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他在這里遙控55國事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6:37 《全球商業經典》

  香港中環長江實業大樓第70層紀實

  他在這里

  遙控55國事業

  未見到李嘉誠前,我們好奇著,這位在14歲以前,歷經家道中落、戰亂逃亡、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身染重癥,吃過人世間少見的苦,其后卻贏得人世間少見財富的企業巨擘,他的辦公室,是否光華璀璨,與其地位相稱?掌管龐大事業,他的言詞是否犀利、急切、不耐煩?

  “你好,我是李嘉誠,請指教。”

  在我們抵達之前,他已在會客室等候,見我們抵達,立即站起,掏出名片,雙手遞給我們。笑容讓他的雙眼如同彎月。財富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雖擁霸業、卻無霸氣。

  沒有獎杯、照片與文件的辦公室 

  六臺電話機最醒目

  手腕上的精工表,市價港幣千元,使用超過10年,他總習慣將它調快20分鐘,以提醒自己準時。身上總穿著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這樣比較簡單”,他說。鼻梁上的黑框眼鏡,年齡超過10載,最近因為近視增加,換了鏡片卻沒換框。事實上,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他的眼鏡樣式從沒變過。

  想在他辦公室發現什么驚人特色嗎?沒有。他的辦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沒有任何獎杯、獎座,沒有文件、照片,沒有音響與電視,甚至連一本襯托學識的書籍都沒有。唯一能證明這間辦公室主人確實是李嘉誠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誠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禮物。

  他似乎刻意讓辦公環境不帶個人感情,假設另一人宣稱這是他的辦公室,似乎也無不妥。簡單到令人懷疑平日究竟有無使用。“我每周來這里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會留紙,今日事今日畢。”他笑著解釋。

  一個小線索證明他確實高度使用辦公室。右手邊的手提電腦,是他隨身使用、掌握訊息的利器。左手邊的桌上型計算機,桌面顯示長江集團旗下和記黃埔股價,計算機下方放置一張紙片,以細字列出數十檔他常看的股票名稱。被譽為“亞洲巴菲特”的他,一出手就是上億,被香港股民視為重要指針。

  除了兩臺計算機,李嘉誠辦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臺電話機。座位后方共四臺。第一臺,只有最親密的朋友與家人,才能連上線;第二臺,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臺與第四臺,供集團開會使用。左手邊兩臺,第一臺,直通秘書室;第二臺,可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七人座位、六臺電話機、兩臺計算機,構成他的工作藍圖。長江集團近年重要決策,就在這里決定。

  三幅真跡字畫透露心境 

  “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奉為座右銘

  雖然他的辦公室功能性遠超過抒情性,但墻上三幅真跡字畫,卻悄悄透露他的內心世界。它們都是李嘉誠親自挑選。

  第一幅是張大千畫作,名為“李白詩意”,山林氤氳以綠彩潑墨而成,水氣彌漫、渾然天成,天光則以白粉揮灑,更顯亮麗清朗。題字來自李白詩作“山中問答”:“問予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代表心境很寬。”他說。這幅畫在他辦公桌正前方墻面,抬頭可見。

  第二幅位于櫥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畫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后裔,他歷經明朝滅亡,遭國毀家亡之難,由皇室貴族淪為一介平民,于是裝瘋扮啞,不與人語,后來為避害而出家為僧,被喻為“清初四大畫僧”之首。李嘉誠說,八大山人畫作一般是不開心的,唯有這幅畫是開心、自在的,“光這一點,就值得掛在這里。”

  第三幅是書法,掛在他右手側墻上,離他最近。詩句為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做,字為名家所寫:“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字句的意境深遠,李嘉誠很有所感。他說:“對句剛開始的四個字,發上等愿、擇高處立,連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這不稀奇。”

  然而,為什么擇高處立后,要結中等緣?

  “結中等緣是不一定與同一個階級、社會地位的人來往,這不容易。”至于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貴后,能過樸素簡食。

  勤儉兩字,是左宗棠家訓強調的重點,譬如他說,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唯勤儉兩字可以長久。這樣的信念,也在李嘉誠的生活中實踐。

  說明對聯意義后,采訪開始。他提筆送給讀者一句話:“不疾而速”。

  相較于廣受中國文人歡迎、規矩穩重的北宋蘇東坡字體,他更偏好元代書法家趙孟的飛揚勁拔,字體反映他內在性格──“不疾”卻能快速達到目的,這是經商處事的境界。他專注簽字。身后玻璃窗外,湛藍的維多利亞港,船來船往。

  《全球商業》采訪團隊與李嘉誠五個小時談話中,身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的他,沒有任何一通手機、電話響起,沒有任何人急忙闖入,打斷我們的談話,沒有臨時增加的行程,縮短我們的與會時間。他眼神聚焦,專注傾聽我們的問題,不疾不徐地回答。領著讀者,進入他“不疾而速”的傳奇人生。

  悟出金錢真義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當你擁有全世界,還會想要什么?這趟歷時半世紀的探索之旅,李嘉誠獲得從代代相傳的財富觀

  掙脫出來,那一刻的快樂。

  2006年8月30日,在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公布會上,李嘉誠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以當天長江生命科技的收盤價0.85港元計,這部分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并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于我財產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統計李嘉誠身家約23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于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并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2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77億美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多,不會少。

  2007年5月,《時代》雜志公布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項,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BillwGates)齊名(詳見右頁表)。

  28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么?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歲,李嘉誠創業后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表,開名車,甚至擁有游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并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數十年后的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搖搖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后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睡,創業后以工廠為家,唯有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么不同。

  “還不到30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后,他卻茫然,“為什么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么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么有錢,身體很好,為什么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于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28歲后,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1980年,他52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1981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資助與官方同意下成立。這所大學包含九個學院,其中醫學院是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李嘉誠從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還動員他的國際人脈,邀請名人授課,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請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講授商業道德課程。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他說。

  包括汕頭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FIT未來互聯網絡研究中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都有基金會巨資捐助的軌跡。在中國內地,基金會更參與大西北振興計劃,主動挹注西部教育醫療援助;同時開展十萬名殘疾人士安裝義肢、就業計劃。

  李嘉誠重視教育投資,反映了他對少年失學的痛。對醫療的關注,則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有關。

  該基金會成立以來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幣85億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醫療,超過九成的捐助資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內地。

  27年來,李嘉誠私人捐予基金會金額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別人難以估計,因為香港法令允許基金會可進行投資,投資回報可以在其基金會內滾存,所以李嘉誠基金會規模恐怕遠比其他人想象的大。

  “我跟家里人講,這個基金會要永遠留下,如果我今天離開(人世),基金會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來,已經比我現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誠睜大眼睛、俏皮地透露。

  外界的焦點都在追逐:李嘉誠捐了多少錢?但都忽略他內心的掙扎。這是一段很掙扎的轉折。

  75歲,再度徹夜未眠……

  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從此豁然開朗

  2003年春天的某個夜里,他為了基金會的未來,徹夜未眠。他體會到自己年事漸高,但他更希望基金會能無止境地運作下去。無止境地運作,需要有一大筆資金做基礎,才能錢滾錢,做更多的事。但他擔心,這樣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于子孫的財富權利。

  這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幾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錢。卻要把這么多的錢送給你不認識的人。”這樣做值不值得?兒孫們能體會嗎?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經歷他曾經有過的苦難。他曾經跟兒子說:“我吃蘋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樣。我吃蘋果的味道,比你們香得多。因為我小時候,經過蔬果店,那時候,燈光照著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沒有錢可以買。”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親,另一端是可實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他內心陷入天人交戰。

  突然,他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

  “這個思想上的突破,讓我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李嘉誠對采訪團隊透露當時的心情。

  “財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里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一代交給一代,如此而已。”他說,“但如果,能將建立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后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的新希望。”

  令他更高興的是,當他公布自己的捐款計劃后,至少有五名企業家向他表示,認同他“第三個兒子”的想法,并已對社會捐出大筆款項。“他們說,嘉誠啊,你講到我們沒想到的。我們也跟著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國,碰到一位印度大企業的領導人都跟李嘉誠說:“你這樣做,解脫我一個很大的瓶頸。”

  2005年,李嘉誠將私人投資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幣78億元全數捐予基金會。李嘉誠,用獨到的方式詮釋商人的社會地位。而且,相較于許多企業家成立基金會,節稅考量大于捐助,李嘉誠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繳稅后捐出。李嘉誠并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不可以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任何成員或董事,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權的上市公司包括長實、和黃、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將五十多年的積蓄,全無條件地送給世上。我慶幸自己能做出這個正確決定,一夜無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絕不會后悔。”

  他跟家人說:“我一生可以成立這樣規模的基金,心里絕對不會惋惜。捐出來,是高高興興捐出來,去做,也是高高興興去做,一點都不會后悔。”

  如今,重新詮釋金錢……

  推崇富蘭克林,以從商所得改造社會

  金錢,對而今的李嘉誠是有不同的意義。李嘉誠曾在一場演講中,將中國春秋著名商人范蠡,與另一位商人——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比較。

  范蠡與富蘭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富商。他協助句踐復國后,看透時局,轉而赴齊,從商致富。齊國人希望委與范蠡大任,范蠡卻擔心盛名將帶來惡果,于是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鄰居,只帶少數財物遷至陶國,自稱陶朱公。他繼續從商,沒過多久,又成巨富。

  富蘭克林,這位墓碑上只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學家、商人、政治家、發明家、音樂家,出身清貧,卻以辦報、出版,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他的印刷業為他帶來財富,他又利用財富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

  美國制憲會議時,富蘭克林提名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并獲一致同意。富蘭克林是被認為唯一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競爭的人,但他堅持留給制憲會議的絕非名譽高位,而是胸襟與智慧。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歷史予以高度評價。

  “范蠡和富蘭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誠說,“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他們的人生坐標完全不同。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如同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饋贈別人,但方法與成果卻有天壤之別。范蠡饋贈給鄰居,富蘭克林用于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

  錢,是一張紙、一個銅板,也可產生巨大的改變。古今中外的商人,對于金錢各有不同的詮釋,只有極少數的商人貢獻他的金錢發揮影響力,因而也只有極其少數留名歷史。

[上一頁] [1] [2] [3] [4]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