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華誼:中國商業片之王
《集結號》之后,馮小剛徹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慮了,F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穩
中國商業片之王的位置
1999年,《沒完沒了》落幕之后,有一天,馮小剛找到紫禁城總經理張和平,說華誼兄弟出一年400萬請他。“如果能和我們這邊合作,我還是愿意跟這邊合作,因為這邊畢竟是我的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庇捎谑且患覈,后者無能為力。
當時的華誼不過是個廣告公司,不論發行、營銷還是制作資源,和紫禁城或者北影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不過,這是一家有體制優勢和市場意識的新公司。“在華誼前后,也有很多公司業績很厲害,比如做《紅粉》和《秦頌》的大洋影業,當時很牛的?墒呛髞,它們都消失了。前一段還有人告訴我,在香港看到以前大洋的老板,開著一輛舊夏利車。電影投資是個很殘酷的行業,華誼能留下來,因為它是一家商人氣質很濃的公司—商業化運作、追求利潤最大化、比較誠信、不感情用事!备哕娬f。
馮小剛順理成章地去了華誼。2000年,在拍攝《一聲嘆息》的時候,王中軍用導演工作室的方式把這種合作關系固定了下來。
隨著華誼越做越大,王中軍和馮小剛的合作默契也越來越強。他說:“《集結號》之后一定跟著一個喜劇,這個都不用商量,肯定是這樣的。喜劇之后再要什么樣的?我們拿5個本子出來,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挑。我和小剛早就有一個不成文的協議,不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
王中軍說的是《非誠勿擾》及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及之后的《非誠勿擾2》。他承認,影片立項和預算控制是以制片人為主的!耙浴短粕酱蟮卣稹窞槔,本來到一半馮小剛不想拍了,覺得很絕望,怎么可能拍得過5·12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呀?這時候我不能逼他,我得找人幫他完善劇本,等到都弄好了,再來叫他看,這時候他狀態也好了,就能繼續走下去。這片子我就給了1億多的預算,你說震5分鐘和10分鐘有本質區別嗎?沒有!
他倆當然有過爭執,最著名的就是《非誠勿擾》里出現的銀行卡特寫就讓馮小剛拍了桌子,摔了一個茶杯。不過,招商銀行曾經為華誼拍攝《集結號》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所以這事最后馮也妥協了。在馮氏電影中,單片植入廣告以10個為限。王中軍說:“他具備這個魅力。e人你想植入也沒有這么多客戶啊。這個跟導演創作肯定是有矛盾的,但是這個矛盾是可以解決的!瘪T小剛自己也說:“沒有植入廣告,片子不掙錢,制片人就不會投資拍《可可西里》、《卡拉是條狗》這樣的片子,市場就不會有良性循環!
十幾年來,王馮組合的唯一一次市場險情出現在《集結號》。當時,影片拍攝過程十分辛苦,馮小剛撂話說:“誰再拍戰爭片誰就不是人。”初剪片出來以后,馮小剛和王中軍都跟媒體說過“認賠30%”這樣的話。在高軍的記憶里,這是馮小剛多年來唯一一次“認”。
后來,得到新影聯300萬追加投資和院線支持,《集結號》作為一部沒有明星的非喜劇影片,票房達到2.7億元人民幣。“那之后,馮小剛徹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慮了。早年間,我看他哭過,消沉過,但是現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穩中國商業片之王的位置!备哕娬f,“他的片子要再在市場上失敗,幾率很低,基本上他通過贊助和植入廣告就能收回成本。今后,馮小剛的變數在于,他作為一個導演追求藝術突破的風險,比如《溫故1942》、《歌聲離我遠去》,再一個就是他的身體不好!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之后,也許有人會回憶起“好夢公司”。假使當年馮小剛堅持把它做下去,它會和華誼兄弟一樣融資、擴張、最后上市嗎?
馮小剛謙遜地說不能。王中軍直接說,“一個再牛氣的導演變成一個獨立的IPO公司基本上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很難。一幫搞藝術的人在一起,不容易成事!蓖跞秸f,“不論楊瀾、趙本山、姚明、科比、斯皮爾伯格,藝術家出來做公司只有兩種可能,要么你是一家公司的精神領袖、品牌氣質的代言人,但是運營和投資都專業團隊管理。或者你想介入得更深,你一定要找一個跟自己互補的合伙人或者團隊合作。無論如何,過分強調個人品牌并不是好事,比如李寧、喬丹,他們都成功地把個人品牌轉化成了公司品牌,才得到延續!奔词故菈艄,也是斯皮爾伯格三個人的組合,而且不是每個片子都是成功的。
當年去美國的時候,王中軍很羨慕美國人可以35歲就退休,如今看來,他的退休計劃要無限期推遲了,因為他不是一個打工的。至于馮小剛,他還是一如既往地讓中國的老百姓為了他的電影悲喜交加。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易發火易喝大的狂躁藝術家了。他學乖了。經過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長達25年的錘煉,他已經成為一個能屈能伸、靈活的、相對的、自我分裂的折衷主義者。
劉震云在馮小剛《我把青春獻給你》修訂版的序言里說:“馮小剛距離大師就只差一層窗戶紙了!瘪T小剛并不受寵若驚!皠⒄鹪圃捓镉性挵!他可以說我距離大師只差一層窗戶紙,也可以說其實這層窗戶紙差著十萬八千里遠呢!
也許,不論馮小剛、王中軍還是中國人民,都在默默等待著這位導演的—不是捅破窗戶紙,就是一次貨真價實的失敗。它今天不來,明天不來,但是總有一天會來。不過,只要馮小剛一天為人民服務,王中軍一天為人民幣服務,他倆各干各的,就什么也不用擔心。就好像當年,馮小剛老是脆弱地問:“為什么媒體不喜歡我?”朋友回答說:“沒關系,等到你百年歸去那一天,全中國人都會為你流淚!
想想,那也不算是個糟糕的結局。
[ 對 話 ]
馮小剛:我和企業家不是一種人,但是我可以幫他們掙錢
“連續有好的票房,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對觀眾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一旦你喪失了對觀眾的判斷就麻煩了,就表錯情了”
文 | 本刊記者 雷曉宇
早年你見過牟其中?
馮小剛:我覺得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在我看來,他真不是一個特別愛錢的。他是要干點大事的人,而且他像是在傳教。我倒不覺得他是一個騙子。如果你要說他是騙子,其實神父也是騙子。
你后來怎么又不想當老板了?
馮小剛:我覺得我跟觀眾的普通情感有通道,所以我拍的片子觀眾比較愛看,但是作為一個企業家,要投資一個電影必須要有決心,要讓我自己花幾千萬投資一個電影我就沒有這個決心。王中軍就可以同時投好幾個,董平也是,賬面可能就剩十萬塊錢了,他們還能今天晚上請客唱歌把這十萬都花了……他們跟我們不是一類人,但是我確實是可以幫他賺錢。
《甲方乙方》、《大腕》、《貴族》,你的電影里一直有中國先富階層的形象,你對他們到底怎么看?
馮小剛:他們形成了一種假象。這些成功、年輕的企業家喜歡上論壇,好為人師,確實他們也很成功,但是我覺得他們跟中國社會有點脫節。尤其是在北京CBD或者在上海,他們坐飛機的頭等艙,在銀泰中心拿著雪茄高談闊論,談論幾百億的并購,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被這種東西催眠,誤以為我們是一個發達國家,我們有很多錢似的—可是我作為一個導演,我經常要深入到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里面去,我所到之處看到的還是愚昧和落后……我心里很矛盾。
你跟他們打交道會自我分裂嗎?
馮小剛:有間離感。我內心是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你沒有安全感,內心不夠祥和,有時候發現人與人的關系里面那種激烈、惡毒的程度特別多。我在美國幾次拍片子,陸陸續續加起來待了也不少,在那里我感覺人和人之間哪怕是資本主義的虛偽,但是也是友善的……
16年拍了14部電影,你的動力是什么?
馮小剛:我拍電影首先是讓我覺得很有快感,另外一個拍電影能掙錢,一開始能夠糊口,后來是能夠致富,這也是一個動力,同時拍電影還能讓你有影響力、知名度,這些都是對你拍電影的誘惑。我始終覺得電影還是一個文化產品,有它比較特殊的屬性,跟其他工業產品還不太一樣,這里面情感還是挺重要的。對很多企業來說,一加一就等于二了,但拍電影不是你照方抓藥,大明星來了,名導演也來了,大投資也來了,但出來不等于是好票房,什么原因呢?就是你的故事講得別人不喜歡。
有人對你在商業上做過啟蒙或者幫助嗎?
馮小剛:似乎感覺是有,但是其實他們都是胡說八道。因為如果他們能夠指導我的話,十個馮小剛就出現了。顯而易見是我把這個事琢磨透了。但是我需要找一些人討論,從他們的反映來印證我的想法是不是對的。也就是說,最終連續有好的票房,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對觀眾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一旦你喪失了對觀眾的判斷就麻煩了,就表錯情了。
你跟資本作戰有哪些經驗?
馮小剛:我覺得還是可以有很大的主動性。我跟中軍為什么能夠這么長時間合作下來?還是彼此比較滿足對方的訴求,我知道中軍想要什么,中軍當然也知道我為什么有這么大的積極性,在雙方的互相妥協中建立了一種比較穩步的、而且是有效率的合作關系。我覺得不可能所有的事你都堅持就合適,比如說植入廣告不能說一個都不能要。王中軍投資《集結號》一個明星都沒有,承擔很大的壓力,但是他滿足了你作為一個導演對新類型電影的嘗試,你必須叫他有盈利的地方,他盈利了才會投《卡拉是條狗》、《可可西里》這樣的電影,哪怕不賺錢也干,所以這個是良性的。很多拍文藝片的導演罵商業片的導演,卻不知他們最后拿到電影公司的錢都是從拍商業片電影身上賺出來的錢。
你有危機感嗎?
馮小剛:日子過好了,就不接地氣了?目前我不會。我覺得電影的人民性,其實也不是說坐在好車里住在樓房里就意識不到了,我就不會陶醉于我成為這些先富階層的一員,我看到滿目瘡痍我也不舒服,我會冷靜地想我們國家大概是一個什么樣子。
你現在也是既得利益者了,富了之后該怎么辦?
馮小剛:我也不知道,買曾梵志的《狂草》?這個真的好嗎?還是當個標配放在家里?我覺得這些企業家都太想掙錢了,真的有必要掙那么多錢干嗎?他們最后變成互相比,其實您有十個億就挺不錯的了,但是商學院一班同學里面有的都是100億,他又不顧一切要往那兒去,我覺得這個挺累的。
[ 附 文 ]
導演當老板很難成功
哪一天中國能把現在桑拿按摩的時間減掉90%以上,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了
口述 | IDG全球常務副總裁 熊曉鴿
早在1997、1998年,我就請了一個電影投資顧問,到處做市場調查,當時得出的結論是:那時候投資中國電影產業還太早了。
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電影市場仍然處于早期投資的階段,因為它規模很小!目前VC/PE在電影產業的投資不到總資金的1%,單個項目很少超過4000萬美元。2008年,沈南鵬幾百萬美元投資保利博納,開玩笑說一部電影的票房還不如一家酒店的銷售額。
有幾組重要的數據:中國的電影銀幕加起來有5000塊,而美國有4萬塊(包括IMAX),中國影院快速成長,即使一天增加2塊銀幕,要趕上美國也要47年。
中國每年進口20部大片,如果平均放兩個禮拜的話,基本上把多廳影院占掉了一多半。中國每年拍400多部電影,其中能夠有10部賺大錢是蠻難的。
對比一下美國和中國最大的13家傳媒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數字(2008財年),就會發現,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等美國的Top 13總銷售額為1690億美元,而電廣傳媒、新華傳媒、歌華有線等中國的Top 13只有26億美元,僅占美國的1.5%;市值分別為1760億美元和97億美元,其中,美國只有5家企業盈利,平均市盈率為28,而中國13家企業全部盈利,平均市盈率為119,是美國的4.25倍。也就是說,中國電影人口多、底子薄,但未來前景很大。
IDG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關注很深,2009年跟上影集團一起投資了《高考1977》,還投資了張藝謀“鳥巢版”的《圖蘭朵》,跟中影集團投資了《未來警察》。今年我們跟中影及華誼投資了李冰冰主演的《雪花秘扇》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
這倒不是我們投資人太功利,看到電影市場快速成長就殺進來了—你要知道一點,任何一個產業只有投資人賺了錢它才會成為一個健康成長的產業,因為投資人賺了錢他才會帶動更多的投資商參與投資。為什么中國電影過去做不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演員賺錢,編劇賺錢,導演賺錢,但投資人不賺錢,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我認為華誼兄弟開了一個很好的頭,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電影是可以使投資人賺到錢的,成為一個可以賺錢的產業了,這是功不可沒的一件事。
我認為中國未來會出現下一代的張藝謀,下一代的馮小剛,目前中國太缺乏培養商業導演和電影造星的成熟機制。一本書上說歷代的大人物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愛才如命,第二是揮金如土,第三點是殺人如麻。延伸到電影上,也需要愛才如命、揮金如土、“殺人如麻”或者“死人如麻”(戰爭片、動作片、災難片),還要加上一點,做電影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個長期的打算,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實力能夠堅持7年以上。7年之癢,是很有道理的。
張偉平之于張藝謀,王中軍之于馮小剛,我認為他們不僅是非常出色的制片人,而且是非常好的投資商。他們的最大貢獻,實際上是為張藝謀和馮小剛創造了一個好的創作環境,使導演不需要自己去找錢—張偉平在張藝謀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前幾部片子都賠了錢,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我對他們很尊敬。
即使在好萊塢,導演當老板也往往很難成功。斯皮爾伯格(S)的夢工場是他和動畫片奇才卡岑伯格(K)、唱片業高手大衛·格芬(G)三個合伙人做起來的,沒有后面的K和G具體執行,絕對沒有S。(夢工場1994年創立,出品過《拯救大兵瑞恩》、《怪物史萊克》、《變形金剛》、《太平洋戰爭》等經典影片,2005年底被派拉蒙16億美元收購。后來夢工場試圖自立門戶,遇到金融風暴,與環球影業合并不成,2009年2月被納入迪士尼旗下。)
總之,電影的投資門檻是極高的,你要想投資這個東西你就必須要賠得起,能夠賠得起錢和時間,有更多的專業投資商參與進來,市場才能最終做大。
如果到哪一天,中國能把現在桑拿按摩的時間減掉90%以上,全都挪到電影院里,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了。當然,這只是我的希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