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任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畢明建評論稱,這個模式獨一無二。
2005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長篇報道詳細介紹了高盛高華的出世過程,稱方風雷為“高盛的造雨人”。
高盛高華的砰然落地在氣勢上打破了中金獨霸中國高端市場的局面。但其隨后的表現異常低調,成立近4年來,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力有限。
4年來,籠罩在高盛高華頭頂的謎團始終吸引著外界好奇的目光。
例如,高盛為什么選擇向海南證券捐款?
據知情人士介紹,第一,國務院曾針對解決有問題券商的辦法專門發文,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進行重組,其中包括珠海證券、云南證券和海南證券;第二,當時匯金公司尚未成立,政府無法接手問題機構;第三,海南發展銀行出事后,海南政府欠債100多億,已無擔保能力。此時,高盛愿意拿出5億人民幣捐給海南省政府,這就是輿論所稱的“買門票”。
至于高盛向個人借款,是由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當時,發改委有改革外債管理體制的設想,采取登記、批準的方式,國家不賠償不擔保,積極發展個人外債。方風雷等6人首先進行了立項,然后由北京市發改委將立項上報給國家發改委,最后由國家發改委審批獲得該項貸款的資格。
高盛高華的成立經過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證監會、中國銀監會等眾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審核批準。
知情人士認為,引進高盛不是資本市場本身的思考,而是大的戰略意圖。中國的開放有一個藍圖和路徑,何時引進哪個機構,怎么引進,都有戰略考慮,有一個主線。他說:“中國政府在利用外資上有一個戰略考慮,高瞻遠矚,絕非為一時一事的利益而為。如果僅從保護民族證券業的角度看高盛高華,輕了點兒。”
到目前為止,中金、中銀、長江和百富勤、湘財和里昂、高盛高華、北京證券和瑞銀等,這些合資公司款款不同,體現了審慎的原則,但又不乏戰略考慮的安排。
高盛進入中國一年半以后,保爾森就職美國財政部長,而其上任之時,正是中美經濟關系處于冰點之刻--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夭折。此時,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了建立中美戰略對話平臺,中國需要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布什啟用保爾森,沒有僅僅把他當做財長使用,保爾森同時是負責對華事務的總統特使,這是國與國之間大的戰略。
助推中國移動開創國企上市先河
1995年,方風雷前往歐美考察。在英國,他了解到英國電信和大東電報局要合并,后者持有香港電信約70%的股權。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臨近,解決香港電話系統依然控制在英國公司手中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迫切。
回到北京后,方風雷提議收購香港電訊。
到目前為止,中金、中銀、長江和百富勤、湘財和里昂、高盛高華、北京證券和瑞銀等,這些合資公司款款不同,體現了審慎的原則,但又不乏戰略考慮的安排中金的第一個項目是光大集團收購香港電訊股權。這次收購揭開了重組電信業的序幕。第二個項目是中國電信直接收購香港電訊。1997年春天,中國電信斥資幾十億收購外國公司在香港電訊的13%股份。當時由魯平(后由廖暉接替)、吳基傳、王岐山組成領導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