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文化產業的廣東標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17:54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本報記者 徐素琴 廣東是在2002年作出建設文化大省決策的,隨后出臺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04年至2006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連續3年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6個百分點,總量年均增長超過15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文化產業,特別是報業、音像出版、廣告、廣播影視、網游動漫、印刷等領跑全國。 夜游珠江,已經成為廣州人招待客人的首選項目。省長在游船上宴請他的經濟洋顧問,作為一天閉門會議緊張氣氛的放松。老百姓在游船上招呼親朋好友,以作一天廣州游的余興。這里是廣州的城市名片———沿途不僅有著名的廣州酒家、白天鵝賓館等特色招牌,還有“廣州動漫城”、“奧運吉祥物”等數碼印象;不論是哥德式建筑,還是摩天大樓,不論是古老的畫舫,還是現代的“游艇”,映襯在滟滟的波光里,構成一幅幅曼妙的畫卷。 城市名片,是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深刻印象,它可以是一座標志性建筑,可以是一首曲子,可以是一段歷史。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文化。如今,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競爭。 有人評價說,廣東是只兇猛的經濟動物,只知道賺錢。廣東人以敢闖敢干聞名,他們率先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在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之后,回頭再來發掘和傳承悠遠的嶺南文化。“一招先,吃遍天”的廣東人每次都先行一步,不得不讓國人刮目相看。 文化產業成粵新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02年,廣東就作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重大決策。《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指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文化發展格局、文化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使全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綜合素質普遍提高,文化經濟繁榮,科學實力雄厚,擁有先進配套的文化設施、充滿活力的文化體制、拔尖的文化人才、一流的文化精品、強大的文化產業、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文化發展主要指標全國領先、文化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居全國前列的文化大省。 在建設“文化大省”的浪潮中,廣東文化產業迅猛發展。2004年至2006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205.43億元、1433.21億元和1680億元,連續3年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6個百分點,總量年均增長超過15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文化產業,特別是報業、音像出版、廣告、廣播影視、網游動漫、印刷等領跑全國。 音像制品占全國“半壁江山” 提及中國音像產業近幾年的表現,廣東當之無愧是龍頭“老大”。因為琳瑯滿目的音像制品中,十盤中就有一半以上是“廣東制造”。 2003年,廣東擁有各類音像出版企業22家,2002年出版了各類音像節目近3000種;擁有光盤生產線280條,光盤生產量占全國50%以上。目前廣東省內有音像發行單位138家、音像零售單位6000余家。音像業已經成為廣東省的支柱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隊伍中走在最前列。 音像制品在廣東能形成強大的市場,與廣東省高度重視音像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息息相關。廣東近些年來不遺余力地打擊盜版,為正版的音像制品保護了一方水土,使得廣東音像市場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正版音像制品發行量最近幾年持續大幅上升。最大的集散地廣東音像城素有“中國音像市場晴雨表”之稱,銷售額占全國的80%。廣東省音像銷售模式已由過去的小、散、差、亂逐步走向規范,形成了強勢的連鎖經營模式。 “文化遺產”不斷涌現 繼2004年丹霞山成功當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后,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粵劇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自打實施文化大省發展戰略以來,廣東省以創新帶動文化工作,持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嶺南風格的自主文化品牌。據了解,2005年廣東將廣式涼茶認定為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極大地提高了涼茶的文化形象,僅當年下半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就達10億元,同比增長25%,這是利用傳統資源打造自主品牌的一次成功嘗試。 2006年,廣東組織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和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南海1號整體打撈、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申報、大遺址公園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實施和建設,推動了全省歷史文化保護事業發展。同時,繼續與港澳合作,推進粵劇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工作。而虎門橫檔炮臺、潮州廣濟橋、始興滿堂圍、黃埔軍校、開平碉樓、張九齡家族墓地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將給文物保護與利用帶來新的積極探索。 精品文化層出不窮 由于實施了文化“精品戰略”,廣東誕生了一批“優秀文化”產品———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十三行商人》等重點劇目;繼續推動粵港澳文化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文化合作項目;推動粵劇、話劇、歌舞、雜技“走出去”;做好“粵港澳文物大展”等。并舉辦首屆粵劇藝術瓊花獎、第二屆中國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廣東省第五屆群眾戲曲曲藝花會,以及中俄文化年的交流項目和意大利文化年在粵的有關活動等。 一系列打響城市文化品牌的大型文化會展和比賽“高潮迭起”,為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2004深圳國際文博會盛況空前,為廣東打造出一個“文化產業的廣交會”,深圳擁有了另外一張閃亮的名片;11月在廣州花城會展中心舉辦的“南國書香節”,成為海內外出版界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窗口,成為泛珠三角區域出版合作和交流的大舞臺。據介紹,在首屆音博會交易額近10億元的基礎上,第二屆音博會致力于在“交易”上下功夫,吸引了大批海外音像公司;2005年在佛山開幕的亞洲藝術節,也使佛山迎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契機。 今年3月舉行廣州第三屆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7月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8月的廣東省首屆民間乞巧賽藝會剛剛落幕,11月還將舉行國際旅游文化節等等。 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省文化廳有關人士介紹,近年來我省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勢喜人。從2003年—2007年,廣州投資107億建設20多項重點文化設施。廣州大學城拔地而起,省博物館新館工程、省立中山圖書館擴建工程、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南海校區排練場工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陸續開工。全省各地也“大手筆”地建成或在建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如廣東科學中心、廣州歌劇院、深圳音樂廳、東莞玉蘭大劇院、中山文化藝術中心、佛山順德演藝中心等。 廣東充分發掘廣東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現代嶺南風格和廣東氣派的文化精品,積極開發和培育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樹立廣東文化形象,提升廣東文化地位,提高我省文化發展水平。以杰出的文化專門人才促進創作繁榮和成果涌現,以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名人、名家提升廣東文化品位和形象。 社會資本涌入文化產業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省,廣東先行一步進行探索。廣東省的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社會資本將大量涌入準入的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除新聞業、電臺、電視臺等少數幾個行業被列為禁止社會資本進入外,其他大部分文化產業行業都鼓勵、允許或設限進入。而這只是廣東大力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第一步,有關部門將在我省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一步簡化、優化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審批手續,并考慮實施一定的財稅優惠,刺激社會資本的投資。“經濟的背后是文化,反之文化的動力在經濟。”廣東有深厚的經濟基礎,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再有一種適應時代需要的文化自覺,憑借獨特的嶺南文化優勢,廣東文化的發展定會與經濟的發展一樣令人刮目相看。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