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企業公益需要制度化
公益幫助企業更好地與社會對話,和周圍的利益相關者溝通,從而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利益生態圈
公益和企業是相得益彰的關系。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公益幫助企業更好地與社會對話,和周圍的利益相關者溝通,從而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利益生態圈。
比如我們做不動產,會帶來一些環境問題。現在國內每年大概40%的碳排放來自于建筑和房地產行業。所以,我們一方面制造問題,一方面通過公益環保行動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持一個平衡,讓我們在對環境負責這件事情上有所貢獻。
萬通公司的公益戰略和營利戰略之間有一種“貌離神合”、交相輝映的關聯。萬通的營利事業和公益事業貫徹同樣的價值觀,這是“神合”;“貌離”就是二者表面上各干各的事兒,彼此是獨立的,但精神氣質上卻是契合的。這也是萬通的價值觀得以延續的原因。
說到萬通的公益事業,從一開始就非常制度化。公司每年通過股東大會批準,拿出0.5%1%的資金用于公益,同時,在萬通基金會的治理上,我們強調公司制度之間的配合,比如營利事業的架構如何與基金會的工作相配合。
萬通的營利事業有一個“綠色公司”的核心戰略,在這個戰略下,我們所有的產品都達到了國際標準或國內的三星綠色標準。我們的員工每年有帶薪公益假期,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房地產行業的社會責任,也能更積極、更有熱情地推動公司的綠色建筑、生態社區的發展。
我們做綠色建筑,不僅對客戶的健康有好處,也降低了他們的營業費用,所以他們都很支持。從股東層面來看,公司通過綠色建筑履行了社會責任,因此他們也大力支持。
對于政府和社會環境來說,政府倡導節能減排、環境友好,企業積極響應,員工和股東積極參與,自然會得到社會,包括媒體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這幾年,萬通獲得了不少鼓勵,也得到了一些獎項,這些都表明,我們所做的公益方面的工作,對公司長期發展而言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所以在董事會和各個層面,都沒有出現什么障礙,各方都很支持。
我覺得,一些有長遠眼光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還有一些治理完善的企業,都應該在公益方面更多地參與。目前應該說,民營企業做得比國營企業要好,因為企業的機制不一樣。國營企業規模大,資源占用多,有些國企也成立了公益基金,與公益組織展開合作,而且每年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但是國企在公益方面所做的更多是形式上的東西。
民營企業則是拿出自己的錢,讓員工花自己的時間去做公益。這幾年總體看來,民企和民間社會做得比國企要好。比如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無論從大家的觀感,還是實際投入的資源和精神境界來說,都與那些僅僅撥點兒錢的國企完全不同,首先動機就很不一樣。
我經常跟劉曉光講,你做首創做得再熱鬧,沒人會記住你,但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以下簡稱SEE)和劉曉光會永遠連在一起,而且你做SEE,是一個花錢的事情,會比你做掙錢的事情,對社會、對個人有更大的意義,影響力會歷久彌新,不可限量。現在看來的確是這樣。
對于我們這些企業家來說,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起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改變和自我孵化的作用。通過參加SEE,我們改變了觀念,了解了NGO,了解了環保。然后,我們的企業也開始孵化出一些環保議題、環保項目和環保組織,比如萬通公益基金現在也在做環保。
SEE一開始就比較理性,從建立公民社會這個基點來推動公益活動。這不屬于所謂的贖罪,贖罪能這么制度化嗎?這也不是報恩,報恩這種事兒太不確定,今天多點兒,明天少點兒,而我們是一開始就非常制度化。
萬通的公益基金成立以后,先是著眼于社區,建立了生態社區,然后把環保的領域進一步聚焦,這都是在我參加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之后發生的改變。
參加SEE之后,在NGO的治理方面,我意識到,獨立性、專業性、公益性這三者是最重要的。首先,SEE是獨立的性質,它不依附于任何政府機構或者企業機構,也不簡單地依附于某一兩個企業家。另外它應該保持一種專業性,在專業性上下功夫。再就是公益性,也就是所有募集和最后支出的錢,都要透明,真正用于公眾利益,而不能誰捐錢就照顧誰,不能說從誰那兒拿了10萬,就回饋你做20萬的項目。
目前,因為我能夠完全影響,所以萬通公益基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徹底。我們一開始就著眼于未來,針對公民社會成長中的一些微觀細胞,發育社會,發育中間組織,從而使社會能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希望最終促進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
現在政府這輛車上人太多,它轉不過來。如果我們發展得好,讓它卸點兒擔子,車上的人少了,可能很快就轉成服務型政府。但現在車上的人還太多,大家都追求利益,政府的利益就需要不斷擴張。所以,必須通過NGO的發展,通過民間社會的發育,把它轉過來。
未來,在民間社會和NGO里工作的人,也能有很體面的職業和收入,也會有被人尊敬的身份,也會成為社會的重要而積極的參與者。
比如說,萬通公益基金就吸引了很多海歸和專業人士,他們就不會往公務員隊伍中擠了,這又能引導很多大學畢業生今后正確地擇業,這個領域就成為一個新的容納就業的渠道。這些高級人才的專業水平都很高,有利于提升公益事業的品質,改善公益的發展方式。這樣一來,整個社會對公益事業的觀感和評價會有一個改變。而這個改變就意味著,未來社會進步了,公益會有更大的空間。
(本文由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記者畢維尹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