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企業史領域的錢德勒之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17:47 《財經》雜志
□路風/文《財經》雜志 /總187期 [2007-06-11] 美國企業史學家,2007年5月9日逝世,享年88歲 西方學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企業史領域,B.C.(公元前)的意思是Before Chandler(錢德勒之前)!边@生動地表達了小阿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Jr.)對企業史研究的巨大開創性貢獻。 在他之前,企業史研究大多是關于個別企業和個別企業家的故事。而錢德勒在眾多案例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一般性理論意義的主題,“將企業史建立成了一個獨立且重要的研究領域”,并對經濟學、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錢德勒1918年生于美國特拉華州!二戰”期間,他從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后,到海軍服役五年。他于1952年在哈佛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隨后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和霍普金斯大學。自1971年被哈佛商學院聘為企業史教授后,他一直在那里工作,直至近80歲退休。錢德勒在哈佛求學期間,曾經直接受到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影響。熊彼特以強調“企業的創新是經濟發展動力”而著稱,錢德勒則比任何學者都更多地為這個主題提供了實質內容。 1962年,錢德勒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戰略與結構:美國工業企業史的若干篇章》。他以杜邦、通用等四家企業為主要案例,詳細考察了20世紀前期美國大企業從直線職能結構向多部門結構轉變的過程,并提出“結構跟隨戰略”的主題,即企業擴張戰略必須有相應的結構變化跟隨。由于這部名著,錢德勒被認為是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而戰略與結構的互動,也從此成為企業戰略研究中的永恒主題。 1977年,錢德勒的第二部主要著作《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問世,并于1978年贏得了普利策歷史獎。在這本書中,錢德勒把美國大企業的成長和這個過程的另一方面——職業經理在管理職能上對企業主的替代——綜合起來,定義為“管理革命”。這一管理革命的結果,就是“看得見的手”(現代企業內部的行政協調)在許多方面代替了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協調),成為現代工業經濟中重要的資源分配手段。 錢德勒當然不是否定市場經濟的整體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說,“必須強調,新型經理式企業并沒有取代市場,成為決定商品和服務提供的首要力量”;但是,“新型企業確實取代了市場,來協調從原材料生產經由若干生產過程到銷售再到最終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流程,并將其一體化”。重要的是,他認為大規模管理組織對生產、營銷過程的協調和對企業主的替代,是生產率提高的源泉。 1990年,即錢德勒72歲那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三部標志性著作《規模與范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動力》。在這本書里,他的視野擴展到了世界舞臺。錢德勒從美、英、德三個主要工業強國各選取2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考察它們從1870年到1990年的動態發展。他證明,是工商企業——通過其組織能力的發展——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這個主題一反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后者把產出的增長源泉處理成生產要素或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但對錢德勒來說,使美國和德國超過英國的決定性因素,并不僅僅是物質資本投資率,也不只是政府、企業家個人品質或文化,而是支撐了“縱向一體化”大企業發展的專業管理和組織體系的發展。他所闡明的正是主流經濟學的盲區:組織創新是“技術”進步的組成部分,而對生產、分配和銷售中的管理系統和結構的投資是總資本形成的組成部分。 錢德勒終其一生,堅信現代大企業是國民財富最重要的創造者,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企業對大規模生產和分配的組織能力不僅提供了企業成長的動力源泉,而且在國際工業領導權的競爭中提供了導致國民經濟興起和衰落的增長動力,決定了企業和國家的興衰。 錢德勒也始終認為,大企業是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因為管理能力只能在這種條件下被鍛造出來。他曾評論說,在中央計劃經濟下,由于企業有關的決策只能由計劃機構做出,因而其組織能力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從組織能力的角度看,大企業不可能由行政命令所拼湊。 同任何學者一樣,錢德勒的一些觀點也受到質疑和批評。例如,有人批評他把產生組織創新的原因全部歸結為技術;也有人質疑:“縱向一體化”大企業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是否已經過時?還有論者批評他只關注高層管理,而忽視了勞工問題。這些意見各有其道理,但無人否認錢德勒的貢獻。 事實上,對錢德勒為人及其研究的爭議之少,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他的成就是壓倒性的;只是因為他的研究,人們才對現代大型工業企業出現的原因及其演進動力有了一個系統的理解。他治史嚴謹,結論證據確鑿,為企業史乃至一般學術研究都樹立了標桿。-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