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見證華人首富的事業圖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6:37 《全球商業經典》

  見證華人首富的事業圖景

  謹慎者,常因保守錯失商機;開創者,常因擴張太快而一夕崩解。李嘉誠制勝之道,就在于他能兼具兩者優點,避開兩者缺點。

  每日晚上8點,香港尖沙咀擠滿國際游客,等待著名的中環燈光秀。游客鮮少知道,供應這場燈光秀電量,乃至整個香港島用電的,全部是李嘉誠創立的長江集團旗下公司——香港電燈。

  走在香港街頭,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簾,它們都屬長江集團。行車至香港葵青港,車身漆著各國貨運公司商標的

  貨車,24小時往來這全世界第三大貨柜港載卸貨。長江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柜碼頭(HIT),香港貨柜標準箱運載量第一大。舉凡食物、服裝、藥品、家具、計算機……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經過這家公司。

  “除非有人愿意遷島,或是無須用任何電力,才能與李氏業務劃清界線。”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論。

  擅長后發先至…… 

  海外收益占八成,涉足產業多元

  其實,李嘉誠旗下公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早在1986年便已達到今日位置。當年,他被香港媒體封為“香港十大財閥之首”。現在,他已經不是“香港的李嘉誠”,而是“世界的李嘉誠”。

  如今,他旗下貨港遍布23國,以標準貨柜運載量而言,占全球市占率13%,為世界最大的私營貨柜碼頭商。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配電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以產量計)。旗下的電訊部門,在15個國家推出電訊業務。長江集團也擁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藥物零售連鎖集團,在33國經營19個品牌。目前,長江集團來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約八成。

  一般企業家,在一個國家或在一個產業稱霸,已經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誠旗下產業橫跨地產酒店、電訊、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物技術等領域,事業跨越55個國家,他應是華人歷史上,橫跨最多產業、最多國家的企業家。

  不只是向外擴張而已,他同時是精明的經營者與投資者。他最自豪的兩項成績是:一、1950年創業至今,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二、同一期間,他個人的資產,沒有一年少于前一年。亦即,公司與個人,都能超越景氣循環。

  而且,無論他跨入哪個行業,雖不一定是先行者,其后,卻能一路超越對手,成為老二、老大。

  預先看見未來…… 

  卻能步步為營,用謹慎平衡開創

  談到這些成就,他僅淡淡地說:“這是我步步為營,不貪婪,不涉賭博,循規蹈矩的結果。”

  早年,香港媒體經常刊登他在土地拍賣場上的招牌競標姿勢:買賣場上的擎天一指。他總是高高舉起右手,臉上則是小學生答“有”般的認真表情。但更多的時候,他努力讓自己不受競標現場熱烈氣氛影響,因為他看過太多因意氣、面子而失控的投標者。在競標現場,他用左手,用力地壓住右手,就如他用謹慎平衡開創的性格。

  和記黃埔財務長陸法蘭(Frank Sixt)指出,李嘉誠對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兩項要求是:一、幫助公司成長;二、財務上必須健全。“他會把玩這兩點,達到平衡。在財務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們從來沒有超貸過,對這么大公司來說,這不容易。”陸法蘭說。謹慎者,常因保守而錯失商機;開創者,又常因擴張太快卻失足。極為困難的是,能兩者兼具,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當他看到地平線的另一端和現在的狀況有差異,他就會緊守投資,很有耐心地等待那天來臨,不會在中間遇到困難時就收手。他總有能力看到未來。”陸法蘭說。

  “他的故事,就是一連串的好交易。”和記黃埔前任董事總經理馬世民(Simon Murray)如此形容。

  從長江集團幾個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謂的“步步為營”,其實反映了他“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的”16字經營哲學。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后按部就班的執行計劃,有充分準備,遇到機會就能迅速出擊。然后,靠制度管理龐大的事業。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謹慎與開創,對他而言絕非矛盾關系,而是因果關系。

  長江集團57年發展中,最重要的幾個歷程,分別是:一、擊敗英商置地,奪得地鐵中環站與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成為香港地產新霸主;二、購并和記黃埔,取得香港四大英資公司之一的控制權,亦創下華商購并外資最大交易案;三、購并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擁有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這三個歷程,分別代表李嘉誠從“塑料花大王”,變成香港地產大王,再跨行成為全球貨港與零售商霸主,及未來可能的能源巨擘。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赫斯基,也是長江集團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該集團對外購并、對內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紹李嘉誠三次大轉型的三個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為何能兼具開創與謹慎。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初期,李嘉誠在董事會中,就多次發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愿。當時,置地(The Hong Kong Land l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擁有的土地與樓房價值,是長實的數十倍。“我們聽到他講,心里充滿疑問,心想這有可能嗎?”當年擔任李嘉誠秘書,如今任職長江實業非執行董事的洪小蓮說,“沒想到,才不過幾年,我們真的超越了。”

  讓長實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產公司的關鍵戰役,是“郵政總局大廈競標案”。1975年,香港地鐵公司成立。

  與此同時,李嘉誠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鐵有關的訊息,包括資金來源、行經路線、招標與開發計劃等。

  1977年初,地鐵公司宣布邀請地產發展商,競投中環舊郵政總局地鐵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吸引30家地產集團競標。其中最被媒體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場戰役:打敗置地 

  小蝦米勝大鯨魚,躥升香港地產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對手,一度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地產公司。當時它在香港的實收資本額,高出長江實業五倍。香港商界流傳這么一句話:“撼山易,撼置地難。”

  沒有人看好長實。不過,李嘉誠一開始就掌握關鍵因素:地鐵公司急需現金。因此,誰能以最快速度給地鐵公司最多的錢,誰就有勝算得標。

  因此,李嘉誠展開兩項計劃。

  論資金,他絕不是30家競標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競標者多為跨國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顧地區太廣且決策系統復雜,未必愿意一次性支持大額現金,而長實決策則較為單純。另一方面,其他公司老板私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愿意拿出來。

  因此,李嘉誠預先沙盤推演。他計算長實可運用資金、銀行可動用額度、加上自己口袋里的資金等立即可動用的現金,條件應比同業優越。

  現金備足,接下來是設計雙贏方案。李嘉誠比英資更了解華人對地產的渴望,在黃金地段建大樓分層出售,絕對比出租利潤豐厚。

  有財務做后盾,李嘉誠的競標書比競爭者更為大膽。他提出的四大條件分別為:一、滿足地鐵公司的現金需求,在簽訂協議的同時,預付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保證地鐵無論如何均可獲利;二、商廈建成之后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以及長實分享。而且,李嘉誠特別打破對半分的慣例,由地鐵占51%,長實49%;三、若建置及出售與預期不符,產生虧損,則由長實獨力承擔;四、允諾地鐵建成之日,就是大樓建成之時,絕不延宕。

  1977年4月4日,歷史性的競標結果出爐,長實得標,跌破市場眼鏡。隔日,報章以“長實擊敗置地”、“華人的光榮”為題大幅報道。一個月后,長實以同樣具吸引力的條件,奪得地鐵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

  1978年5月,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發售,開售首日8小時內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賣樓總值的最高紀錄。8月,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預售,則打破環球大廈紀錄。

  經此一役,李嘉誠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戲劇性升高。這件案子凸顯李嘉誠“不疾而速”的關鍵三步驟:

  ⒈掌握房市趨勢、賣方與競爭者的罩門,亦即掌握他再三強調的“知識”;

  ⒉公司本身需財務穩健,才有議價彈性;

  ⒊必要時,以“小金庫”挹注“大金庫”,亦即以私人資金支持公司對外購并。當一切齊備,自然能一舉中的。

  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見到這三步驟的軌跡。

  第二場戰役:吃下和黃 

  閃電蛇吞象,進軍零售、貨港業

  長實不但拿下香港地產王,同時打算往其他產業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誠是“玩cycle(循環)的人,”但,“別人玩cycle是賭博,他玩cycle是避險。”亦即,將處于不同景氣循環階段的產業做搭配,如此一來,就算個別公司或產業因景氣循環而利潤波動,但集團總體營收就不受個別產業的波動牽制。“各行各業都有發展規律和周期,橫向購并能讓不同的業務周期,可互補不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誠對《全球商業》解釋。

  橫向擴張談何容易,購并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著幾家大型英資控股公司的股權與財務變化,伺機而動。

  機會來了。李嘉誠通過渠道得知,匯豐銀行有意出脫手上對和記黃埔的22.4%持股。他開始與匯豐銀行商議。

  李嘉誠的步驟是:一、了解匯豐需求;二、計算公司籌碼;三、必要時以小金庫支持大金庫。當時,匯豐希望以每股7.5至8港元出售,李嘉誠認為太高,合理價格是6至6.5港元。雙方談判后,李嘉誠愿意將價格增至7.1港元,但爭取先付20%,剩余款項在兩年內付清。

  再來是計算籌碼。李嘉誠事后透露,當時他已算準,隔年長實有數宗開發案接近完工,將有大量資金回流,但香港能標購的大型地盤卻越來越少,因此,李嘉誠計劃由長實發不配息的港幣兩億元特別股,由李嘉誠認購。亦即李嘉誠無息借給長實2億元,以支應初期的20%款項,而不影響長實的現金水位與負債比率。待隔年開發案資金回流,長實便可按期給付匯豐剩余款項。

  盡管當時長實現金流充沛,李嘉誠仍以小金庫支持的原因是,他要讓這宗購并案宣布后,對手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筆資金,在宣布后從股市大舉購入股票,在最短期間讓長實握有和黃股權超過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黃。

  1979年9月25日深夜11點45分,李嘉誠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此一購并案。51歲的他,雙頰泛紅、興奮地對記者說:“在不影響長實原有的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日,媒體大幅報道這宗購并案,“蛇吞大象”斗大標題,占據各報頭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沒原因,宣布當日,長實市值21.8億港元,和黃市值23.6億港元,購并者市值比被并者還小。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歐洲勢力之手,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外人看來蛇吞象,李嘉誠卻說“完全不是這樣”。這筆交易是縝密規劃的結果。對他而言,蛇與象的差異,不是誰的市值或資產大,而是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大規模的資金,快速且集中的運用。

  隔日起至當年12月底止,長實全力砸錢從股市收購,加計從匯豐購得的股票,穩拿和黃三成股權。到1980年底,持股和黃超過40%。

  李嘉誠對《全球商業》采訪團隊解釋他當時的計劃:“我已經準備另外一筆錢來做。……簽約下去,隔天一早我們就在市場一路買,這樣人家考慮動和黃腦筋時,我已經拿到百分之三十幾、四十幾的股權,這就大勢已去,別人無法跟我奪!”

  拿下和黃后,長江集團市值暴增一倍以上。雖然,當時和黃已經是一個橫跨零售、地產、碼頭的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黃的海外業務均在李嘉誠收購后發展,收購前,和黃并無海外盈利。

  從那時起,李嘉誠通過和黃,八腳章魚般向世界擴張。時至今日,他已把和黃變成一個國際收入占80%、香港收入占20%的公司,不論遠在巴拿馬的港口、烏克蘭的香水店、英國的3G通訊,都在和黃旗下。

  至今,李嘉誠家族持有長實股權超過40%,長實持有和黃股權49.97%。李嘉誠牢牢控制這兩大旗艦公司股權,如此一來,當年他趁英資持股分散之際拿下和黃的歷史殷鑒,就不致發生在他身上。

  雖然先前已通過和黃持有香港電燈,跨足能源事業,但電力與石油畢竟不同,電力可以通過人為方式創造、調節,石油卻困難得多。“擁有廣大油田,一直是他的夢想。”李嘉誠的友人說。

  第三場戰役:購并赫斯基 

  壞時機看到好機會,大發能源財

  赫斯基是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長江集團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誠打算把赫斯基打造為能源產業控股公司,展開對外購并。購并它,李嘉誠再次展現“不疾而速”的能耐。

  1986年,李嘉誠得知赫斯基大股東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權。當時,赫斯基本身因為資本支出過高與負債過高,甚至無法取得發債評比,大股東與公司都亟須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20年前,油價低迷,每桶價格僅約10美元,是現在的十分之一,石油業不是主流投資者看好的行業。

  “那時候很多人說,天啊!李嘉誠在做什么?涉入一個他不了解的行業?這怎么可能對和黃是好投資呢?但是他看到機會,特別在壞時機時看到機會。”陸法蘭說。

  壞時機的時候,如何看到機會?“他看到擁有者急著要賣股權,公司遇到經營挑戰,但是公司的資產卻相當好,赫斯基擁有大規模的煉油設備,有加拿大當地和一些遠洋油田、管線和數百個加油站。”

  當時,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許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誠看中赫斯基并非規模大小,而是

  “Mix(混合)”特質,屬于整合性資產。

  此外,李嘉誠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10美元價格出售,在本業上就可達到收支平衡,但未來卻潛力無限。“10美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撐起整個杠桿的支點,接下來,他用這個支點去撐起驚人的發展杠桿。該年年底,李嘉誠的事業體總計取得赫斯基52%股權。至于原有股東Nova股權則降為43%。成交后,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權結構的改變,卻不知道李嘉誠在談判時,賣方給他“goldenwvote”,亦即李嘉誠擁有特別的投票權,可以否決任何董事會的決議,并更換全部董事。1991年,Nova出現財政困難,需要出售其股權,和黃不希望在綜合年報上出現太多負債,另一方面,李嘉誠也不愿Nova賣給其他背景不清楚的合作者,所以最后Nova對赫斯基的多數持股由李嘉誠私人承受。

  另一件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誠在取得赫斯基95%股權后,立即備足現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貸款銀行,要求他們如果想繼續與赫斯基往來,就必須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后的利息。這個舉動讓銀行團嚇一大跳!

  “如果銀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資金付給赫斯基,并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銀行,于必要時,可以在48小時內將債務全部還清。”李嘉誠不出招則已,一出手都是重擊,“結果,沒有一家銀行不同意。”債權銀行全部在48小時內同意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后的利息,此舉使赫斯基的營運負擔大幅降低。

  為何李嘉誠要動用“小金庫”增持赫斯基股權,而不用和黃?因為當時赫斯基負債很高,若和黃持股超過50%,則赫斯基負債必須放進和黃資產負債表中,“會讓和黃的損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買。”陸法蘭說。

  拿到全部股權后,李嘉誠開始大動作整頓。首先,李嘉誠抓準“每桶10美元就能收支平衡”這個支點,認為赫斯基不應耗費巨資在海外探勘,因此將海外探勘占探勘費用的比率,從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內。

  其次,他更換管理團隊,力行節省成本,重新評估蘊藏量。并將省下來的資金,投注在更新煉油設備上,降低煉油成本。因為,只要10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意味獲利增加。再者,因為資本支出下降,債信變好,再加上母公司與大股東以強健財務背書,赫斯基獲得銀行不錯的信評等級,降低發債成本,為后續購并鋪路。

  從1996年至2000年間,赫斯基收購擁有300個加油站和一個酒精廠的MohawkwCanada,并買下擁有大量煉油設備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將赫斯基與之合并。2000年8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價從上市之初每股6.25加拿大元,一路飆高,增至現在約40加拿大元。加計股息股利,股東七年投資報酬率達636%。現在,赫斯基的負債比降至歷史最低,現金流則是歷史最高。

  “當時(1991年)李先生以3.2億加拿大元向Nova買入43%股權,看來真的很不可思議,如今赫斯基可是值350億加拿大元啊!”陸法蘭說。

  從上面三個關鍵案例,不難看出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為營為基調,交叉運用信息、現金流、小金庫,并用跨產業、跨地域,平衡景氣循環帶來的沖擊,為集團財務避險。

  但對李嘉誠而言,成功并非神來之筆,而是步步為營的結果。當別人看他是一飛沖天的“超人”(編按:香港媒體為李嘉誠取個“李超人”封號),他倒自認為比較像是電影中超人變身前的小記者Kent Clark。對他而言,成功沒有太多令人驚訝的創新法則,只是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執行他創業之初就領略的法則而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