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漢商“出局”武商聯隱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14:56 《商界名家》
文/蔡平 武漢商業大重組拉開了新的帷幕。2007年3月19日,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商業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武漢國資公司以這三家公司國有股作為出資,成立武商聯集團。此舉意味著,一個年銷售規模超過238億元的商業航母即將浮出水面。 細心的人們發現,此次武漢市商業大“洗牌”,原本四家上市公司——武商、中百、中商與漢商,前三家皆榜上有名,卻唯獨缺少了漢商的參與。武商聯為何單單撇下了漢商?漢商“出局”的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 在多元化路上漸行漸遠 2006年5月,漢商控股的武漢君信置業有限公司提出的“四磚廠地區經濟適用房項目”獲得通過,加上位于鄭州市占地面積258畝的漢飛·城市公園項目的開盤,漢商正式進軍房地產。在武漢四大商業上市公司中,漢商的這一做法顯得很另類。因為武商1993年開始涉足房地產經營,現在則“絕不再輕易涉足房地產,集中發展零售業主業”;中商與中百均嘗試進入地產行業,但都無功而返,并表示“從此不再涉足”。 其實,漢商不只是將觸角伸向了地產業,旅游、會展等行業,漢商均有染指。漢商集團董事長張憲華解釋,專業化和多元化經營都有成功例子,關鍵看企業自身適合哪一種方式。 張憲華認為,多元經營,漢商有資源基礎。 在老“根據地”漢陽鐘家村,漢商買下對街的知音飯店;王家灣,駐守武漢西大門,漢商儲備土地400多畝,建成21世紀購物中心后,還有剩余空間;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位于解放大道商圈中心核心,漢商擁有其超過一半的股份;曾經的武漢商貿城,經營面積2萬多平方米,負債8000萬元,漢商下決心接手,幾經改造,已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婚紗攝影城,主攻專業市場;蔡甸千步灘,位于蔡甸區南湖村湖濱一帶,漢商擁有兩個長數百米的半島和4.2平方公里的湖面,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隔湖相望。漢商還擁有部分咸寧溫泉。據調查,這里的溫泉水質,是湖北最好的,溫泉池內都為原湯,沒有摻熱水。 張憲華說,這些資源,提前一二十年儲備,今后,其商業價值自然會顯現出來。事實上呢? 漢商集團于1998年投資3500萬元在武漢市郊蔡甸南湖興建的“千步灘度假村”,截至2001年底仍只投入了1300萬元,三年來基本未做大的投入,還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而據公司年報顯示,公司下屬旅游公司2001年虧損72萬多元。 漢商集團斥資1.2億元控股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經過半年的經營后,截至2002年,已至少負債6億元。在沉重的負累下,漢商集團在2002年的經營計劃中,將會展中心的經營指標大大調低,計劃全年實現會展銷售收入5400萬元,而公司在更改募資投向時公告的該項目的盈利預測為年利潤總額7885萬元。 漢商集團在商業主業之外的四處出擊“沒找著北”,公司的商業主業經營在這三年也是翻來覆去,似乎也沒找到方向。 1998年漢商集團第一次配股后,擬將所募資金投入“三層停車場”和“四層商業營業大廳”兩個商業項目,在實施兩年之后,因項目用地搬遷糾紛,公司最后只建成了一個“半拉子”的平面停車場。 1999年底,國內興起“超市熱”,漢商集團見勢推出便民連鎖超市工程,計劃用兩年時間在較大的居民區開設28家便民超市,此舉還獲得了武漢市政府的貼息貸款扶持。但一年后,公司只開了一兩家便民超市,倒是后來居上的武漢中百的便民超市遍地開花,當地政府遂取消了漢商集團的貼息貸款扶持政策,轉而將此政策給予了武漢中百。 漢商漢口商場在公司上市之初曾輝煌一時,效益頗佳,隨著周邊購物環境的變化,漢商為了迎接江漢路步行街開街,專門面對女性群體將之改造為專對女性消費群體的專門商場“女之都”。但商場的改造定位和營銷手段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相反還加重了商場的經營負擔,一度使該商場處在半經營狀態。 1999年之前,漢商集團在武漢當時的四大商業公司中還位居第三,如今該公司利潤水平已處于武漢商業上市公司末位,與上一位武商的利潤額相差了64萬多元,更是不及第一名武漢中百的零頭。 有業內人士表示,正是漢商集團這種盲目轉型、一味跟風,造成了公司發展戰略模糊,從而使得上市公司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優勢。 在資本市場頻遭質疑 漢商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它在資本市場的口碑似乎并不好。漢商上市以來共募集資金三次。IPO時發行1280萬股,共募集1280萬元。上市后兩次配股,一次是1997年,當時是10配3,配股價8元/股,實際配售614萬股,募集4915萬元。第二次是2000年,還是10配3,配股價高達12元/股,實際配售798萬股,募集9584萬元。三次募資共計1.57億元,看起來與那些動輒幾億、十幾億的大公司相比,募資不多,但其中兩次配股均沒有完成計劃。第一次計劃配股數是2410萬股,實際只配出614萬股,完成計劃的25.7%;第二次計劃配股2594萬股,實際只配出798萬股,只完成計劃的30%左右,當時大量的機構投資者放棄了配股。中小投資者倒成了配售的主力軍,因為他們對公司的前景和發展充滿了希望。 如果說按公司的預想配售的話,漢商原本是想籌資5個億以上的。如此大的動作,對股東的回報自然應該非常豐厚。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公司上市10年只在2000年和2001年兩次派現,派現比例為10派0.8元和10派0.125元,派現總額只有1062萬元,僅占總募集資金的6.7%。投資者的實際回報連10%都不到,若扣除大股東收回的紅利,中小流通股東派現回報僅有389.34萬元,占募資比例2.46%。而當時公司的每股收益為0.31元。有人據此認為:漢商集團重圈錢、輕回報。這種回報在整個滬市排名773位,這樣的公司有什么投資價值? 業內人士分析,漢商的業績乏善可陳,但其二級市場股價卻“名揚”滬市。該股上市后股價為15.18元,經過短短6個月,股價就被莊家炒高至30元,這個價位成為歷史天價。隨后便步入漫漫熊途。1997年跌至10.4元,隨后莊家再度拉升,股價反彈至21.4元,之后在2000年11月和2001年6月,莊家兩次拉高股價至20.88元左右。2001年股市走熊,漢商也難逃下跌的命運。股價隨著業績雙雙下滑,隨著2004年業績巨虧,股價最低跌至3.67元,高位套牢的投資者此時市值縮水88%。以漢商這樣的業績,30元股價成為“世紀套”一點都不奇怪。股民們在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等待之后,結果卻是一次次的失望到最后徹底絕望。部分股民不得不揮淚割肉,以每股凈虧14.25元的價格將漢商股票賣了出去,并發誓“今生今世永不沾漢商了”。 2006年4月13日,漢商集團(600774)發布公告,稱工行湖北省分行將武漢信托投資公司持有的該公司法人股369.6萬股和工行湖北省信托投資公司持有的該公司法人股184.8萬股轉讓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轉讓金額分別為560萬元和280萬元,轉讓后華融資產共計持有漢商集團法人股554.4萬股,與交通銀行武漢市分行并列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根據計算,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此次接手漢商集團股權,平均每股成本為1.515元。然而資料顯示,漢商集團2005年年底時的每股凈資產為3.79元,這意味著華融僅用正常轉讓價格的四成代價就獲得了該項股權。這是怎么回事呢? 業內人士稱,根據以往的慣例,非流通股轉讓價格通常以單位凈資產作為定價依據。然而,由于會計處理等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賬面上的資產價值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作為一家專門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華融可謂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顯然,它在進行此次交易前進行了一番詳盡調查,這次交易的價格基本上體現了漢商集團的真實價值。資料顯示,漢商集團目前總股本為1.091億股,其中流通股為3997.6萬股,非流通股為6912.4萬股,最新的二級市場股價為7.43元。照此計算,漢商集團的流通市值(二級市場股價×流通股數)和非流通市值(華融的轉讓價格×非流通股)分別為2.97億元和1.0472億元。 2006年4月7日,漢商集團調整股改對價,由之前的每10股流通股獲贈3.2股調整為3.6股,即非流通股股東將向流通股股東共計支付股份1439.13萬股。按照其調整后的股改對價方案,原流通股股東的持倉市值理論上保持不變,為(3997.6萬+1439.13)×7.43/(1+0.36)=2.97億元;而非流通股的市值為:(6912.4-1439.13)×7.43/(1+0.36)=2.99億元。 這樣,漢商集團股改后的總市值變為:2.97+2.99=5.96億元,比股改前的總市值:2.97+1.0472=4.0172億元增加了1.94億元,增值幅度接近50%。然而,這一切都是在上市公司質地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發生的。人們不禁要問,誰最終要為這多出的50%市值買單? “出局”未尚不是好事 當漢商在多元化道路上頻頻碰壁,而在資本市場上又屢遭質疑之時,武漢以及全國的商業零售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家樂福、沃爾沃咄咄逼人,上海百聯、易初蓮花來者不善。武漢商業醞釀著大重組,以應對強敵壓境的危險局面。 如何重組?是克隆“百聯模式”,還是實行“民資嫁接”?抑或其他模式?四大商業集團的高層一下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2006年6月初,由武漢市商業局操刀的重組方案,建議援引上海“百聯集團”商業重組的經驗。合并組建的新商業集團,將主攻百貨、購物中心、大超市及便利店等板塊,重組后四家公司的經營重點將會各有側重。 武漢四大商業巨頭實力雄厚:武商總資產35.97億元,屬下的武漢廣場連續8年蟬聯全國單體店利潤全國第一的殊榮。2002年5月,武商托管兼并了同城的全國商業百強企業之一亞貿廣場,集團主攻購物中心和量販店;中商總資產20億元,其扼守江南,擁有中南商場、中南廣場和世紀中商等購物中心,并斥資十幾億元,新建了MALL;中百總資產23.8億元,其連鎖超市業務遍布武漢三鎮,擁有倉儲超市24家,便民超市243家;漢商總資產16億元,集團主攻漢陽,近年斥資10億余元,進軍會展業,并擁有21世紀購物中心等賣場。如若合并重組,四家企業的總資產將達96億元,年銷售總額將達近百億元。 此外,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汪濤介紹,國家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提出,國家力爭在5-8年內培育出15-2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目前,稱得上“航母”的只有百聯集團,武漢也急欲成為其中一員。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拷貝“百聯模式”的方案出爐。 幾乎與此同時,武漢市國資公司擬就的另一套重組方案,也傳到了市領導手中。知情人士透露,這份與“百聯模式”迥異的方案,建議保留1-2家公司,對另外幾家公司實行產權改革,引進新的民營戰略投資者。 武漢國資公司為武商、中商及中百的第一大股東,分別持有三者29.75%、54.48%、14.41%的股份。漢商的第一大股東漢陽區國資局,持有其33.87%的股份。 2003年5月,武漢市出臺國企改制意見,要求用兩年左右的時間,使90%左右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國有資本不占控股地位或不再持股。中商和中百都是重點改制企業,前者國有資本被要求退出到30%以下,后者則全部退出,改制由武漢國資公司負責。“之所以沒完成改制任務,主要是難度太大。”知情人士透露。 四大商業集團重組,有幾道邁不過去的檻。專家分析,一是究竟讓誰做百貨,誰做連鎖,以及合并后以哪家企業為主,四家企業意見難以統一;二是幾家企業的董事長,均是企業創業元老,執掌帥印長者達二十多年,短者也有十幾年,把企業從小做大,從弱做強,管理層的回報問題必須正視;三是幾家企業缺乏重組動力,武漢中百一中層坦陳,雖然商業企業利潤率低,但其產生的現金流豐富,且近幾年折舊計提較多,日子尚過得去;四是上海的幾大集團,主要是市商委屬下的資產,商委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操作。而武漢四大商業集團的資產所有者為國資公司,商業局只是行業主管部門,只有建議權,決策權在國資公司和當地政府。 正當武漢市相關部門左右為難之時,有關重組的議案于2006年下半年被再次提出,并將重組步驟明顯加快。經過多方權衡之后決定:由武漢市國資委控股的武商、中商與中百集團三家組建武商聯集團。為避免“窩里斗”,武商重點盤百貨,而中百則重點做超市,中商保持原有經營內容不變。漢商則被“踢”出局外。 對于漢商的“落選”,作為掌門人的張憲華似乎一點也不意外。據他解釋,漢商被排除在武商聯之外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與其他3家不是“一家人”:漢商的控股單位是漢陽區國資管理部門,武商、中百、中商則由市國資管理部門控股。資本雖然都姓“國”,但管理主體不同,通常不會無償劃撥下屬企業。也就是說,漢商與上述三家公司的國資不在同一個平臺運作,若要“過門”,需辦理比較復雜的手續。 此外,漢商早就成為一個多業并舉的集團公司,整體業態上已經與其他三大商業集團公司有所區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不一定非要和其他三家走同樣的發展道路。”張憲華說,“漢商未被納入商業集團之中,說不定反倒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漢商能否真的贏得一片競爭的“藍海”,不妨拭目以待。(文章代碼:110070510)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