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關愚謙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6:12 《華人世界》

  歐洲,德國漢堡,阿爾特斯湖畔,一位年過七旬的中國老人在這里已經徘徊了逾三十年,他稱這湖為“我忠貞的戀人”。

  關愚謙,德國漢堡大學教授,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欄作家,曾應邀3次面見前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

  本刊記者/苑純潔

  家譜記載,關愚謙是清代名將關天培之后,父親和周恩來是同學,母親是中國第一代女大學生。他自己曾陪同外國朋友多次見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國政壇的風云人物,曾給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陳云、薄一波做過翻譯;也曾在一夜之間差點成了右派分子,發配到青海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再度遭殃,被迫離開祖國,出走埃及,從埃及到德國,在德國一住就是37年。

  回憶往事,關愚謙在自傳中寫道,“年近古稀,我無法追悔以往所做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感受最深切:受過亡國之苦的我們這一代人,故鄉和祖國的觀念,比現在年輕人強烈得多。她常常和母親的形象連在一起,飽受了苦難而善良寬容。祖國就是我的母親。祖國再受盡磨難,祖國再貧窮,祖國再使我受了委屈,我對祖國仍然充滿了真摯深情的愛……現在將會成為過去,但祖國的大好河山會長留人間,祖國的明天將會更美好……”

  與老總理施密特的書房對話

  前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卸任后,一直是《時代周報》的出版人,該報的特點是只刊登大篇幅評論文章,在德國知識分子中間廣為流傳,享譽國際。2005年3月的一天,關愚謙曾應邀去面見施密特,暢談中國問題。

  “施密特的辦公室樸素得令我驚訝,只有30平方米,除了一個辦公桌和椅子之外,就剩下一張用來接待客人的四方桌,以及四把普通的椅子和一個舊沙發。對于這種布置,施密特一點也不在意。他感到驕傲的是辦公室四壁的大量藏書,而自己的著作和世界各國介紹他的書籍,則堆放在秘書的房間里。”

  施密特1953年進入聯邦議會,曾在聯邦政府當過多年部長,1974年至1982年擔任聯邦政府總理,前后任期長達8年。在擔任總理期間,他不遺余力地加強和法國的友好關系,成為歐洲經濟聯合進程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公認的思想家。

  見到關愚謙,施密特的第一句話是,“關先生,最近讀到您寫的《在兩個天空下》(中文版名稱為《浪》)一書,我夫人和我都很喜歡,知道您剛從中國訪問歸來,想聽聽您的見聞。”施密特認為,和了解其他國家相比,他對中國的了解是比較差的。1961年,也就是他擔任國防部長10年之前寫過一本書,叫《全球軍事戰略》。那時候中國才有6億人口,軍事能力也不強,可是他發現中國具有巨大的潛力,只是當時還在沉睡中。就他所知,早在清朝中國的有識之士就在思考社會改革,直到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才開始興旺起來。”

  2006年9月7日,關愚謙和施密特會面,施密特很謹慎地表示了幾點看法:中國目前的神速發展,必然會使一些西方國家敏感,這是很自然的。不要過多考慮西方國家一些人的看法,更多的還是應該注意本國的民眾,防止社會矛盾的激化。德國在1970和1980年代,經濟也非常旺盛,但從來沒有高額外匯儲備。至于如何使外匯儲備不再升高,施密特表示:必須逐漸提高人民幣匯率。德國馬克在1980年代一再升值,并沒有太多地影響出口貿易,何況中國目前的出口產品很少有國家可以與之競爭。中國也可以借鑒一下當時聯邦德國經濟過熱的處理辦法。

  阿爾特斯湖畔的“林妹妹”

  關愚謙在上海的家位于新華路一個幽靜的弄堂里,走進他的家仿佛走進了中國傳統士大夫庭院,古色古香的家具以及出自劉海粟、黃永玉手筆的字畫昭示著主人的審美趣味和交友之廣。珮春,這位與關愚謙風雨同舟30年的德國美麗女子也已華發漸生,卻依然安靜而優雅。

  談起妻子,濃濃的愛意洋溢在關愚謙臉上。他們相識在德國同學的生日聚會上,當時的珮春還叫佩特拉,“看上去十八九歲,宛若天上掉下林妹妹,還是黃頭發藍眼睛的,說話輕聲細氣,笑起來臉頰露出一對淺淺的酒窩。”“佩特拉很純潔,純潔得像一塊透明的寶石。”

  “珮春”是結婚前一年關愚謙給德國未婚妻取的中國名字,這時候關愚謙已經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珮春也在未婚夫的影響下“棄醫從文”,進入大學師從關愚謙學習漢學。不久他們在香港注冊結婚。

  時至今日,每當朋友問起關愚謙怎么把漂亮的珮春追到手,關愚謙總是甩甩手指笑著說:“你應該問春,她是怎么把我弄到手的,那時我的女學生一大堆,追我這來自中國的老師的為數不少,最后給她追到了。不信你問問她!”春也總是幽默地回答,“我真倒霉,當初看走了眼,嫁給了她,不得不天天給他準備早餐。”

  對漢堡大學,關愚謙有著特殊的感情,在這里他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教書、寫作,30年如一日。退休后,學校仍保留他給學生開課的權利,相當于中國大學的“返聘”教授。阿爾特斯湖畔的家雖小,卻廣納四方賓朋。30年來,這里成為德國和中國學生聚會的場所,有的則在他們家相識后喜結良緣。畫家黃永玉來到關愚謙德國的家,看到隨處可見的中國“痕跡”,感慨道:“天涯何處無芳草!”自那以后,關愚謙夫婦就開始稱這個家為“芳草廬”。

  在“芳草廬”關愚謙寫了16本中、德文著作,其中與妻子合寫的有6本。教書之余,他還為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幾家報刊撰稿,發表了數百萬字文章,是東南亞地區頗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此外,關愚謙還主辦過兩種雜志《德中論壇》和《歐華學報》。“對德國讀者來說,我的書是一座橋。我建筑這座‘橋’是絕對有主觀意識的——那就是把東方文化帶入西方,讓更多的人了解東方,了解中國。關愚謙的書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有很多讀者。人們知道到書店買書要買“關的書”,“關的書”成了那些書店里的一個通行概念,這讓關愚謙很欣慰。

  中國崛起的十二法寶和五大問題

  雖然身在德國漢堡大學,娶了一位年輕的德國妻子,關愚謙依舊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中國崛起是關愚謙從年輕時候就夢寐以求的,今天目睹祖國的逐漸強盛和日益走向國際,他仍然沒有放棄嚴肅的思考和審慎的判斷。

  目前國際上討論中國不外乎幾個方面:為什么中國會起飛得如此之快?中國強大起來會否造福世界?關愚謙認為中國崛起存在十二個法寶和五大問題。

  “法寶”包括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文革”過后的反沖力、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海外華人力量、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中國的象形文字、海外華人學子的海歸熱、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質、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和忌諱、婦女解放和中國人富起來不受社會等級的約束、中國人好客以及勞動力價格便宜。國內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包括:以法制約束貪污、更多地關心百姓良苦以及知識分子的良知等。

  21世紀屬于誰的?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歐洲的世紀,還是美國的世紀?關愚謙先生向記者這樣表示:在德國漢堡有位研究社會科學的穆勒(M, Mueller)教授認為,19世紀是歐洲的,他們基本上殖民了全世界;20世紀是美國的,雖然世界戰爭不斷,但美國一枝獨秀,經濟、金融、政治,軍事一切皆由美國控制;21世紀,今后這一百年,憑中國目前經濟的發展速度,亞洲和中國會令人刮目相看,至于說這一世紀是不是屬于中國的,那么就要看中國自己的表現了。

  美國鷹派早已經制定好了21世紀的政策和戰略,并已付諸行動。但是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里不斷發出另外一種聲音:縱觀世界的霸王帝國史,霸業的興替,皆因霸國軍事擴張,軍費消耗過大,經濟支出過重而導致衰退。不但做國際問題研究的學者看到這一點,不少亞洲和歐洲老的政治家們也看到這一點。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都熟悉本國的興衰史。因而俄羅斯、法國、德國不參加美國發起的

伊拉克戰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國文化推進社會進程

  關愚謙先生認為,中國有五千年以上的文化,中國的哲學思想也有近三千年歷史,中國有人口13億,超過歐美俄日的總和。 目前,中國的不少哲學理論正在許多歐亞美國家的知識界進行研究和討論。

  在南印度的PONDICHERRY有個遠東研究所,那里集中了不少世界各地來的學梵文和研究佛學的專家,有的寫出了非常先進的哲學論文,認為東方的文化有很多獨到之處,對當前的資本主義提出根本上的質疑。關先生并不否定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但不應該囫圇吞棗地接受下來。西方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知走過多少彎路,以現在眼光來看,有的模式已經落伍,有的進入死胡同。我們應該汲取他們的經驗教訓。

  在美國社會上所謂的大自由,助長社會出現暴力、酗酒、亂倫、絕對的自私,用金錢來誘惑正常人進行行為的放縱,性格的扭曲。 中國人要用自己的眼光審視西方現代性的價值觀念,辨析中國現代性歷史境況與西方現代性歷史境況的區別,避免把自己的國家的現代性變成西方現代性的翻版,避免用西方現有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思考。

  中國目前處于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上,社會繁榮,國家強盛,人民的生活不斷提高,即便這樣,仍是困難重重,問題多多。他認為,中國理論界對于以下幾個大問題應進行思考:

  一, 我們對中國的古代文化遺產,包括哲學、美學、宗教等,應進行很好的整理,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

  二,1949年建國以后的當代史,必須進行很好的客觀的整理,古人云:溫故而知新;

  三,對西方的文化(包括對西方人)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應有系統的認識和研究。實用主義、拿來主義、崇洋媚外很有市場,囫圇吞棗接受更害死人。

  在發展中反思

  中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要進行歷史空間與時間上的上溯。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必然形成對社會的看法與自身生存狀態、精神狀態方面的順位或錯位的對比。在這一價值體系的引導與影響下,表現出一種理性的思考態度,并將之施加于物我之上,就是所謂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在兩千年的發展中吸收了外來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的合理性為己所用,并與中國的土生宗教——道教所體現的道家文化一起,形成了影響中國人價值觀念的和行為準則的根本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影響下的社會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經過一代代的傳承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為人處世。

  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早就有之,它的出現及發展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與農耕結有不解之緣所決定的。縱觀中國的歷史,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制約著政治,同時也影響著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影響和延續中國數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合理性價值。它著眼于人和整個宇宙的關系,依據自然的變化推及人世,強調人類應當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把人生處世的理想目標確定為天人和諧。雖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這一思想體系摻雜著消極的內容,但是在歷史上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至今仍有著不可抹煞的積極意義,并不因時代變遷而失卻其生命力,我們應當借鑒這些思想,給予新的闡釋和發展,在現實中加以利用。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