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經濟學
劉金松專欄
希丁克的機會成本
衛冕冠軍巴西的出場總能贏得更多關注的目光,6月19日,巴西的第二場比賽雖然在零點舉行,對手也是并不強大的澳大利亞隊,但相信很多中國球迷都不會錯過這一預料中并不太激烈的賽事。
雖然巴西終于贏得了這場比賽的勝利,但桑巴舞并不是人們欣賞的主角。荷蘭人希丁克的出色指揮,讓我們看到了澳大利亞的能量。甚至在下半場,一度讓人們看到了澳大利亞人扳平比分的希望。
對希丁克,很多中國球迷應該相當熟悉,正是這個繼承了荷蘭人一貫的進攻風格的神奇教練,帶領我們的鄰居韓國人歷史性的殺入世界杯四強,創造了亞洲球隊的最好成績。
即使面對群星璀璨的巴西,希丁克依然是充滿了昂揚斗志。在巴西隊領先后,還依然換上了更多進攻隊員,不服輸地頑強反擊,并贏得不少很不錯的機會。
而聯想此前澳大利亞和日本隊的比賽,很多評論者認為,這充其量是一場二流球隊之間的較量。
一個二流球隊能和當今最為強大的巴西展開對攻,并一度占據上風,僅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尊敬。當然,作為代表亞足聯出戰世界杯的球隊,我們更應該為澳大利亞的表現叫好。
面對世界超級強隊的時候,荷蘭人希丁克的那種勇氣和信心,正是我們所缺少的。
想想中國隊的比賽吧,不管對手是誰,只要進攻稍微遇到挫折,就開始展開11人的鐵桶防守,但結果往往是更為慘不忍睹。
類似的現象在商界也能找到很好的參照,此前鄭州的某知名百貨品牌被外地企業收購,一度讓人們很是惋惜。在這個企業的聲明中,認為自己單店經營,無力承擔高昂的物業成本;而和該百貨商場同時起步的另一家企業不但在其對面安營扎寨,更在其被拍賣時加入了收購的爭奪。
兩家企業所不同的是,一家固守自己的地盤,另一家不斷出擊,在開設新店,積聚實力的同時,也壓制了對手的進攻空間。
進攻者最終獲得了更多的機遇和實力,防守者在來自各個方向的沖擊下,最終淪陷。
和此相類似的是省內的兩家知名啤酒企業。這兩個原本旗鼓相當的啤酒廠,數年前,在國內啤酒業開始跑馬圈地之時,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一個堅持走出去,先做大,再做強;另一個則堅守本土,堅持先做強,再做大。
做大的企業最終成了全國第四,做強的企業依然在鄭州這塊市場上默默耕耘,精耕細作,以求圖強之夢。
“做決定具有機會成本,因為在一個稀缺的世界中,選擇一個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其他一些東西。”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一書中,著重強調了這一觀點。
正如選擇防守的中國隊,放棄了取勝的可能;選擇保守的企業,不僅失去了發展的機遇,也放棄了對未來命運的掌握。
在荷蘭人意識中,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但進攻并不是萬能的,正像選擇進攻的澳大利亞依然以2:0輸給了巴西人一樣;選擇進攻的企業同樣有倒下的先驅。
但這中間的機會成本卻是不一樣的,選擇進攻的希丁克,其機會成本是失去了死守保平從而獲得1分的機會;而選擇防守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戰勝巴西獲得3分的可能,這不僅在理論上成立,從比賽的過程來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任何理性的決策都應該選擇付出更少的成本,但現實情況往往并不是這樣。
在前不久的一次頒獎會上,河南人王永民拿著自己的諾基亞手機對著臺下的老鄉說,“這可相當于5000斤糧食啊!”
他想說明的是,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河南,要想獲得跨越式發展,就要主動發展一些高科技行業;而被動的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結果是失去了發展高新技術行業的機會,這個成本是高昂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不太可能,就好像讓中國的主教練指揮澳大利亞去戰勝巴西一樣不可能。
但王永民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既然他這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可以發明王碼,他的老鄉們同樣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作者系《經濟視點報》主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