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項目的特點是“雙就近”——就近鐵礦石產區,就近鋼鐵消費市場。既降低物流成本,又減輕環保壓力——東亞國家人口密度大,大型鋼鐵項目對環境壓力巨大,故有中國首鋼的搬遷。
馬忠普則指出,到鐵礦石儲量豐富的新興國家建鋼廠,就地滿足當地鋼材需求,有助于緩解全球鋼鐵市場的供需失衡,平抑鐵礦石價格暴漲。
馬忠普預計,處于工業化高峰期的國家人均用鋼將達到五六百萬噸。工業化快速起步的東南亞各國未來用鋼量將達每年幾億噸,而東南亞仍沒有一家大型鋼廠。2007年東南亞消費鋼鐵4700萬噸左右,其中2000萬噸依賴進口。
在國際需求的刺激下,作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和出口國的中國過去4年鋼材出口年均增長2000多萬噸,成為滿足國際市場新增用鋼的主力。但中國產鋼主要依賴進口鐵礦石,寶鋼、武鋼對進口鐵礦石依賴度超過90%。在今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石漲價96%。這助推中國國內鋼鐵價格上漲,成CPI大幅上漲的重要因素。
為此,2007年以來,中國采取降低出口退稅、提高鋼鐵產品出口關稅、推行出口許可證制度等措施,試圖抑制鋼材出口和鐵礦石價格。
但中國鋼材出口放緩加劇了國際鋼鐵市場的供需失衡,導致鋼價居高不下。今年7月,由于中東產油國建筑市場火爆,阿聯酋的螺紋鋼價格在一周內暴漲10%,達到1700美元/噸。國際鋼材價格瘋漲使中方在鐵礦石談判桌上的被動地位得不到任何改善。
中國鋼鐵業界也試圖通過并購掌握海外的鐵礦石資源。寶鋼、中鋼等廠家在澳大利亞等地收購了不少礦山。但澳大利亞的優質鐵礦已被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壟斷殆盡,中資難以插足。且由于對方把持當地基礎設施,中方往往要另起爐灶新建鐵路和港口,導致開發成本居高不下,鐵礦石困境仍然未見化解。
東南亞失著:中國鋼鐵的隱痛
“要切斷惡性循環,中國鋼鐵企業就要積極走出去,在新興國家建大型鋼廠。”馬忠普說。
事實上,中國鋼鐵業已不止一次收到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邀請。就在兩年前,柬埔寨曾邀請數家中國鋼鐵企業赴當地考察,希望中資依托當地鐵礦資源建設大型鋼廠,但未見回應。
多年來,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豐富的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一直“只開礦不建廠”。馬忠普認為,這種政策會給當地人帶來“外資掠奪資源”的疑慮,“特別是像越南這樣渴望發展自主工業的國家,想光開礦而不在當地建廠,很難得到當地政府支持,這樣我們連開礦也并不順利。”
“到東南亞建鋼廠,通常需要附帶建設鐵路、港口等配套設施,投資巨大,而且東南亞國家不時會發生一些政經動蕩,在這里投資大型項目,存在一定的風險。”以賈良群的觀察,中國現有鋼鐵企業以國企為主,國企機制之下,多數廠家以“穩”字當頭,投資策略偏保守,不太愿意冒險。
在賈良群看來,王永慶挺進越南,意味著中國大陸鋼鐵廠商失去了一個走出去搶占先手的大好機會,因為像越南這樣既有礦源又有市場的理想選址并不多。未來臺塑鋼廠將依托其資源優勢,與寶鋼、武鋼在中國南方新建的鋼廠在東南亞市場展開激烈競爭。
不過,在吸取經驗教訓之后,一些中國鋼鐵巨頭最近開始嘗試邁開新的步伐。寶鋼正計劃和巴西淡水河谷合資在巴西建設一家年產量500萬噸板坯的鋼鐵廠,中鋼也正在印度建設一家500萬噸的鋼廠。
(本報記者王康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