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春節前,最后確定由建行來做合資投行,“因為建行能夠理解這個事”,此時,王岐山已回到建行就任行長。
1994年2月,朱基批示了林重庚的報告。一干人等從基礎教育著手,首先把《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中關于投資銀行的一章翻譯過來分發學習。此時,籌備小組正式成立,直接向王岐山匯報。王岐山提出三點要求:第一,為中國的金融改革、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銀行的建立,建行要做個實驗;第二,發展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是為經濟改革服務;第三,提升建行的無形資產和培養人才。
籌備小組采取了“先出辦法,再搞機構”的方式。所謂先出辦法,就是出臺了《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類機構管理辦法》,這個辦法正式實施后,批準的第一個公司就是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最初起名叫“中國國際投資銀行”,因為聽上去容易與銀行混淆,后來改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
成立之初,中金公司有5家股東。除了建銀投資擁有42.5%的股份,摩根士丹利持有35%的股份外,中國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名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持有少量股份。中投保是財政部和國家經貿委所屬機構。成立合資投行,國家經貿委和財政部的意見非常重要。時任國家經貿委常務副主任楊昌基與王岐山共同商議了合資投行的幾大原則--世界一流的,為經濟改革服務的,推動國企重組的大型投行。
1994年4月,在新加坡圣陶沙度假賓館召開了第一次預備董事會,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接見了出席會議的成員。李光耀非常重視中國建立合資投行的舉動,他認為,這是中國推進改革非常重要的信號。
1994年10月22日,在釣魚臺召開成立籌備會,朱基第一次接見了籌備成員。
1995年8月10日,所有工作正式完成,中金公司誕生,中、外股份各占50%,摩根士丹利管理3年。林重庚則就任第一任CEO,方風雷任職副總裁。
籌備之初,中方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獨立的機構,而不是摩根士丹利的影子公司。
方風雷做到了。盡管掛著副總裁的頭銜,方風雷卻是中金事實上的“老板”。前《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麥健陸(JamesMcGregor)在其著述《同床異夢》中這樣描述:“中金的建行員工都對方風雷十分敬畏,所有人都聽從他的話,他則事無巨細一手掌控”。
在中金公司做了一些無足掛齒的小業務后,方風雷操刀了第一個大業務-中國電信(香港)上市,這個令中金一戰成名的經典案例,方風雷選擇了與高盛合作完成。關于中國電信的上市,當時爭論了很長時間,摩根士丹利方面提出
做廣東電信的發債。他們認為,那才是實在的生意,中國電信不可能上市。方風雷花了7個小時和摩根士丹利方面的人員會談,又跑去倫敦、紐約,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電訊的負責人見面。對方說:“方先生,我很欣賞你,但我們不可能提供服務。“方風雷說”:我也很高興,后會有期。“中金成立后,中外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在中國發展資本市場,走國際化之路;不一致的是,路該如何走?在《同床異夢》中記錄了一個著名的會談。
1997年3月,建設銀行的董事會會議室,王岐山與瓦斯渥特為誰該掌管成立已兩年的中金而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爭論。瓦斯渥特強調摩根士丹利有技術,懂業務。王岐山反擊道,“你可以負責技術層面,在方向和戰略層面,你得聽我的。”當瓦斯渥特再次重申摩根士丹利是專家時,王岐山厲聲說:“高盛也懂。而且,我擁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