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向老祖宗學習:看中國人如何玩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17:22  《中國商人》雜志

  全球金融危機下,一片哀鴻,其實看看歷史,古人的金融智慧一點也不遜于當今!

  向老祖宗學習:看中國人如何玩錢

  文/北極豪客

  理想主義者王莽的貨幣幻術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短命王朝。一個是秦朝,二世而亡,壽命只有14年。一個是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壽命37年。不過因為秦始皇和隋煬帝都太有名了,所以這兩個王朝,大伙還都記得。

  此外還有一個,比秦朝的壽命還要長一年。因為它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亡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頭一個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史家比較鄙視,寫史的時候都不承認,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知道。

  這個天翻地覆的大朝代,就叫做“新”。

  新朝,聽說過嗎?

  親手開創這個新天地的,是漢末一位奇特的理想主義者——王莽。

  王莽能當上皇帝,原因在于出身好。他本人是一位皇親,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算是“內戚”了。

  漢朝的內戚干預朝政的很多,但像王莽這樣玩出了大動靜的,僅此一例。

  他一開始,還不是個惡人(后來也不見得就是)。因為王政君性格軟弱、不受寵,所以王莽的背景也不是很硬。在當小官的時候,王莽清廉簡樸,禮賢下士,贏得了知識分子的好感。他還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這又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愛戴。他的兒子殺死家奴,他就逼迫兒子自殺。“大義滅親”能動真格的,當然也得到了輿論的好評。

  漢元帝死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在連續死了兩個年輕的皇帝之后,終于有機會控制了朝政。王莽這才借了光,出任大司馬,還兼管著軍事。

  大概就從這時候起,王莽開始有了很大的野心。他扶立了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都認為他是周公那樣無私的偉人。后來,他又被加了“安漢公”的爵位和“宰衡”的爵號,權勢無人可比。

  到了這個地步,一個人就是想做好人也不可能了。人的欲望,都是被已經到手的好處給催大的,得到的越多,野心越大。四年后,王莽下手了,毒死了漢平帝,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娃娃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管理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又過了四年,王莽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新”,終于把漢高祖劉邦開創的西漢王朝給“咔嚓”了。

  王莽這個巧取來的皇帝,可不是白當的。他一上臺,就開始復古改制,要向周朝學習,實現遠古盛世的偉大理想。

  他的改革變法,主要可歸納為三點:

  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每個不足八個男人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過一井,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里,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免費受田。

  把大戶人家的奴婢稱為“私屬”,不準買賣。

  評定物價,改革幣制。

  這些改革,乍一看都是好事,且大多是替老百姓著想的,可是一旦實行起來,問題就大了。

  土地改制和禁買奴婢,觸犯了貴族豪強的利益,一開始就沒法實行。你想,讓人家把土地分給別人,又不讓人家把干活的奴婢賣掉,那他們留著奴婢干什么?而且弱勢群體也表示反對——你不讓我賣身當奴婢,不是斷了我的一條活路?只有第三件涉財政金融的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為什么這個改革就比較順呢,因為貴族、官僚可以從中撈好處。比如,評定物價的權力掌握在貴族和官僚手里,他們正好利用職權投機、貪污、勒索,倒霉的還是老百姓。

  再一個,就是我們后面要詳細談的幣制改革。

  這個改革,用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錢的形制越改越復雜,錢的分量越改越小,錢的“面額”越改越大。

  這里面的實質是什么?我想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無形之中減損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

  此外,王莽對內對外都惹了一些亂子,他屢次更改官制與官名,不斷挑起對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戰爭,這都加重了政治混亂和社會的經濟負擔。這下子不但豪強不高興,連農民也被沉重的賦稅給壓毛了。到天鳳四年(公元17年),終于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

  后來,綠林軍越鬧越大,攻入了長安。在最后的混亂中,王莽被一個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殺。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壽命才15年多一點。

  《漢書》上把王莽列為“逆臣”,后世對他的評價也不高。直到現代,才有人出來替他翻案,胡適的看法就是一個代表,他說:“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名人看問題的角度畢竟與常人不同。胡適認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大政策,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烏托邦,不是咱們在這兒能說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們要注意的。

  正因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國貨幣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齊放的一頁。

  他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復雜的幣制

  王莽的政治經濟改革,有的還可以理解。他是一個虔誠的儒家理想主義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國有化,就是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買賣奴婢,多少是替底層群體著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響。

  但是他所搞的貨幣改革,卻不知道圖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來也沒人能管。所以現在有的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什么的,往往都會胡來,一直到翻船為止。

  王莽執政以后,在八年時間里,竟然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每次所謂的改革,都是以小換大,以輕換重,實際上是用劣幣換良幣,非要把老百姓手頭那點錢弄到國庫里來不可。他還沒當上皇帝的前兩年,就開始了第一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王莽自稱依據的是“子母相權論”,是為了給人民帶來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銖錢”做基準,新發行了幾種“大錢”。

  一、大泉,重12銖,每枚值50錢(學名“大泉五十”)。

  二、契刀,每枚值500錢(學名“契刀五百”),

  三、金錯刀,每枚值5000錢(學名“一刀平五千”)。

  這后面的兩種“刀”,已經不是通行的方孔圓錢了,但也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而是一種全新的錢形,有點像現代的門鑰匙。其中的金錯刀,形制獨特,堪稱“錢絕”。在刀環上,有“一刀”兩字凹進去(陰文),字上鍍有黃金。因為古代的鍍金不叫鍍金,叫“錯”,故而得名“金錯刀”。這把小刀的重量約20~40克,鑄工精美,是為歷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兒。

  隨著新幣的推出,王莽先生還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黃金國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黃金,政府用兩把金錯刀兌換民間一斤黃金。

  從新幣的超高幣值上,我們就能看出,這個改革家皇帝沒安好心,一枚新幣就要換老百姓那么多五銖錢,這不是搜刮民財是什么?兩把金錯刀,用的黃金少到幾乎可以不計,就要換人家的一斤黃金,這就更等于明搶了。而且黃金收上來以后,有很多還沒給人家及時兌換金錯刀——后來干脆賴了賬。這已經不是政府在金融上與民間博弈,而是政府動用政治權力巧取豪奪了。自從新幣發行后,王莽就規定,今后錢不能再叫錢了,應該叫泉。

  他以為老百姓都是老黃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泉水般的奶,能源源不斷地喂養他的大新朝。  

  兩年后,也就是王莽當上皇帝的那一年,他再次改革幣制,把五銖錢、契刀、金錯刀全都給廢了。

  這是抽的什么風?

  原來他奪的是劉家的天下,心里發虛,想要抹去漢朝的一切痕跡。繁體字的“劉”寫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組成,這個也要忌諱。國家所用的器物,凡是含這三個字的,都要取消。錢含有“金”字,兩種刀幣都含有“刀”字,所以一并取消。

  只保留了大泉,另外又新鑄了“小泉”,取代五銖錢。老百姓用了近百年的五銖錢,說廢就給廢了,新錢一時造不出來,王莽就動用各郡國的力量來鑄錢。他從中央派了50個諫大夫(掌議論的官員)到各郡國去,日夜督促加速造錢。

  這才剛剛有了點眉目,過了一年,王莽又推出了一整套新幣制。這次的力度之大,空前絕后。因為這套幣制實在太復雜了,長一個腦袋根本就記不住,所以這里我們只能簡略加以介紹。這套新幣制,叫做“寶貨制”,把錢稱作“寶”,大概也是王莽的發明。

  新幣制的要點,一是“五物”,即包括五種幣材,金、銀、銅、龜、貝。——海南島,這回又成了天然造幣廠了。

  二是“六名”,即貨幣共分六種:黃金、銀貨、龜寶、布貨、泉貨、貝貨。其中,布貨和泉貨,都是銅質貨幣。

  三是“二十八品”,即六種貨幣中,每種內部也有品級差別,大小優劣不等。

  所有貨幣中,最值錢的是黃金,以一斤為單位,值一萬錢。最不值錢的,是“泉貨”里的第六級“小泉”,值一錢。最要命的是,在這諸多樣式與品級的貨幣中,從最高的到最低的,面值共有21個等級。

  老百姓拿錢來用,是要用于購物、做買賣的,誰有工夫能記住如此復雜的換算?

  新朝貨幣改革委員會的專家們,平時大概都不親自買東西,他們也不想一想,這一套貨幣,在流通中怎么操作?互相間如何兌換?如何找零?怎么記賬?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聰明,他們不管你什么寶貝烏龜殼,在市場上全不認,只認大小泉,因為這兩個東西畢竟還有個錢的樣子。

  三年后,因為新幣制在實踐中無法推廣,人民照舊偷偷使用五銖錢,只好又改革。新發行了五銖的新錢,叫做“貨泉”,小泉不許再用了。這實際上等于變相恢復了漢朝的五銖錢。大泉也限定再流通六年后就不許用了,本來12銖的大泉也要貶值,與5銖的“貨泉”一比一使用。

  民意終于使王莽這個固執的夢想家讓步了。老百姓聰明得很,重12銖的“大泉”,他們怎能舍得當五銖錢來用?即使不偷偷改鑄成五銖錢,也會把它銷毀了做其他用途,哪里還會再流通六年?

  歷史記載,為了強制推行貨幣改革,王莽對盜鑄貨幣的人,實行了嚴刑峻法,一家犯法,五家連坐,都送到官府去為奴婢。當時從平民到王公貴族、官僚,因為觸犯金融法律的,不可勝數。貨幣改革實際上每一次都是對老百姓掠奪。《漢書》上記載,自從取消了五銖錢, “農民商人失業,糧食商品俱廢,百姓甚至有哭泣于街市的”。

  王莽的貨幣改革,問題出在哪里呢?大致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如此頻繁地更換貨幣,全無道理,是自找麻煩。即使有道理,換得這么頻繁,也很難在群眾中建立起對于新貨幣的信心。

  二,貨幣一旦進入流通領域,就成了老百姓手中的財富,不能說廢就廢了,必須要有善后處理,政府要負責補償或者以新換舊。但王莽全然不管這些,所以史書上說:“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貨幣改革成了掠奪人民財富的手段。

  三,從貨幣發展史來看,一般都是從繁到簡,從實物到金屬,而王莽卻是反著來,嚴重違背貨幣演變規律,造成經濟的紊亂。

  四,企圖以政治權力干預經濟,不懂貨幣有它的自身規律。

  ——逆天而行,哪有不失敗的。

  王莽的所謂貨幣改革,有百害而無一利,對他自己也是。原本他還是有一定民意基礎的,但貨幣改革之后,民心盡失。

  新王朝的迅速崩潰,可以說主要就是源于這荒唐的貨幣改革。  

  世界上第一個征收所得稅的人    

  正像一枚銅錢有它的正反兩面一樣,王莽也有他好的一面,不然千年以后就不會有人給他翻案了。王莽的優點,在金融業務上也能體現出來。

  這里要特別說一下,他這個皇帝,很清楚貸款利息的實質與來源。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王莽在當時就提出了非常正確的利息概念。他規定,官府對民間的貸款,要分兩種:一種是生產性貸款,一種是非生產性貸款(扶貧的)。那么,在收取利息的時候,要根據貸款的性質而定,生產性貸款要收利息,非生產性貸款只須償還本金就行了。這一點,顯然是模仿《周禮》而來的。

  他還規定,老百姓如果祭祀祖宗、辦喪事沒有錢,官府可以從地方工商稅的收入中撥錢貸給,沒有什么限制,只是辦祭祀的須在十天之內還款,辦喪事的要在三個月之內還。老百姓若是為了脫貧,想貸款經營產業,官府要一律要貸給。但王莽對生產性貸款的計息方法,又與《周禮》不同。他規定,在計息的時候,要扣除生產成本,算出受貸人所得利潤,取息不得超過年利潤的十分之一。王莽對貸款利息的評估,是根據受貸人的利潤多少來決定的。他認為,利息是來源于利潤的。

  而與他同時代的一些歐洲思想家,長期以來卻分不清貸款之后“利潤”與“利息”的區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里,就談到過歐洲中世紀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他說放貸人往往把利息看成就是利潤。看來中世紀的歐洲人,還不大明白利息是怎么來的,以為是天經地義就能生出來的。王莽的認識很超前,他堅持“計所得受息”,這實際上就是所得稅的雛形。

  他規定貸款年息不得超過十分之一,這在當時是非常低的。不過在《漢書》的另一處,又記載著他貸款給老百姓,要收月息3%,也就是年息36%。但既便如此,在當時也算是比較低的,總比100%利息的高利貸要好。

  王莽當上皇帝后,對經濟采取了六大措施,即鹽、鐵、酒業官營,征收山澤物產稅,壟斷鑄幣權,還有一項很重要,就是賒貸與民。我覺得王莽的思想,挺先進的,他發放貸款的思路和現在的銀行很不一樣。

  信貸、信貸,實際上信用的成分應該是主要的。現代銀行卻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信用”,凡有來借貸的,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抵押物——窮光蛋要是有大宗抵押物,他還貸款干什么?恰恰就是因為窮,才要靠貸款來打經濟翻身仗。

  貧困,這就是受貸者的天然資格。貸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窮人。無論西漢的“賑貸”、還是王莽的“賒貸”,都是帶有賑濟色彩的。實在還不上款,就會“棄責”,由政府來買單。而現代銀行所樂于做的,卻不是扶貧、是“扶富”,大概最愿意貸給開發商。古人的視角和今人真是有天壤之別。民為載舟之水。賑貸,就是不能眼看著水都干掉。

  從史書上看,王莽執政時期貫徹了他的賒貸政策,大力開展了信用貸款業務,讓沒錢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實惠,能夠借用官府的錢來發展生產。只不過當時貨幣混亂、社會動蕩,王莽的一片好心,有多少是能夠落實到基層的,不得而知。

  王莽的政績,究竟摻了多少水分,我們暫且不去管他。起碼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漢末期古人對信貸的運作,已有成熟經驗。漢代是我們民族從各方面都成熟起來的時代,金融、財會業務也是這樣。

  順便說一句,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器——算盤,就是在漢代發明的。東漢數學家徐岳的著作《數術記遺》里,就詳細記錄了算盤的樣子,并第一次提出了“珠算”的概念。最初的算盤,是沒有橫梁的,上下珠用一條繩子隔開。算盤的來歷,來自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老祖先發明的“算籌”(竹簽),這是人類史上最早的計算工具。現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算盤,就存放在臺灣的臺南市城隍廟里,長度有4米,每顆珠子重半斤。我們的古人,確實很聰明,不服不行。

  王莽就是聰明人中的一個,只不過他聰明反被聰明誤,下場比較可悲。

  他惹怒的人實在太多了,豪強恨他,農民恨他,商人因為他屢改貨幣,簡直沒法正常做生意了,所以也恨他。當時的農民大起義,實際上是全民大起義。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要掀翻他統治的綠林軍進抵長安。王莽沒辦法了,竟然驅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擋。那囚徒軍可是好擺弄的?一過渭橋,立即嘩變,一窩蜂掘了王莽的祖墳,燒掉了皇家的祖宗祠堂(九廟)。長安城中的市民也趁機暴動,和城內變兵一起攻入皇宮。這時候,積壓多年的怨恨誰也擋不住了,人人想的是殺王莽。到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漸臺躲避。漸臺是宮內一高臺,高20余丈,建在太液池中。很奇怪的是,愿意跟他一塊兒死的,居然有公卿大夫、宦官、隨從1000多人——這也是歷朝亡國皇帝中很少見的。

  亂軍沖入大殿中,高呼:“反虜王莽安在?”有美人走出房間說:“在漸臺。””眾兵立刻趕到漸臺,把高臺團團圍住。臺上起先還能放箭抵擋,后來箭用光了,雙方展開肉搏。殺到最后,臺上的將領和一群侍衛全部戰死。有個叫杜吳的水果商販,因為王莽三番五次地改貨幣,鬧得他生意上一塌糊涂,一股火上來,也跟著造反隊伍沖上漸臺,提著刀竄來竄去。他看到有一位衣衫華麗的大官躲在一間小屋里,不由分說,上去一刀就給剁了——這人就是王莽。

  但杜吳不知道自己殺的是誰,只取下了王莽身上的綬帶。有個參與兵變的校尉公賓就,據說是個義軍間諜,見了綬帶,知道是天子佩戴之物,忙問是從誰身上拿到的。問清楚后,立即找到了王莽尸體,割下頭顱,因為殺王莽者可得賞。王莽的頭被起義軍懸于街市,憤怒的群眾紛紛向其擲石頭,還有人竟然吃了他的舌頭——你上臺以前說得太好聽了,你上臺以后又做得太差勁了。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后被人吃掉舌頭的,也就他一個。

  王莽的結局,令人慨嘆。我們第一個大帝國秦朝的皇帝,是商人扶起來的,現在商人又殺掉了一個開國皇帝?

  王莽的瞎胡鬧,沒給后世留下什么好名聲,倒是他發明的特種貨幣“金錯刀”,留給了詩人無盡的想象。東漢的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就有詩云:“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金錯刀,成了上佳的定情物。后來,杜甫、韓愈也都有詩,提到過這個浪漫之極的“金錯刀”。

  世事變遷,到了今天,美人不可能再贈你金錯刀了——她圖的什么呀?要是反過來,你送她幾把金錯刀,倒還差不多。

  錢也有一部“三國演義”

  一首關于“古怪五銖錢”的民謠   王莽把自己折騰完了,但漢朝沒完,五銖錢也沒完。漢朝是怎么又活過來了的呢?是江湖上草民出的力。

  在王莽時代的農民大起義中,有一支勁旅,叫“綠林軍”。綠林是一座山,在湖北當陽東北,是起義軍最初的大本營。綠林的“綠”,要讀作“路”。后世的所謂“綠林好漢”,就源自這個典故。再說王莽時代的綠林們,雖然起來維權了,但底氣還不那么足,他們為表示自己繼承的是漢朝的正統,擁立了一位皇族劉玄為皇帝,號稱“更始帝”。這個更始帝政權,曾經鑄過自己的五銖錢。

  當時各地軍閥割據,蜀地的地方官公孫述在成都也稱了帝。長江三峽上游入口處,有個赫赫有名的“白帝城”(三國時劉備就死在那里),就跟公孫述有關。公孫述當年在山上筑城,因城中有一口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這位過了皇帝癮的公孫述,在中國歷史上頭一次鑄了鐵錢。

  但上述這些人物,都不算是偉人,都是被時勢推出來的過場角色,西漢末年真正的梟雄有一個,大號叫劉秀。劉秀也是皇室后裔,是個縣官的兒子,見天下動蕩,也起了造反的念頭,拉起人馬加入了綠林軍。經過兩三年的南征北戰,他漸漸坐大,蕩平群雄,光復了漢室,自己做了皇帝,是為漢光武帝。他建立的這個漢朝,史稱“東漢”。

  因為這個王朝的首都在洛陽,位置上在老漢朝首都長安的東邊,所以叫東漢。歷史上凡是一個朝代分“東西”、“南北”兩種叫法的,都是中間出了大變故,首都的位置遷移了。

  漢光武帝做了十幾年皇帝后,也開始鑄五銖錢。不管怎樣,新漢朝也是漢朝,五銖錢不能廢。光武帝是個少見的好皇帝,太平盛世好歹算是延續下來了。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一般都很英明,后代子孫就一代代地退化,這是規律。到東漢的末年,出了個混賬漢靈帝。這小子運氣好,因為當時皇帝死時沒兒子,12歲的他,由旁支被挑選出來做了新皇帝。他做皇帝前,父親只是個“亭侯”,等于鄉鎮一級的爵位,就是個破落戶。家里大概很窮,所以這小孩兒極其貪錢。漢靈帝愛財如命,生財有道,竟然靠賣官爵來賺錢。古時權臣賣官的多的是,而皇帝親自賣官的實在太少見。

  這小皇帝賺來的錢,猶如泉水源源不斷,他索性就在皇家花園里造了一個“萬金堂”,專門用來裝錢。后人有詩嘆道:“天生一副商賈料,緣何派他秉政來?”

  可惜了,中國的歷史,老是這么陰差陽錯。

  他在執政的后期,鑄造了一種很特別的五銖錢。錢背面的方孔四角上,各有一條線,與錢邊的輪廓相連,好像光芒四射的樣子。由此之故,這錢叫做“四出五銖”。這種古怪的錢一投放到市場,民間莫不駭然——這是啥東西?于是就有傳言:“錢有四道,京師將破壞。此錢出,散于四方乎?”(《太平御覽》)京師將破壞,就是首都就要被糟蹋。散于四方,就是皇帝的錢財終歸要流散四方。這民謠,不吉利啊。

  果然沒幾年,就有梟雄人物張角挑起義旗,造反了。張角自創“太平道”,經營10年,徒眾達10萬 ,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也就是36個分部,管理得井然有序。他懂得利用人心,到處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預言),又派人在各地衙門的門上,用白土涂寫“甲子”字樣,制造輿論。到起義時,三十六方揭竿而起。義軍以冀州為中心,人數多如飛蛾,所以當時也有人叫他們“蛾賊”。

  黃巾起義被各地軍閥鎮壓后,軍閥們互相又發生混戰,這才生出一部金戈鐵馬的《三國演義》來。

  讖語終于應驗了,有什么樣的民謠,就有什么樣的民心,自然也就有什么樣的歷史結局。東漢漸漸也走到了末路,有更大的梟雄董卓冒了出來,帶兵進京,扶立了傀儡皇帝漢獻帝。董卓是個沒人性的家伙,他剛一得手,就挾持老百姓遷都長安,把洛陽一把火給燒了,造成200里內沒人煙,徹底應驗了那個讖語。

  董卓控制了朝政,便也想鑄錢。

  鑄錢的銅不夠用,就把民間的銅貨、銅鐘等銅制品都毀掉做原料。長安原來收藏著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鑄造的12個銅人,董卓連這個也不放過,給毀了10來個。董卓鑄錢,不是為了造福人民,而是為了以錢撈錢。他廢掉通行已久的五銖錢,改鑄小錢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財,最好的辦法就是鑄造不足值的錢,董卓雖是武夫,可也很懂得這個。他鑄的董氏小錢,簡陋到連文字都沒有,錢邊和錢孔都沒有凸起的邊,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問,這樣鑄出來的小錢,質量極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開。錢一不值錢,就是通貨膨脹,當時谷價最高時漲到幾百萬錢一石。到市場去買兩籮筐米,大概就得給人家兩籮筐錢。

  這就沒法過日子了。古時老百姓好像比現在要聰明一點,買不起,我就不買;錢不行了,我就不用。從此以后,“錢貨不行”,又回到神農氏時代,大眾實行物物交換。看《三國演義》,好像董卓的敗亡,是因為他和義子呂布爭奪美女貂所致。這是小說家給歷史加的調料,信不信由你。實際上,除了政治上的失敗以外,董卓把漢末經濟破壞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挾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親信呂布所殺。消息傳開,長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慶賀。董卓陳尸街市,其家族被夷滅。

  ——叫你鑄錢,鑄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