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創業就業 > 正文
 

大學生就業難題求解:誰動了我的奶酪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1日 17:29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 馬娟 本報記者 胡敬艷 李振華 實習記者 盛潔

  又到了春節。

  本來是個喜慶的日子,但許多人這個節日過不消停,寒窗十數載,卻未必能換來滿意的結果。這個群體——中國大學生,在教育體制變革和商業社會轉型中,正經歷痛苦的磨合

  “就業難,難就業”,這是很多即將走出校門、尋覓第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的大學生的直接感受。在全國無數個地方,如今反復上演同一個鏡頭——招聘會的現場人頭攢動,直至水泄不通,一群群一臉茫然的學生們每天疲于奔命,從這個招聘會場奔襲到那個招聘會場,游走于希望與無奈之間。

  為什么會出現今天的局面?難道是教育過剩?

  按理說,不會如此。拋開微觀原因不談,單從宏觀上,中國目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僅占總人口的約3%,而多數發達國家都在30%以上,即使一些中等發達的國家如韓國也遠遠高于中國目前的數字。那么為什么中國“人才過剩”提前到來了呢?

  多數人愿意將這一結果歸咎于中國教育改革“激進”的變革。從十多年前,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教育產業化的推動下,中國高校招生急速膨脹,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它生產了遠遠超出需求的更多產品。有人統計說,十多年中,

中國經濟規模增加了1倍多,就業人口增加了不到1倍,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則增加了三四倍。

  但有人說,原因并不盡如此。教育體制滯后和變革盲目,難以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體制格局的迅速變化,它必然產生今天的后果,比如急速非理性的數量膨脹導致了質量的普遍下降,由此產生更多教育“次品”。也就是說“人才過剩”更多的是結構性的過剩,造出的產品沒人要,想要的產品沒人造。

  我想這多少有點道理,在今天高等教育過度產業化和缺乏市場化絞纏一起,在利益的驅動下,究竟變化的商業和社會需要什么,又有多少人會仔細考慮和規劃?

  還有,高等教育究竟為誰培養人才?一個精英化的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究竟該準備些什么?

  針對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都陽主任、MERCER(美世咨詢)中國的人力資源總監趙宇靜女士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孫群義主任齊聚“天下論衡”,共同討論高校畢業生就業及中國人力資本狀況,以期引人深思。

  相關報道:

  畢業與失業的距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5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