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聯”完全沒有脫離今天中國經濟的現實,去簡單地模仿華爾街的東西。雖然我們研究了華爾街及發達國家金融服務的許多產品,但設計成自己運用的金融產品時,完全是當前中國市場所需,又很實用,又很有競爭力,有些完全處于服務空白的產品。這是友聯和華爾街的本質區別。華爾街是金融服務超越了市場需求,而友聯則是在適應和滿足市場的需求。
“友聯”的模式完全是防御性的,民族性的。2001年,中國簽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后,逐漸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以中國當時及今天的金融服務水平,無論在資金實力、專業人才、金融產品、盈利模式方面都無法與華爾街較量,友聯希望通過自己對中國的熟悉,所具有的本土優勢,成為一支對抗力量。后來幾年發生的現實,證明了德隆當初的預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外各大金融機構、各種金融產品、各種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年復一年地向中國滲透。他們完全可以在中國金融市場中找到自己的業務空間,既可以滿足巨大的需求,又不會和中國金融機構在較低水平上正面競爭。一個一個優質企業,被境外私募股權投資(PE)廉價投資,然后到香港、倫敦、紐約去高價退出,"PE英雄"成為時尚新寵,繼IT資本盛宴之后,再次分享一頓頓大餐。當我們無助地目睹一個又一個資本掠奪案例;當保爾森以中美戰略對話為平臺一次又一次緊叩中國金融大門,給中國金融服務市場施加巨大壓力,企圖向中國傾銷美國過剩的金融產品時,沒想到華爾街后院起火了。用夏斌的話說,“美國人被中國人釀制的酒給灌醉了”。
四大疑惑
我們終于可以慶幸,我們不但躲過了華爾街金融資本在中國長驅直入的機會,還免受了這輪金融危機更為殘酷的肆虐。而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局面,我們有許多的疑惑需要厘清,否則,會產生對中國金融乃至經濟發展的方向性錯覺。
疑惑之一:如此強大的美國現代金融體系卻如此不堪一擊,是不是金融業越發達越危險?中國是不是不要走現代金融服務業之路,用封閉、保守的金融市場體系支持中國的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發現,由于體制改革的優勢,市場巨大,勞動力充足,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系列經濟法規的建立,資本市場的設立,銀行改革,監管體系的建立保障,支持了中國經濟。但是,金融服務水平低下,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求,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跟不上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科學發展觀的需求現象也十分嚴重。產融結合在中觀層面更是缺乏戰略指引也缺乏戰略支持。不走現代金融服務道路,中國企業的金融服務市場遲早還會被金融危機沖擊過后蘇醒過來的國際金融服務巨頭所占領。這不僅會讓產業領域的資本利得大量流失,還會讓本土金融機構被壓迫在狹小的市場空間里。
疑惑之二:1933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催生了華爾街分業經營的法案。金融混業、全能金融機構成為罪魁禍首;而本輪金融危機卻導致單一投資銀行主導的模式受損。高盛、摩根士丹利引以為驕傲的單一投資銀行轉型成了銀行混業模式。歷史的翻來覆去會讓中國選擇什么樣的金融發展和監管模式?到底是金融控股還是銀行混業,還是多金融機構平行模式或者繼續堅持分業經營?
不論怎么選擇,至少應當盡快結束現在的監管放任的自由狀態。現在,中國金融服務市場處于既有分業又有混業,同時既非分業又非混業的混亂局面。法律上是分業、市場上混業;監管上分業,運作上混業。既有中信集團這樣的從投資到實業,從金融控股到銀行混業這樣的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干的超級龐然大物;又有平安這樣的以保險為平臺,實施混業經營的模式。可以說,當今世界所有的金融機構模式在中國都有了。可我們的法律體系依然滯后;監管依然滯后。已經醞釀著巨大的監管風險。金融改革成功的標志絕不是一大堆銀行爛賬撇掉,由財政補充資本金完成上市這么簡單。德隆事件的監管缺失,事情很嚴重了,監管部門沒有作為的狀況在4年前就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