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強盜男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06:28 經濟觀察報
吳曉波 財經作家,藍獅子出版人 wxb680909@yahoo.com.cn 2001年,名不見經傳的顧雛軍因為成功收購科龍電器而背上了 “強盜男爵”的名號。在這部企業史上,很少有一個企業家像他這樣,在一種濃烈而難以化解的懷疑眼光中負重前行,他的任何行為都被打上問號,他的每個言辭都被猜測用意,他的所有數據都被看成是不可靠的。 顧雛軍與科龍的淵源始于1989年。 這年3月,當時國內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類報紙、新華社旗下的 《經濟參考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一條新聞稱,一個剛剛30歲、名叫顧雛軍的青年科學家發明了“顧氏循環熱力理論及技術”,據稱他的技術應用于冰箱和小型空調可以節能20%-40%,而且不用氟利昂。報紙對他的技術稱羨不已,還配發了一條很吸引眼球的評論:《快搶財神顧雛軍》。 一向對新技術如饑似渴的潘寧看到了這篇報道,他專門剪下報紙,讓部下去認真了解一下,一個月后,部下匯報,說這個顧雛軍年輕氣盛,自稱已有100多家國外的冰箱公司在跟他接觸,并且不太愿意把技術轉讓給國內的冰箱公司,而且據了解,他的這項技術好像也沒有報上說的那么成熟,這件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誰也沒有料到的是,12年后,這位“財神”科學家會以極其曖昧的方式入主科龍,并最終將之送上了衰落的不歸路。 我們先來交代顧雛軍入主科龍前的闖蕩歷程。他出生在江蘇泰縣一個叫倉場的小村里,早年就讀江蘇工學院內燃機專業,后來考上了天津大學的熱力學研究生。這是一個性格倔強而無比自傲的人,有一次跟師弟談及導師,他說,“我搞的東西,他能懂一半也就不錯了。”30歲那年,他“發明”了一套熱力循環理論,就直接的命名為“顧氏理論”,可以想見其好名之迫切。他的新技術雖然受到媒體追捧,但卻不被同業看好,連導師都公開撰文說他搞的是“偽理論”。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買家,顧雛軍就下海創辦了一家注冊資金為10萬元的小公司,專門推銷他的節能技術。1991年中國家電消費熱初起,他在惠州辦了一家空調工廠,生產小康牌空調,廣告上自稱是“目前世界上耗電最省的家用空調器”,那時正趕上“空調熱”,顧雛軍的空調成本低、價格也低,每臺基本能賺1000元。辦廠的第二年,產量達到了6萬臺,3年下來,他賺到了將近1億元。可惜到了1994年,惠州市技術監督局認定小康空調產品質量不合格,硬是把廠子給查封了。顧雛軍一怒之下,狀告市技術監督局。他后來回憶說:“1996年以前,我的人生幾乎就是在跟世界斗氣。” 兵敗惠州后,顧雛軍當即北上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了一家無氟制冷劑工廠,名字是“格林柯爾”。也是在那幾年,人們逐漸認識到冰箱和空調器所使用的氟利昂對大氣臭氧層有很大的破壞性,于是,無氟家電成了一個被追捧的新概念,一些省份還時髦地提出了加快無氟化進程的口號,顧雛軍的技術及工廠便恰好趕到了這個節點上。1998年的顧雛軍時來運轉,格林柯爾制冷劑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環保實用技術推薦產品,海南、湖北及天津等省市還把他的產品作為無氟首選替代品。2000年,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融資5.46億元,在招股書上,一位王姓董事是剛剛退休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 顧雛軍的這段積富經歷盡管曲折,卻并不模糊,可是,他卻偏偏要完全改寫。根據他自己的描述,1989年后他就受英國合作伙伴——他始終不肯披露公司名稱——的邀請,赴英創辦格林柯爾,然而又去華爾街歷練過投資銀行業務,在十年時間里,他先后在全球各地創辦了9家公司,格林柯爾制冷劑是國際制冷市場上最貴的產品,并占有25%的歐洲市場、10%的北美市場和50%的亞洲市場,這為顧雛軍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他因此常說,“不要問我錢從哪里來的,我的錢有國際背景。” 在一個互聯網已經把世界都碾平了的年代,顧雛軍要把一個沒有發生過的故事說圓,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拒絕提供哪怕一個這段經歷的見證人,更有熟識者透露過一個細節,說此人英語口語無法達到與人溝通的水平。顧雛軍令人懷疑的商業活動,除了他的十年“海外經歷”外,還有格林柯爾的業績。上市第一年,格林柯爾就宣布實現利潤2.69億元,營業收入在過去3年里增長了3300倍,名列香港創業板盈利第一。在2001年的年報中,公司宣布實現營業收入5.16億元,毛利4.1億元,凈利潤3.4億元,以嚴謹的財務分析著稱的《財經》雜志直稱,“其收入簡直是一個無法達到的數字。”《21世紀經濟報道》則爆料,格林柯爾的所謂業績來自大量的虛假合同,“它的故事的核心就是到處簽虛假訂單,假訂單多得可以用麻袋裝。” 就是這么一個纏繞著眾多灰色光環的企業家,走進了另一個灰色大霧中的科龍。 2001年10月31日,全國各大媒體的財經記者在毫無預兆的情形下得到一條消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格林柯爾公司成為了制冷家電龍頭企業科龍的第一大股東。前者以5.6億元收購科龍電器20.6%的股權(后來這個金額降低為3.48億元)。沒有人向公眾做任何的解釋:科龍為什么要出售?為什么是定向的出售?為什么選擇格林柯爾?為什么是那么低廉的價格?總而言之,這些年,科龍到底怎么了? 從后來發生的事實來看,科龍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連收購者顧雛軍自己都沒有弄清楚。 顧雛軍是如何與容桂鎮接上線的,一直是個謎,顧的團隊里頗有一些人脈關系深厚的下海官員,其中一位曾任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他們應該是主要的促成者。《顧雛軍調查》作者陳磊引用一位曾任科龍電器董事會秘書的知情人的話,顧雛軍與政府談判的重要籌碼,正是科龍電器與母公司容聲集團之間藏于賬面之下的大量關聯交易,“顧向政府表示,如果讓他收購,容聲集團欠科龍的錢,就可以不用還了。” 全中國的財經記者及關心科龍風波的人們,都認為這個來歷不明的顧雛軍,不知道用什么手段搶走了一塊大金磚。甚至連顧自己,在一開始大概都是這么竊喜著的 全中國的財經記者及關心科龍風波的人們,都認為這個來歷不明的顧雛軍,不知道用什么手段搶走了一塊大金磚。甚至連顧自己,在一開始大概都是這么竊喜著的。 他后來詳細地回憶了收購科龍前后的情形:“2001年9月27日簽約的時候,我們只知道可能虧損一個億,到11月底,告訴我們虧損可能超過6億元,當時我們大吃一驚,而簽的協議已經公告,這種情況下,我們回去開了一個會,最后得出的結論,科龍的成本控制是有大問題的,如果做得很嚴格,盈利是有可能的。我2002年1月進入科龍,3月份的時候審計報告出來,科龍竟虧損15億元,開始報告是18億元,我們擔心那么大的虧損會讓債權銀行失去信心,就決定通過購并(實際上也就是通過一些財務處理手段。顧雛軍在這方面的嫻熟運作及肆無忌憚,為日后的傾覆埋下禍胎。——作者注)收回了3個億。大概有半年到8個月的時間,銀行對科龍都是只收不貸。” 在顧雛軍接手后的2002年4月,科龍電器按慣例公布年報,盡管市場對其業績表現不抱幻想,可是聽到的數據還是讓人從凳子上跳了起來:在上年度虧損6億多元的基礎上,公司年度繼續報虧15.55億元,兩年連續虧掉22億元,創下中國家電上市公司之最。由這些數據和回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顧雛軍得到的科龍已經是一具已經被掏空的虛弱軀體,而他本人在進入之前,對財務狀況的惡劣并沒有得到準確的資訊。 其實,顧雛軍在科龍一役中損失慘重。為了籌資購股,他減持8000萬股格林柯爾股票,套現2.48億港元,在宣布收購科龍一個月后,《財經》雜志發表新聞調查《細探格林柯爾》,指出公司驚人業績的多處重大疑點,當日股票大跌,一個月內股價跌幅逾60%,市值蒸發20億港元,顧雛軍身家損失超過13億元。在這個意義上,他收購科龍的成本遠遠大于3.48億元。因此,在北京長城飯店的一次記者見面會上,他不無沮喪地說,“有人說我一戰成名,但是我成名的代價太大了。三天之內損失了13個億,我是今年商界最倒霉的人。”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