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市場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政府意識到房價調整不可避免,為避免引爆危機,政府會盡可能延緩拐點出現時間,或者減緩房價下跌速率。
文 顧列銘(江蘇)
這個春天,一股寒流正在全國各地樓市蔓延,上海、杭州、廣州、常州、長春、沈陽、長沙等眾多城市房價普遍下降,全國九成城市樓市成交下滑。不僅成交率,就是開盤量、地塊成交量和價格都創(chuàng)新低,房地產股更是連連大跌。
這是正常的價格波動?還是樓市拐點已經到來?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價格高高在上的中國樓市,一遇風吹草動,就給人以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樓市倒春寒
《中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市場交易情報》顯示,1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的環(huán)比、同比均萎縮了四至五成左右,成交量同比下滑49%,環(huán)比下降16%。包括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在內的43個主要城市,逾九成樓市成交量環(huán)比下跌,廣州更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態(tài)勢,同比跌幅達9.7%。
到了2月下旬,國內樓市不斷有降價聲音傳出——去年尚且供不應求,一夜間仿佛180度逆轉——究竟是驚弓之鳥,還是熊市初臨?
2月24日,A股市場9只個股跌停,均為二三線地產股;同一時間,6只香港上市的內地房產股也下挫7%以上。2月25日,A股市場有10只地產股跌停,保利、招商、金地等一線龍頭地產股均下跌近8%。是日,九成地產股下跌,地產板塊暴跌5.21%,成交額較前一交易日放大五成。
而令A股、港股地產板塊暴跌者,源于杭州兩個未上市房企的促銷活動。首先降價的樓盤是德信·北海公園,2月18日,該盤宣布以15800元/平方米的價格清盤,比之前售價下降近3000元/平方米,這次降價也包括了最后推出的樓王。
兩天后距離該盤不遠的天鴻·香榭里接過了降價的旗幟,此項目在原先均價17200元/平方米的基礎上,以起價11800元/平方米、均價13800元/平方米的價格開售。
2月23日萬科在杭州的地產項目---北宸之光項目二期“吹風價”是1.3萬元/平方米,比此前的均價下降近3000元/平方米。而且開發(fā)商同意為此前業(yè)主的住宅提升質量,包括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等附加條件。
如此看來,開發(fā)商的降價似乎已是勢在必行。事實上,杭州的降價潮已經延伸到整個城北區(qū)域。截至2月26日,該區(qū)域除了上述三個項目,在售的5個樓盤的開發(fā)商報價,均有每平方米2000元~3000元的折讓。
杭州的故事并非孤例。據統(tǒng)計,常州、寧波、天津等城市均有或明或暗地打折銷售。但在一些業(yè)內人士眼中,這只是個別供求失衡城市的個別案例,不具有全國性。易居中國總裁周忻就在其實名微博上表示,這只是“房企年初先跑量求穩(wěn),以及城市供求關系”的正常反應。
不過,一向樂觀的地產大佬王石[微博]卻認為2014年樓市“非常不妙”;至于喜歡直言不諱的任志強[微博]則說“很多開發(fā)商以為2014年可能跟2013年一樣,很樂觀。我個人對他們提出警告,我說你們太樂觀了,很危險。”
近期樓市的一系列表現,以及行業(yè)巨頭們的各種分析預判來看,對樓市的擔憂也非空穴來風。
房價暴跌不會馬上到來,但是房價在持續(xù)上漲過程中,已經出現漲幅趨緩的現象。
一方面是貨幣政策的持續(xù)從緊;另一方面是過往幾年自住型購房需求,尤其是首次置業(yè)購房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市場所消化,隨著供應量的增加,從目前大的宏觀環(huán)境來看,房價將整體趨于穩(wěn)定,局部穩(wěn)中有降。
政府與市場博弈
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有波動的,房地產也不例外,但中國的房地產不是純粹的商品,所以其價格波動受人為影響較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房地產市場如若下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將在瞬間爆發(fā)。這已成了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
背景是,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從2002年初的16萬億,到2013年超過110萬億,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6倍,貨幣超發(fā)推高房價等資產價格,房地產市場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景象。目前,中國全社會債務和GDP的占比約為215%,其中非金融企業(yè)債務/GDP達到了113%,而美國僅為72%。一般當企業(yè)債務/GDP超過90%時,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拖累。
非金融企業(yè)債務中,地方政府的債務超過30萬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艱難的轉型,而現階段投資驅動模式還在延續(xù),主要驅動力還是房地產業(yè)。據初步統(tǒng)計,約有10個城市每年房地產投資達到千億規(guī)模。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1250億元,比上年增加12732億元,增長44.6%。在高額債務負擔迫使各級地方政府將“賣地”作為還債主要選擇之后,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已與房地產市場結為正相關的緊密關系,不少地方聚焦土地的地方債風險已超出了警戒線。
今年1月,京滬廣深四大城市土地成交均價達到每平方米10136元,環(huán)比上漲125.1%,同比上漲253.1%,創(chuàng)歷史單月新高。10個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均價達到每平方米5449元,環(huán)比上漲114%,同比上漲151.9%。房地產相關稅收已經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再加上土地拍賣收入,與房地產有關的收入占地方政府全口徑收入四成左右,房地產實際成為政府財政主要來源。
由于2014年地方債還債比例最高,達22%,且近四成債務靠土地收入償還,因而維持房價穩(wěn)定是政府無可奈何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希望房價穩(wěn)定,以維持地價穩(wěn)定,從而順利度過債務風險期。不久前國土部提出控制城市發(fā)展邊界的看法,實際也有控制土地供給,進而維持地價的意圖。
如此看,政府與市場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政府意識到房價調整不可避免,為避免引爆危機,政府會盡可能延緩拐點出現時間,或者減緩房價下跌速率。
誠然,政府正急欲擺脫對房地產的捆綁和降低對其的依賴,但在客觀上卻難有所為。因為在工業(yè)產業(yè)結構處于艱難調整期的時刻,房地產業(yè)承載著巨大的經濟運行風險,政策選擇因此變得罕有的被動:一方面,出于產業(yè)動能選擇的“空間局限性”,政府不得不對房地產業(yè)實施被動性保護措施。央行[微博]公布的1月新增貸款高達1.32萬億元,應被視為政府穩(wěn)定房地產的積極措施。
更令人擔心的是,銀行的貸款抵押物,絕大部分是土地或者房產,如果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銀行面臨的風險無比巨大,這也是銀行股的股價反復下行的根本原因,因為股價總是提前反映其潛在的價值。
資金之困局
2月19日,中國銀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言論:銀行業(yè)要加強信用風險的前瞻性管理,其中更明確要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市場、“兩高一剩”行業(yè)等重點領域的信用風險防控。
今年年初,涉房貸款的收緊在最先體現在個貸上。依照慣例,進入新年之后,金融機構會獲得新一年的信貸額度,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額度通常會比較充裕,貸款利率往往會出現下行,審批與放款時間也會相應加快。而2014年,這一規(guī)律卻失效了:2013年出現兩次嚴重的流動性緊張,由此帶來的資金面整體緊張的局面在進入2014年后沒有絲毫改變,工、農、中、建、交等五大行首套房貸利率維持基準利率,股份制銀行則普遍上浮5%~20%。
成都、佛山、合肥、南京、蘇州、煙臺等多地的消息顯示,各城市個貸情況普遍處于緊繃狀態(tài)。其中,成都首套房的房貸利率都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5%—10%不等;佛山、合肥、蘇州等地首套房房貸利率則多上浮5%。
資金面偏緊的狀態(tài)很可能貫穿2014全年,這幾乎成了業(yè)界的共識。
這是因為,今年國內繼續(xù)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這些年超發(fā)的貨幣已經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近期央行一系列的正回購,顯示管理層不擴大市場貨幣投放的決心。這會讓銀行惜貸的情況加劇,也進一步抑制購房需求。
其實自去年銀行鬧“錢荒”以來,個人房貸一直處于持續(xù)收緊的狀態(tài)中。現在銀行做的保本理財產品,給投資者的回報率已經達到6.2%,而個人按揭貸款按基準利率算才6.55%,如果再加上各種成本,個人房貸可獲收益已經非常低,因此在額度緊張的情況下,銀行放房貸的動力不足。
而銀行不惜高息攬儲,也一步步推高房貸利率。2月下旬,8家廣深兩地的商業(yè)銀行,首套房房貸利率已經普遍上浮到10%以上,部分銀行的首套房利率更上浮至20%,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購房者的資金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地產類貸款緊縮擴大背后,上市房企流動性負債居高不下的風險也日漸突出,或將成為拖累其未來業(yè)績的隱形“殺手”。
統(tǒng)計數據表明,截至去年三季末,135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累計負債總額高達2.068萬億元,較上年末(調整后)的1.703萬億元,大幅增加了3650億元,增幅達21.43%。
其中,地產四巨頭中,資產負債率最高的保利地產[微博]和萬科分別高達80.20%和79.54%。
今年如果上半年樓市維持低迷,開發(fā)商資金回籠不暢,考慮年中會有一波信托兌付的小高峰,那么對樓市和開發(fā)商資金鏈的影響將會雪上加霜。
在經歷了2013年的快速加杠桿,房地產企業(yè)的杠桿率水平已處于歷史高位,這本身即意味著房地產企業(yè)在今年的融資滾動需求仍將處于高位。而商業(yè)銀行的行為模式變化無異于同時掐斷了銷售回款、外部融資這兩條路徑。因此,房地產的資金鏈風險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處于高位,或將成為上市房企的隱形“殺手”。
事實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發(fā)布住房綠皮書《中國住房發(fā)展報告(2013—2014)》。報告預測,一、二線城市房價最快將在2014年第一季度短線見頂。高盛去年12月17日發(fā)布策略報告稱,2014年中國房地產進入調整階段。
總之,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泡沫的破裂帶來的后果又是短期內難以承受的。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