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青年新香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4:07 《華人世界》
本刊記者/ 楊國英 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成功的過程濃縮, 除了擁有數代香港人在這塊土地上勵志打下的堅實基礎, 香港回歸的十年恰是祖國大陸“世界大國”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 亦是相當關鍵的客觀因素。 1919 年《新青年》第7 卷第1 號刊發的卷首語寫道:“決計一面拋棄此等舊觀念, 一面綜合前代賢哲、當代賢哲和我們的自己所想的, 創造政治上、道德上、經濟上的新觀念, 樹立新時代的精神, 適應新社會的環境。” 這是“新青年宣言”, 是1988 年前陳獨秀基于對“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偉大意義的認知, 呼喚其時青年積極面對嶄新社會的有感而作。如果我們考量香港回歸十周年(1997—2007 年) 整個香港史的意義, 會發現這樣的宣言對于鼓勵今日之香港青年同樣獨具深意。而事實也已經證明,在這十年中, 香港的青年正是以這種“宣言式”的精神呼應著正處于數百年之大變局的香港。 香港的近代史飽經滄桑, 在一個半世紀里, 香港經歷了英殖民期(1842—1944 年)、日本占領期(1944-1945 年)、英國管轄期(1945—1997 年) 三段歷史。1997 年回歸祖國后, 香港開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轉折點, 無論從民族意義、文化認同,還是從經濟模式、產業導向的角度看,這個曾經命運多舛的城市均已呈現給世人一種嶄新的面貌。 同樣, 基于“香港回歸十年”這個全新的語境, 我們可以將在這十年前后成長起來的香港青年人命名為“新青年”。他們正在成為香港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他們已經在香港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 他們已經接過上一代香港人手中的接力棒, 他們中的杰出者已在更寬廣的領域享有近乎家喻戶曉的聲名。 生于六七十年代與李嘉誠、李兆基、邵逸夫等引領香港工商業走向世界的一代人相比, 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今日香港青年, 他們可能體會不到前輩創業的艱辛, 也很難感受在動蕩不定的時局中求存, 必須常作商業之外考量的心神煎熬。他們中雖有銜玉出生的接班人, 但經過回歸十年的打磨, 他們已逐漸走出父蔭, 以更為主體的身份走向新的歷史舞臺。 他們之中, 出生于1964 年的李澤鉅和李家杰最具代表意義。似乎緣于某種巧合, 李澤鉅真正走出父輩的光環, 以主體身份參與商業實踐并為外界更為熟知, 始于1997 年香港回歸之后,1999 年僅用2 個半月的時間即將“TOM 網”從無到有運作上市并成功運營(1999 年12 月7 日, 李澤鉅花2000 萬港元購買www.Tom.com域名,12 月16 日正式推出,2000 年2月23 日即上市向公眾發布股票, 上市首日終盤價飆升了335.4%, 創下香港創業板上市首日漲幅的紀錄);2003 年3 月, 李澤鉅先后投資1.2 億港元再次進入內地網絡業;2004 年1 月, 李澤鉅以約5 億美元成功收購加拿大航空31% 的股權…… 正因為李澤鉅在香港回歸后一連串成功的商業運作, 使他緊隨其父李嘉誠之后, 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3 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人物”。與李澤鉅相比, 與之同齡的李家杰, 作為“東方巴菲特”李兆基的長子,1985 年就出任恒基兆業執行董事,參與家族企業的經營, 但真正為商界所廣泛認知, 亦是香港1997 年回歸之后。與李澤鉅在多種產業中輾轉挪騰不同, 李家杰的事業成功主要體現在內地地產業, 由其任董事長兼總裁的恒基中國在香港回歸后, 通過歷年在內地地產業數以百億計的投資而收獲豐厚, 也使李家杰1999 年擔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之后, 得以連任十屆政協委員。 而年長李澤鉅三歲的蔣麗莉,在任總裁協助父親做大震雄集團之后,1999 年毅然選擇自主創業, 創辦環康集團和易一集團,2001 年環康集團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而其本人于今年5 月當選香港總商會主席, 成為香港總商會成立146 年來的首位女主席。 與老一輩杰出香港人主要在工商領域獲取殊榮外, 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新青年, 在香港回歸后, 他們彰顯力量的范圍已輻射到幾乎所有的社會領域。他們之中, 有出生于1969年的陶榮,1998 年——香港回歸后的次年, 年僅29 歲的陶榮即擔任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 并于2007 年當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 有出生于1972 年的曾子墨, 這位曾任職摩根士丹利的首位華人女性分析師, 現在已是名聞華人世界的財經主播; 有出生于1973 年的黃金寶, 他在2001年獲得自行車亞洲錦標賽男子個人公路賽冠軍, 他是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最有希望獲取金牌的香港運動員…… 當然, 還有一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 雖然他并非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但他的成長履歷同樣與香港回歸后的十年相呼應, 并且因為他的過于年輕而讓人們對新香港寄予更多的憧憬,他就是1990 年出生的陳易希。2004年, 憑借智能保安機械人的發明, 陳易希獲得第55 屆美國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 國際天文學會由此用“Chanyikhei”( 陳易希的英文拼音)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華人中學生。 躬逢其盛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成功的過程濃縮, 除了擁有數代香港人在這塊土地上勵志打下的堅實基礎, 香港回歸的十年恰是祖國大陸“世界大國”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 亦是相當關鍵的客觀因素。 這十年, 伴隨著祖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 香港充裕的資本得到了更為廣闊的投資腹地, 而香港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內地的紅籌公司而更顯牢固,物流中心的角色也因內地巨額進出口貨物的周轉而得益。 如果摒棄來自祖國大陸的因素,我們會難以想象。為什么上世紀90 年代財富相差無幾的王永慶家族與李嘉誠家族, 時隔十年之后, 兩者身價會相差四倍之巨(2007 年福布斯富豪榜,李嘉誠身價230 億美元, 王永慶身價54 億美元)? 而由李家杰領銜的恒基中國, 為何會在短短幾年內在內地地產業的投資高達數百億元?就是在香港回歸的十年內, 祖國大陸給他們帶來了廣闊市場和豐厚利潤。李嘉誠的百佳超市和屈臣氏超市已開遍內地的大中城市, 其碼頭生意也已在深圳和大連布點, 而其旗下的和黃地產更是在多個城市蓋起了商業地產。而李家杰在內地歷年巨額的地產投資, 也在短短數年內獲利豐厚。 回歸十年, 內地給香港帶來不僅是工商業的發展, 完全可以推斷——如果沒有華人對鳳凰衛視的收視率支撐, 再知性美麗的曾子墨也不會在數年內紅遍華人圈; 而吳彥祖等新一代年輕藝人的崛起, 可能尚需時日…… 知道了這些, 我們才會理解美國《時代》周刊為何會相隔十年之后,對姊妹媒體《財富》10 年前發出“香港已死”的錯誤論斷用25 版的篇幅進行更正。6 月7 日,《時代》這樣描述道——“香港明白, 在這樣一個幸運時刻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運了! 此時此刻, 中國內地正變得日益開放, 可以給予香港——這個混血的、有點外國風情的孩子可能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機會。” 就是這種“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機會”, 使得回歸后的香港可以名副其實地冠之為“新香港”, 相較于回歸前, 她在全球城市競爭力的位置繼續前移至19 位, 其股市市值排列全球第七、亞洲第二, 其集裝箱吞吐量排列全球第二。 也就是這種“ 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機會”, 使得今天的香港青年一如近百年前的“五四青年”, 在面臨香港這座城市數百年難得之大變局之時, 能夠在繼承先輩“香港精神”的基礎上, 以“新青年”的朝氣和激情創業奮進、堅持不懈。而今年5 月,由恒基中國主席李家杰牽頭, 包括恒通資源集團主席施子清幼子施榮忻、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長孫鄭志剛、霍英東長孫霍啟剛、信和集團主席黃志祥長子黃永光等香港富豪第二代組成的“青年百人會”, 則可視之為香港新青年的“富豪后代樣板”, 他們已經沖出父輩的余蔭, 用自己的肩膀撐起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新特質與李嘉誠中學一年級的學歷、李兆基只在私塾念完了小學相比, 他們的后代——李澤鉅和李家杰的知識起點無疑要完善得多。李澤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口氣拿下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建筑管理碩士三項學位; 李家杰于英國倫敦大學畢業后,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而香港總商會新任會長蔣麗莉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拿下工程學士之后, 又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拿下工商管理碩士、制造工程系博士學位。 知識背景的不同, 成長環境的迥異, 使香港新一代青年身上呈現出全新的特質。與父輩習慣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管理思想相比, 他們更喜歡西方規范化的商業制度和文化; 與父輩往往一輩子局限于某一兩個傳統產業相比, 他們更傾向于在新興行業中尋找機會, 并更善于利用資本運作將財富迅速放大; 與父輩注重在商業與政治之間尋找某種秩序的平衡, 他們更強調基于商業自由之上的內心自由。 正是由于李澤鉅更為全面的知識背景, 使得他深度參與家族事業之后,家族生意能迅速跨越塑料、地產、零售等傳統產業, 輻射到網絡、電信和航空等領域; 而李家杰與其父李兆基精于計算的形象相比, 則顯得要博雅得多, 他似乎對參佛悟道更感興趣;而與“塑機大王”的父親相比, 蔣麗莉則更早地投入到慈善事業, 剛過不惑之年就拿出億元資金成立“海闊天空”慈善基金…… 與香港工商界相比, 在更寬廣的社會領域, 新一代香港青年同樣積極進取、熱心公益: 現年33 歲的陳英凝, 連續多年以普通義工的身份參與前線救援、項目評估及管理等工作,并于2001 年起任職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 成為該組織歷年最年輕的董事會主席;38 歲的杜聰,10 年前毅然辭去法國某銀行副總裁職務, 從此奔波在中國防治艾滋病一線, 成立“智行救助體系”救助3000 多名艾滋孤兒。 今日香港“新青年”可能缺少前代香港人克服苦難的經歷和起于絕境的意志, 但他們普遍接受的高等教育背景, 對中西文化的通識使他們視野更為寬廣, 苦難記憶的缺失使他們能夠超出功用目的而去追求事業真正的價值, 而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又使他們的思想不乏人文色彩。 “新香港”造就了一代香港“新青年”, 而“新青年”也必將使香港變得更“新”、更具活力, 他們正在、必將領跑香港走向未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