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優質國資最大的問題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國資證券化為解決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問題提供了可能
2009年注定將作為里程碑載入上海國資重組的改革史。
6、7月間,短短1個多月,10余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發布重組停牌公告。
業內認為,在短時間內如此集中而大面積的國資上市公司整合重組資產異常鮮見。
與多家公司發布重組公告同時進行的是,各企業集團向上海市國資委規劃處陸續上報了3年行動規劃。
這并非巧合。
2009年4月至今,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在各種場合均反復明確指標:今后3-5年基本完成產業類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基本完成1000多家非主業企業的資產調整、整合,市屬經營性國資資產證券化率將由目前的18%提高到40%左右。
媒體亦將之稱為1800億資產上市潮。
這亦與近期出臺的“十一五”國資調整規劃一脈相承。在此規劃中,上海市國資委希望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實現國資企業產權多元化和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推動優質資產和資源向關鍵產業領域和優勢企業集聚。
《上海國資》采訪眾多企業集團負責人及國資專家,試圖描繪出上海國資重組所遵循的路徑,其未來組合的空間會有多大?其中是否會有矛盾與沖突?最終效果又會如何?
重組年
8月5日,中國最大的酒店業上市公司——錦江股份(A股)與控股股東錦江酒店(H股)發布公告稱,正在醞釀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錦江股份公司股票自8月6日起停牌;8月10日,中國鉛筆正式更名為老鳳祥。
至此,不到兩個月,上海市國資委出資監管的企業有8家上市公司停牌發布重組公告(表1)。
加上此前停牌的廣電系兩家上市公司、中國鉛筆均在6月復牌并公告重組方案,上海國資整合的上市公司迄今已達11家。
此次重組力度之大,范圍之廣為歷年僅見。
萬國測評研究部主管周戎對《上海國資》表示:“此次重組案例一個接一個,顯示政府決心非常果斷。”
“顯然,已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小心翼翼先試點再重組,反而先從企業規模大、市場影響力強的的開始,比如上航和東航換股合并、上實醫藥系重組、上海建工整體上市。”他說。
更加上,今年上海國資重組赫然有金融企業在內。
重組曾3度夭折的愛建股份在停牌數日后,7月13日公告,公司將就重大資產重組事宜與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洽談。
“這是非常少見的,以往的國資重組重點在工業企業,但此次顯然已不在局限范圍。”周戎表示。
多數市場人士觀點一致。
“這些企業規模龐大,情況復雜,早在幾年前即有討論,但未有動靜。”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章秀奇對《上海國資》表示。
上海市國資委有關人士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與前幾年的重組比較,今年絕不是個別案例零打細敲的一年。”
但如此大規模全方位的重組為何選擇在2009年進行,讓市場聯想豐富。
危機對策?
大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決策層對國資重組充分考量了時機因素。
上海社科院企業研究中心秘書長周曉莊表示,上海國企改革之所以選擇現在這個時間點加速啟動,國際金融危機倒逼的影響不可忽視。加快國企轉型和改組,將成為扭轉上海經濟形勢、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推手。
資本市場分析人士大多認同這一觀點。
“根據數據,今年上海本地經濟的復蘇速度沒有在全國取得領先地位,國企亦沒有變得更好。1-5月,上海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783億元,同比下降2.5%;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0億元,同比下降33.6%。上海市政府顯然急欲改變這種狀態。”萬國測評研究部主管周戎對《上海國資》表示。
上實集團董事周道洪則對《上海國資》表示:“換個角度看,金融危機帶來了經濟格局和產業格局的調整機遇,歷次金融或經濟危機過后,都會伴隨著資產重組的浪潮。”
但亦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并不是根本原因。
“上海國資大范圍重組與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表現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企業重組是按照早有的時間順序推進的。每個企業的時間表不一樣。 比如上海汽車借殼巴士股份、華誼集團注資三愛富等就是在2008年上半年。”一位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人士對《上海國資》表示。
他舉例說,一些重大的重組項目,比如東航和上航,事實上是談了很多年的,是國家戰略和上海本地戰略的結合。
更何況,面對同樣的經濟形勢,每個集團命運并不相同。
“比如一些化妝品行業,在經濟危機時有口紅效應,反而更好。這時候重組并不是好時機。”上述人士表示。
他認為,之所以各集團選擇今年加快重組,根本原因是,繼2008年9月上海市政府《若干意見》出臺后,今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再度召開會議,明確國資改革基調。
“前幾年,因為各企業集團對大的方向拿不準,監管機構沒有定調,所以很難有大動作。現在既然大方向已經清晰,各集團才能根據這一方向推定自己的坐標,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他認為,除此而外,其他原因相對都較牽強。
但資本市場善解人意地迎合了這一需求。
“資產重組一定要建立在市場活躍的基礎上,現在不管是定向增發、非定向增發、換股等市場都有熱情參與。”周戎表示。
周道洪亦表贊同:“目前資本市場超前于實體經濟的繁榮,為重組帶來了重大戰略性機遇。”
兩端重組
盡管重組停牌消息不斷,給人目不暇接之感。但其中規律仍清晰可見。
“至少從停牌的上市公司看,要么是業績很好的公司,要么是業績不好,或者前景晦澀的公司,少有不上不下的企業在進行重組和整合。”章秀奇表示。
他舉例說,在停牌的公司中,可以很明顯分為兩個極端:一類如上海航空、廣電系、愛建股份、二紡機等,這些企業或資質差或虧損嚴重;一類如上實醫藥系。其業績在同業內突出,行業潛力亦很大。
“這兩類企業很難重組,差的企業包袱重,債權債務關系復雜,而好的企業又不愿意急于重組。”市場分析人士表示。
但上海市國資委已不能再等。
“對于虧損企業,比如廣電電子和廣電信息已經嚴重資不抵債,再等3年?已經來不及了,總不能等到它們退市再來想辦法。”一位國資委人士對《上海國資》表示。
同樣的情況適應于愛建股份、二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