦回到燈火通明的辦公室,準備下一次出差。 喬天云:用公關取代外交夢 “我一直對國際關系感興趣,夢想著將來做一名風光的外交官。沒想到后來外交沒做成,卻做了公關! 坐在北京新東安商城地下一層的咖啡間,喬天云對《時代人物周報》說。她面帶微笑,快人快語,用她的話說是“我一直非常熱愛公關這個行業,從來沒有覺得做得煩”。 懂廣告的公關經理 喬天云遞給記者的名片上顯示,她是北電網絡中國公司市場資訊部高級經理。她的辦公室位于新東安寫字樓的11層,透過窗戶能夠看到北海的白塔和郁郁蔥蔥的樹木,“感覺很好”。 “我的工作范圍包括公關、廣告、公司網站、與行業分析師的關系等,跟以前在摩托羅拉相比有所延伸! 喬天云于2000年進入摩托羅拉個人通訊事業部任公關經理。該部門是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部門。她負責所有手機產品的發布以及與品牌相關的贊助項目。她清楚地記得,韋伯的音樂劇第一次進入中國,就是摩托羅拉手機部門贊助的,而她負責了從頭至尾的整個過程的公關工作。 公關工作使她跟公司廣告部門接觸頻繁,因為“一個產品推出之前,廣告要與公關緊密配合,以制訂整個推廣策略”,這為她后來到北電網絡負責公關加廣告打下了基礎。 在摩托羅拉做了4年部門公關經理的喬天云,最后卻選擇了離開,盡管她“非常喜歡這個工作”!暗托羅拉的公關業務條塊分割,公司有一個公關部,各個業務部門也各有自己的公關部,而且都是獨立的”,這對她的能力發揮造成了一定局限。 2004年4月,喬天云任北電網絡中國公司市場資訊部高級經理,“遇到的最大挑戰是技術難題”。一次她參加了公司的一個會,會上講的所有的東西她都聽不明白!氨彪娪杏芯、無線,還有光網絡和企業網,與我原來接觸的完全不同! 于是,她惡補技術知識,一年來“做得很順利,遇到的一些事情也都很快解決了”,2004年,北電網絡CEO更迭,“根據加拿大和美國證監會的一些規定,需要重新審計財報。國內的一些媒體給她打電話詢問有關事情,好在處理及時得當,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沒有受到影響! “我們在中國的業務發展非?,也非常順利。我在北電做得還是挺開心的,不管以后做什么,應該不會離開市場傳播這個行業。” 從獵人到被獵 喬天云在摩托羅拉和北電網絡的職位都是通過獵頭找到的,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她自己最早就是做獵頭的。 “我本科學的是英美語言文學,研究生學的是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因為我對國際關系特別感興趣! 1989年,喬天云拿到國際法碩士學位后,沒有被分配到令她神往的外交部,便自己尋找接收單位,抱著“如果國際關系用不上,外語一定要用上”的心理,參加了北京外企服務公司的考試。 “考完之后,他們跟我談,能不能留在外企服務公司機關。我當時沒有太多的概念,就答應了。我是當時外企服務公司里惟一的一個碩士。” “最開始是做獵頭業務。”外企服務公司早先最大的業務就是獵頭業務,也是當時北京市惟一的獵頭公司。 那時,喬天云的職位是客戶經理,對在北京的外國企業分片負責,“一個人差不多管一百多家公司,跟外國公司接觸的機會非常多”,她卻沒有要去外國公司的想法,而是后來的奧美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