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創意往何處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06:51 經濟觀察報
葉瀅/文 插圖/小魚塘 Kilta奶油瓶,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戰后物資貧瘠,這個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白色瓷瓶,正好可以放在雙層窗戶的空隙之間,這樣普通家庭即使不用冰箱,也可以在冬季里利用這樣的瓷瓶儲存奶油。 Kilta奶油瓶是KajFranck在二戰以后的設計,它一直被芬蘭人沿用至今。2005年,它也曾經跟隨“今日KAJFRANCK”展覽到過中國。這個展覽引用了這位芬蘭設計大師曾經說過的:“我不愿為外形而設計外形,我更愿意研究餐具的基本功能——派什么用處?我的設計理念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基本想法! 這些基本想法從哪里來?它們來源于KAJFRANCK對生活的觀察和生活環境的研究。 而在一個生活方式極具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能否從生活中再生出鮮活有機的創意? 在廣州、上海、北京、廈門進行了數次的“創意市集”由《城市畫報》發起,集合了一批年輕設計師的小型市集,年輕的設計師來自于不同的城市,他們設計的T恤、本子和公仔娃娃在這個市集上最為常見,《城市畫報》組織的這個市集與現居倫敦的王怡穎帶來的《創意市集》一書,都是“創意”迅速成為城市生活主流話語的組成部分。 在《創意市集》中,王怡穎走訪了倫敦Spital-field`sMarket上的十幾位設計師,更確切的說,他們大多是自由職業者,在這個市集售賣自己設計的物品。而在《城市畫報》“創意市集”的留言板中,很多留言者都提到了 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國際部主任安德魯曾經提及他在中國面試學生的感受,大多數學生在交談說的口頭語都是這句話 “我有一個創意……”安德魯的問題往往是“創意為什么?”在年輕的中國學生這里,這個回答往往是為了自由,與那些向往通過創意市集改變生活方式的留言者的夢想大致相同。 最近幾年,中國年輕設計師的作品已經頻繁在國內外的各種展覽上出現,這些設計師參與的展覽往往與當代藝術相關,設計和藝術之間有分界嗎?藝術品的不可復制性往往決定作品面對的是社會的精英階層,它的展示、流通和收藏僅僅在小范圍內進行。 “你認為自己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這是很多設計師都會被問到的問題,而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的回答是,我不是藝術家,我的作品是對社會說話的,并不是面對極少數人。 而不少中國設計師的身份認同更接近藝術家,他們更多時候談到的理想和自由,在主流的優質設計也極為少見的環境中,“創意”有時成為了粗糙的商業環境中的自我逃避,年輕的設計師們習慣批評低質的商業化帶來的惡劣生態或者談論北歐、日本或者比利時的酷設計。在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平臺上,比如創意市集,幾十個設計師帶來的設計形態也是大同小異,一邊是年輕的設計師在擁擠的市場一角,做著創意帶來自由的好夢,一邊是喧雜的大市場中,低質低價不斷被歐洲美國以環保、安全和反傾銷投訴的“中國制造”,中間環節的匱乏,讓我們難以發現Kilta奶油瓶這樣的設計。 創意市集的組織者在各個城市巡回組織了多次市集之后,也面臨著這個市集往何處去的困惑?如果僅僅提供的是一個“玩兒”平臺,這個活動已經做到了,到這里來玩兒的年輕設計師,僅僅限于數百人,自娛自樂并不能通向“自由”。設計離不開生活的營養和他人的需求,“創意”這美妙的詞匯并不能為“我世代”提供另一個逃離城市生活的空想庇護所。 回到前面的問題,“創意”從哪里來,盡管cre-ativeclass的概念從美國舶來,但創意從來都不是新東西,傳統市集上手藝人做的糖人兒、棉花糖不是創意嗎?從前這些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的生存并不是問題!皠撘狻辈皇莵碜愿吒咴谏系腃reativeIndustry的政策語境,也不能成為cre-ativeclass以 “新”與“酷”的名義遺忘“老”與“舊”的理由,“創意”從來都與脈絡延續的生活相伴相生。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早市”、“夜市”正在被一個一個新興的現代居住區和商業區擠壓、覆蓋和消失時,傳統的生活樣式也正在消逝和被遺忘,我們進口了“創意階層”、“創意工業”等等看上去摩登絢麗的西式話語,向往倫敦的設計師市集,殊不知,他們的市集是建立在豐富多元的生活層面,倫敦的周末生活,以古董、舊貨、書籍到食物,各種市集層出不窮,Spitalfield`sMarket的自由設計師只是這諸多豐富中的一種,這些市集為不同階層、年齡的倫敦人,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和可能。 在我們奔往現代的生活中,露天的集市越來越少,手藝人漸漸消失,我們追趕著種種美好的新夢想和新樣式,且不問它們的出處和來歷,僅僅撇取他人蛋糕上薄薄一層奶油,忘了身后推土機的隆隆聲中塵煙滾滾,如果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這沒有他人需要和產業支持的“創意”的自由,能往何處去?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