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營銷的和諧共生(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29日 18:26 《銷售與市場》 | |||||||||
營銷診斷系列——診斷營銷團隊 作者:馮大力 很多本土企業根本沒有營銷團隊,只有人的組合——為了管理便利,而把一群人按地域結集成所謂“營銷團隊”。
2006世界杯上,由最好的前鋒組成一支球隊,是最具殺傷力和進球效率的球隊嗎? 什么是營銷團隊?你有營銷團隊嗎?團隊能力的頂峰在哪兒?如何有效遏制團隊老化?如何高效組建、復制團隊?狗熊團隊里的業務員真的無能嗎? 你有營銷團隊嗎 理念:一個真正的團隊,必須是每個人“有求于”其他人,并且能夠“貢獻于”其他人。也就是說,團隊成員“要有配合”,并且“誰也離不開誰”。 案例:在一家企業的月度銷售經理會議上,經理們紛紛提出要“加強團隊建設”,我冷不丁問一句:“什么是團隊?”與會者一時語塞。我又問:“一個由6名主攻手組成的排球隊是不是一個團隊?”大多數經理說“不是”。我告訴他們:“你們的營銷團隊可能就是這樣的團隊! 診斷:當一些經理講“加強團隊建設”時,實際上指的是“加強團隊文化建設”,主要是搞一些激勵士氣的活動,加強凝聚力。很多本土企業根本就沒有營銷團隊,只有人的組合,而把一群人組合在一起并不能組成一支團隊。很多企業的營銷團隊只不過是為了管理的便利,按地域把一群人強行“集合”在一起管理而已。 如下是我就團隊問題與一線分公司經理的對話: 業務員關心團隊目標嗎? ——業務員只關心自己的銷量目標,團隊目標與業務員無關,只有我關心團隊目標。 業務員之間有分工協作,相互支持嗎? ——業務員在各自的市場做自己的事,基本沒有聯系,也沒有分工協作。 業務員什么時候才有團隊的感覺? ——除了開會在一起的時候像個團隊,平時沒有團隊的感覺。 團隊并非人的簡單聚合,一個有效的團隊必須具備4大要素:共同目標(團隊目標優先于個人目標,個人行為有助團隊目標的實現),組織認同(心理上認同團隊,行動上服從團隊),有效組織(相互分工協作),團隊首腦(讓團隊成員臣服)。這樣的團隊才能實現“1+1>2”的效果,而團隊的目標恰恰就是實現“整體大于個體之和”。 一個排球隊,有一傳、二傳、主攻、副攻、掩護、防守等專業分工,他們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支持,這樣的團隊才能贏球。因此,由6名主攻手組成的球隊,由于無法完成團隊目標,不能稱為團隊。 目前,大多數企業對業務員不是按團隊進行管理的,而是按業務員個體進行管理的,營銷人員絕大多數是按區域配置,每個業務員處于單兵作戰、“跑單幫”狀態,缺少共同目標、文化認同和有效組織。 這樣的團隊就像“6個主攻手組成的排球隊”一樣,不是一個有效組織的團隊,這樣的組織方式無法產生真正的營銷團隊。此外,業務員之間互相竄貨、擾亂價格體系、攀比促銷,無法實現“整體大于個體之和”的團隊目標。 團隊營銷做得不好的企業,一般對業務員實行“一次分配”,即企業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考核業務員的績效,并直接發放業務員的收入。實行團隊營銷的企業,通常實行“二次分配”,即企業先考核團隊目標進行第一次分配,團隊再考核個人目標并實行第二次分配。這樣,團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的分配體系逼著團隊成員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應用:大企業的市場基礎好,局部市場銷量大,可以“養活”一支團隊。中小企業的團隊建設經常陷入下列困境:由于局部市場銷量小,養不活一支銷售團隊;由于沒有銷售團隊,銷量又做不大。建議:公司組織多支銷售團隊,輪流開發局部市場,迅速把銷量做大。然后,留守少數人維護市場,銷售團隊到其他區域繼續開發市場。 團隊必須有結構 典型現象:一支全部是三流球員組成的球隊很難贏球,一支全部由超一流球員組成的球隊經常也贏不了球。 案例:一家中型企業的業務員原來以跑單幫為主,后接受建議組織營銷團隊“市場突擊隊”,每個突擊隊4~6人,輪流啟動各個區域市場。兩個分公司經理在組織“市場突擊隊”時,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一隊的人員結構是:隊長1名+有經驗的老業務員2名+3名新聘業務員。這支突擊隊很快打開了市場,并被公司樹為樣板市場。一年后,分公司經理被提拔營銷總監。 另一人想打造一支強大的隊伍,要求每個隊員都精明能干,結果花了很長時間才湊足一支突擊隊,但不久就因為內部矛盾而解散,老總一怒之下把他解職。 診斷:關于諸葛亮與臭皮匠的組合,有多個版本。 “三個臭皮匠,等于一個諸葛亮!边@是千古流傳的版本。這個立論的成立有一個重要前提:臭皮匠之間各有所長,相互補充,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隊。如果不能相互寬容,鬧起內耗,力量相互抵消,還比不上一個臭皮匠!叭齻和尚沒水吃”就是這個理兒。 “三個諸葛亮,不如一個臭皮匠。”今人版本。諸葛亮固然厲害,但一群諸葛亮是否依然歷害?如果每個諸葛亮都有自己的主意,又互不妥協,則會形成內耗。同時,即使諸葛亮們有無數錦囊妙計,又有誰去執行呢?“一山難容二虎”就是這種組合的結局。 “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等于四個諸葛亮。”這是我杜撰的最新版本。類似的版本還有“一只狼帶領一群羊,相當于一群狼!庇捎谝肓私Y構,就有分工負責,有角色扮演。諸葛亮當仁不讓地要承擔領導、指揮、出謀劃策的角色。臭皮匠們自知能力不行,甘當配角,悉心聽從諸葛亮調遣。每個人都按諸葛亮的要求和標準去干,其業績必然超出他們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 最穩態的結構是金字塔結構。“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就是金字塔結構。但如果把金字塔倒過來,問題就嚴重了。 “一個臭皮匠領導三個諸葛亮,等于四個臭皮匠!本褪堑菇鹱炙。由于角色限制,三個諸葛亮只能按臭皮匠的要求去做,結果也只能做到臭皮匠的水平。如果要諸葛亮們降低水平去做他們不愿做的事,他們甚至還做不到臭皮匠的水平。 諸葛亮與臭皮匠的組合,實際上是團隊結構問題。在上述案例中,隊長1名+有經驗的老業務員2名+3名新聘業務員,就是一個結構良好的團隊。新業務員固然經驗、水平、能力稍差,但他們心甘情愿地做“打雜”的事,愿意跟著有經驗的老業務員“跑腿”,在開發客戶時,只有他們才愿意做“踩點”的工作,把“成交”的機會讓給老業務員。在這樣的團隊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人人精明強干”的市場突擊隊,由于互不服氣,結果原來的“大單幫”變成了“小單幫”,每個人仍然自行其事,這樣的隊伍談何是有效的團隊。 應用:一家工業品企業,老總一直困惑于下列難題:由于客戶決策者是高管人員,公司的普通業務員無法搞定客戶;公司經理和老總雖然能夠搞定客戶,但又無法親自去跑客戶。建議:實行“梯隊銷售”,普通業務員是銷售的第一梯隊,主要任務是“跑信息”及搞定小型客戶;區域經理為第二梯隊,業務員無法搞定的客戶,轉交給他們;銷售部經理為第三梯隊,區域經理無法搞定的且規模較大的客戶,轉交給他們;公司老總是第四梯隊,銷售部經理無法搞定且很重要的客戶,由公司老總親自出馬。 團隊的同化力量: 是“墨”還是“朱” 理念:團隊的力量就在于它既能排斥異類,又能同化異類。 案例:一家國營小型啤酒廠,改制后被民營企業接管,公司共有20多名老業務員。老總的想法是,以這些業務員為基礎,逐步補充新鮮血液,充實銷售隊伍。但是,每次招聘的業務員,不是被老業務員“集體排擠”離職,就是被老業務員所同化。經過兩年多的“充實”,仍然是原來的老隊伍。 診斷:當啤酒廠老總咨詢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時,我的建議是:一次招聘30~40名新人,對新、老業務員實行“隔離政策”,新業務員做新市場。 等新人成長起來之后,從中提拔一批管理人員,并把老業務員派到新的銷售隊伍中,由新的團隊逐步同化老業務員。經過一年時間,新的銷售團隊建立起來了,老業務員要么被同化,要么離職。 那些營銷問題重重的企業,營銷團隊肯定有嚴重問題。一些新任經理或咨詢公司往往雄心勃勃,期望在短期內實現對營銷團隊的快速改造。如此做法,通常以失敗告終。 想想看吧:把一件中山裝改成西裝容易,還是買幾尺布做西裝容易?同理,改造老人容易還是培養新人容易? 改變一個人極其困難,改變一群人更是難上加難。一個人、一個團隊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辦法是:第一,從新人做起,讓新人養成新習慣;第二,把人放在一個新環境中,逐步被同化。 某著名食品企業在招聘業務員時有一個慣例:要想成為公司業務員,必須在公司其他崗位工作半年以上才有資格報名應聘。該企業的理念是:業務員長期駐外,短期培訓、教育都不能解決其對公司的認同問題,只要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他一定被同化成“公司人”。這些被同化過的業務員到市場后,才能再次集體同化“本地化業務員”。 團隊建設箴言:先放棄“改造老人”的念頭,也許還沒等到改造成功,你就得“滾蛋”。立足于招聘新人,并采取下列做法:新人做新市場,老人做老市場;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這種“隔離政策”既保證了新措施得以貫徹實施,也避免了觸動老團隊的利益而引發對抗。只要新的團隊業績超過老團隊,然后才有足夠的“資格”改造老團隊,或者有新的團隊同化老團隊。 找到團隊復制的“活模具” 典型現象:普通企業,總是只有少數營銷團隊的業績很突出;優秀企業總是大多數營銷團隊的業績都很突出。 案例:一家企業以前的銷售模式是業務員跑單幫,在為其做咨詢服務時,建議他們引入了團隊銷售模式。為了積累經驗,選擇了兩個符合條件的縣級市場試點,其中一個市場取得成功。 在總結成功模式后,又在3個縣級市場做試驗,均獲得成功。然后在試點市場召開現場會,總結團隊營銷的成功模式,并編成《團隊銷售手冊》。最后,面向其他市場推廣團隊銷售模式。當年與次年分別在全省30個縣、全國106個縣推廣成功。 診斷:普通企業,企業靠業務員獲得業績;優秀企業,業務員靠企業獲得業績。普通企業總是“營銷英雄”與“營銷狗熊”并存,“營銷英雄”成就不了“英雄企業”;優秀企業或許沒有“營銷英雄”,但卻很少有“營銷狗熊”。 優秀企業的營銷團隊為什么普遍成功,而普通企業的成功營銷團隊只是鮮見的個案?因為普通企業總是靠業務員個人“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教訓,相當多的人最終掉到河里;優秀企業只讓優秀的人摸著石頭過河,一旦有人成功過河,就總結“過河模式”,讓其他人不再摸著石頭過河。 普通企業,把營銷當作一門藝術,個人能力和積累主要靠悟性、靈感、經驗積累和私相傳授;優秀企業,把營銷當作一門科學,一旦有人摸索出經驗,馬上標準化,并全面推廣。 優秀企業,注重把業務員打造成“標準件”,把業務員的工作標準化、模式化、程序化。只要打造一個“標準模具”,就可以不斷復制。新人入職,首先是“入!。一旦業務員的工作模式化,業務員入職后的適應期可以大大縮短,業務員的可替代性大大增強。 上述案例中,在復制模式時特別強調了3點:第一,不斷更新《團隊銷售手冊》,這是公司的“標準模具”。第二,每個團隊都配備副職,副職是推廣模式的“活模具”。在新市場推廣模式時,按照“新隊老隊長,老隊新隊長”的模式配備管理人員。第三,新團隊人員按照“老人新人各占一半”的比例組成,老人成為向新人推廣的“活模具”。 團隊老化:三大怪現象 案例:在陪同一家飼料企業的老總巡視一線時,我專門解剖了一名“司齡”3年多的業務員。先算一筆賬:如果每個月開發3~5個終端客戶,可以新增5~10噸的銷量。如果3年多的時間持之以恒地開發新客戶,現在的銷量應該突破200多噸。 實際上,該業務員每月的銷量只有20多噸,而這點銷量還是進入市場初期半年內開發的客戶。也就是說,該業務員除了在沒有經驗的半年內“積極作為”外,其他時間一直處于“消極作為”狀態。該業務員聽完這番分析后直后悔:“要是早兩年聽到你的話,我早就升職了。” 診斷:業務員老化雖然并非必然現象,卻是普通現象。一個企業里熱情最高的業務員通常是沒有經驗、“不知深淺”的新業務員。但是,新業務員的激情通常只夠支持他努力工作半年至兩年。除非升職或“換防”,否則,業務員就開始老化。 銷量夠吃就行——老化現象一。人們總以為“多勞多得”是激勵業務員努力工作的有效措施,事實上“多勞多得”已經對不少人失效了。當20噸的銷量足夠讓一個飼料業務員獲得不錯的銷售收入時,他的工作動力明顯不足。 經驗歸零,新增能力不足——老化現象二。工作3年以上的老業務員,雖然經驗豐富,但市場卻早已是“另一片天地”,老經驗不能解決新問題。企業已經普遍發現,那些工作3年以上卻沒有升職的老業務員正在成為“問題業務員”。 醬缸現象——老化現象三。營銷是個大染缸,那些自律能力較差的人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 業務員快速老化現象,正在把營銷變成“青春職業”。其中,固然有營銷的行業特征使然,但與本土企業普遍實行的業務員“市場終身制”和“銷售總量考核體制”有關。 在那些以銷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企業,業務員一旦分到某個區域市場,這個市場就終身屬于他了,否則,銷量考核就無法落實。 如何判斷營銷團隊是否存在老化現象?——團隊成員沒有繼續成長的進取心,或雖有進取心,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解決團隊老化,有4大措施: 第一,不斷補充新人,以新汰老。某知名企業曾經提出一個“20%定律”,即如果每年的人員更新率低于20%,企業就缺少新鮮血液,就易面臨危險。 第二,業務員定期換防。業務員長期做某個市場,固然有一定好處,但是,老市場無法讓業務員“興奮”,卻抵消了所有的好處。 第三,對業務員采取以“增量考核”為主的績效考核方式,用“增量”逼著業務員不斷進步。 第四,把營銷管理推進到營銷前線。如果業務員跑單幫,只有靠自己解決老化問題。如果業務員是團隊協作,業務員就“被迫”與團隊成員共同進步。 團隊首腦:決定了業務員 是狗熊還是英雄 典型現象:凡是業績好的團隊,總是“一窩一窩”地出人才。 典型現象:團隊成員的能力封頂于團隊首腦。 案例:TCL彩電鄭州銷售公司只是一個小機構,卻出了幾個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任經理杜建君升任TCL彩電銷售公司副總,現在是知名營銷專家;第二任甄龍,做到TCL移動營銷總部副總;第三任苗偉平,升任樂華電子副總。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個小機構里出來的其他人物也相當了得:劉步塵,后來成為TCL集團彩電新聞發言人,現在是著名家電產業研究專家、企業新聞傳播專家;楊偉強,從普通業務員做起,后來一路升任TCL電腦總經理。 診斷:如果團隊領導說自己的部下是“一群笨蛋”,那么他一定是一個“大笨蛋”。少數部下不稱職,原因可能在部下;多數部下不稱職,原因肯定是團隊首腦不稱職。因此,忠告所有管理者:千萬別罵自己的部下是笨蛋,那等于罵自己無能。 領導是部下的“天花板”,沒有領導能力的提升,鮮見團隊成員能力的提升。因此,領導能力的提升要快于團隊成員能力的提升。 教育學家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理,領導應該是團隊成員的首任培訓師。領導耳提面命的指導、講話、培訓是團隊成員提升的最好手段。對領導來說,培訓無處不在,開會是培訓,安排工作是培訓,檢查工作是培訓,總結工作更是培訓。領導無處不在的培訓帶動著團隊成員靜悄悄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