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是今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著力點。
文 關 邨(北京)
今年的“兩會”,李克強總理的“報告”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點贊,迎來喝彩聲。 201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問題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穩和改是辯證的統一,互為條件,最重要的內涵是“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
有中國經濟學界“泰斗”之譽的厲以寧教授,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回答“中國產權改革到現在為止尚未完成”之問,給人深刻啟迪。“沒有產權界定談不上市場經濟”;“土地確權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環節”;“國有企業行政干預太多”是不爭的事實;“民營企業產權必須清晰界定”乃當務之急;“收入的初次分配更重要”;“福利剛性要量力循序漸進”。
“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 貫徹落實《決定》的精神,一個很重要的實踐問題就是產權界定為先。因為沒有產權界定,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就談不上市場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仍然需要推進產權改革。因為不繼續解決剩下的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問題,我們的市場經濟就很難發展成為有效的市場經濟。
國有企業要盡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當前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還遠未有完成,政府對國有企業行政干預太多。必須堅持“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分兩個層次:高層次的是國有資本配置體制的改革,低層次的是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國有企業應一律按法人治理結構來管,因為它們已經是股份制企業了,有些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是獨立的市場主體。
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既定方針。“權利、機會、規則”平等是題中要義。關于民營企業改革的問題,厲以寧教授曾提過不用“體制改革”這幾個字的建言。因為用“體制改革”會引起誤解;民營企業會誤以為是要國有化。改用“體制轉型”比較溫和確切,即民營企業的產權必須清晰界定。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既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國退民進”。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雙贏。當然,實現雙贏的目標現在還有難度。難在它們還不完全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以今后要有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要有民營企業體制轉型。改革也好,轉型也罷,都是為了“使市場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符合國情的偉大創新。厲以寧教授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新突破,就是“允許更多國營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理論打破了過去“非公有即私有”的二分法。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國有企業要向混合所有制方向發展,領域敞開,門檻降低,民營經濟準入,同時也歡迎民營企業參股。企業員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形式之一,企業和員工應該共同分享利潤,應該適度獎勵股權,采取股權激勵制度。
厲以寧教授揆數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勢:一是把國企資本雄厚和民企機制靈活集中到一起,取長補短。二是“走出去”不會被其他國家所限制,也不會因力量單薄成不了氣候。三是法人治理結構是最有效的形式,企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婆婆”。四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合作的場所,公平競爭、合作共贏,無論是國企、民企都要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是今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著力點,也為國有資產監管“從管企業為主向管國有資本為主”的轉變指明了方向。可以預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三管齊下,各顯神通,是鼎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擎天支柱。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