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富力地產李思廉:2000萬變600億的絕招是無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9:56 21世紀經濟報道
廣州報道 特約記者 羅綺萍 14年前,一個香港人懷揣兩千萬資金,來到廣州。 14年后,這個香港人的身家超過200億元。 這個香港人就是富力地產(2777。HK)董事長李思廉。 14年中,李思廉和他的搭檔、富力聯席董事長張力,共同劃著富力這艘船,在巨浪中前進。如今,這艘小船已變成郵輪,富力地產公司已是市值超過600億元的上市公司。 內地高速發展的房地產業成就了這個香港人的財富傳奇。而李思廉只是千千萬萬到內地發展的港商中的一位,他的經歷在港商中頗具代表性。 目前,富力這艘郵輪正朝航空母艦發展。有兩則最新的消息可以佐證: 其一是:6月6日,富力地產宣布,以不少于6億元、不超過11億元的價格收購廣州天力建筑工程公司。 另外,市場傳聞,李思廉及張力會入股即將發行H股的廣州同行合景泰富。 我們只是踏實蓋樓 <21世紀>:你是香港人,1993年卻到一個你不熟悉的地方(廣州),投身一個你不熟悉的行業(房地產)。當時為何要這么做? 李思廉:其實不應該說不熟悉,我在1980年代就做內地的生意,經常往返廣州,我認識張先生是在1989年,最初決定一起合作是在1992年中,1993年開始第一個項目。 我在香港成長,目睹香港地產商的崛起過程,像李兆基先生、鄭裕彤先生、李嘉誠先生,他們1980年代在香港的財富高速增長,讓人看到房地產項目貨如輪轉時產生的財富效應。 1990年代初,我們手上的一兩千萬資金,在香港只可以炒樓,沒條件做發展商,但在內地便足以投資一個項目,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遇。當時有關房地產的法律法規也沒有現在這么嚴謹,審批的手續很簡單,我們只需腳踏實地蓋樓,然后賣得快一點兒,貨如輪轉,產生現金流再投資其它項目。 <21世紀>:富力地產成長之時,也正是內地多個城市經常出現所謂“爛尾樓”的時候,你們切入中低價樓,何以有這樣的策略? 李思廉:當時審批手續很簡單,大部分發展商急功近利,便大量地預售樓花,拿到資金就去炒地皮,在政策一出,地皮跌價時,他們便回不了頭,項目就變成了爛尾樓。 我們公司從1993年成立到現在沒炒過地,買的地都是用來蓋樓的,穩打穩扎。我們除了房地產外沒有涉足其它業務,在2001年之前從來沒離開過廣州,專心做好一個市場,賣點是實用一點、實惠一點。有些企業在某一時段可能發展比我們快,但我們用這個方法恰恰避過了所有的風險,金融風暴、非典、宏觀調控等問題,幾乎對我們沒有什么影響。 <21世紀>:你們如何安然渡過這些風險的? 李思廉:把1997年前后作為一個切入點也挺有趣。很明顯的是從1997到2002年這段時間,剛好是香港地產發展的一個低迷期,一直到2003年都是,那時還有非典。在這段時間,除了非典內地與香港的恐慌很相似外,內地的經濟起飛基本上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任何影響,而且有在香港沒有的機遇。 從1995年開始,內地很多城市都鼓勵搬離污染廠和解困廠,包括富力在內的地產商可以買到一些較便宜的土地,我們藉此賺到了第一桶金,在穩步發展廣州市場后,我們2002年去北京,今年去上海。 我們為何能在這段時間避過這么多次沖擊,這和我們的專注有很大的關系,直至目前,我們都沒有去做其它的生意,我們也得益于市場的龐大需求。2006年廣州的銷售額約為600多億元,我們去年銷售量是破記錄的60億元,即大約占了10%。 先北京,后上海 <21世紀>:富力在2001年決定走出廣州,當時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市場是如何抉擇的? 李思廉:去北京的原因是2001年7月,北京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2001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到北京視察,結果在2002年以當時的“天價”31.6億元買了120萬平方米的廣渠門土地,即現在的北京富力城。這個項目在2003年開售的時候遇上非典,但樓仍然能夠賣出去,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強的信心。 <21世紀>:當時你們沒選擇上海,為何現在又要去? 李思廉:去了北京以后,因為投入很大,就不敢到別的城市。直至2003年開始售樓,資金充裕了,我們就先回到廣州,在2004-2006這幾年大力發展珠江新城。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是很正確的,因為珠江新城最后一塊地的拍賣價是5980元/平米,珠江新城平均樓面價是3000多元,我們在這里打了一場勝仗。 上海經過前兩年的是是非非以后,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了,同時,我們認為富力必須增加一個主力市場,才可以保持增長動力,如果單靠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我們的發展步伐在2008年左右便會放緩。從買地開始到有現金流貢獻最快也要兩年左右,所以今年便要有這樣一個舉措。 <21世紀>:你們現在才進入上海,那里已經是群雄割據了,發展空間會不會少了? 李思廉:其實不會,我們進行過市場調研,現在有很多人把以往積壓的土地儲備出售,因為地價升了,地價上升令很多中小型公司沒有再經營下去的意愿,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做一兩個樓盤成本很高,不如把土地轉售套現。 <21世紀>:人們擔心,你們在廣州做得好,到上海未必成功。富力相對來說是比較中央集權,內部控制比較嚴密,如果到了所謂諸侯式的發展模式,會否力不從心? 李思廉:我們沒有特別擔心,這種情況如果發展到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話有可能會出現,我們現在只是三大板塊,或者再多一個西南板塊,如成都、重慶,現在的人力、物力都足以應付。現在全國十家八家發展商領跑著整個行業,在市場重新洗牌的情況下,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強者愈強,中小型地產商沒辦法在資本市場集資,根本沒辦法玩這個游戲。 最快9月會在A股上市 <21世紀>:2005年7月富力在H股上市,當時遇上內地地產股發出盈利警告及倫敦受到恐怖襲擊,要減價招股,反應也差;你們計劃今年回歸A股,你覺得這個IPO的時機對嗎? 李思廉:從大環境來說是對的,那時候應該去H股上市,這對我們幫助很大,如果單看募集資金的金額,好像比別人吃虧了,但從長遠考慮,很多外國公司有50年、100年的歷史,會經歷不停地募集資金、發債、再募集資金、再發債的過程,有時會賣便宜了,有時會賣貴了。例如,我們這次回來發A股,在這個時段你覺得挺貴的,但如果過一兩年,公司再發展的話,你又可能說賣便宜了。 H股上市以后,企業的身份不同了,國內銀行對我們的信任度大了,在各方面也加快支持,貸款年利率也調低了一點;另外,我們IPO得到的資金,用作投資珠江新城,和現在的地價相比我們賺了很多,這是從集資額中看不到的。 <21世紀>:你們最快可以什么時候在A股上市?你會否擔心你們上市時,又碰上什么不可抗的風險? 李思廉:我們將在6月18日舉行股東會議提出發行4.5億股A股的建議,之后便由監管機構審議,如果順利的話,最快會在9月上市,現在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大家都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我沒有甚么陰影,順其自然便可以了,市場好的時候你便賣得好一點價錢吧,我想A股價應該和H股價差不多,20多元吧(即可集資100億元左右)。 享受百年難見的機遇 <21世紀>:你與張力先生合作十多年,據說最初連合約也沒有簽,你倆從來沒有紅過臉,沒有分歧,如何做到的? 李思廉:秘訣就是大家互相遷就,我們兩人也沒有誰做過錯誤判斷的問題,我們做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復雜,中國整體經濟沒有回落過,這使得市場一直有很大的需求,這種需求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過去整個市場都是上升的,只是多賺少賺的問題,法律手續易和難的問題,并不會產生一些犯大錯的機會。我和張先生會經常交流,如果在交流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堅持做就做,一個堅持不做就不做。 <21世紀>:你比很多香港人早走了許多步,現在很多香港人到內地發展,你有什么忠告? 李思廉:最重要是找到好搭檔。也要親身認識一些法律法規,特別是稅法,中國的稅務要求很嚴格,而且沒有一種所謂時間性的豁免。中國稅務的追溯權是很久的,大家最好算清楚自己的賬,不要只看一兩張紙的可行性報告,要注意加上稅費后的結果。 在內地做事,要樂觀一點。你看看中國過去二十幾年歷史,今天仍然活躍于市場的人,大部分都是樂觀的。那些淡出的人,可能太悲觀和短視。我的經驗是中央政府非常注重經濟發展,在每一次重大政策出臺時,只是提示大家,不會用很粗暴的手段。調控之下,銀行仍然要貸款,人們仍然要買樓。 <21世紀>:很多香港企業家到內地發展,會很心急地把香港的一套在內地實施,會用香港帶來的管理班子,但未必有成效。 李思廉:第一,現在大部分香港人的平均質素也許會比內地好,但你會發現內地人追得很快,可能你在香港要用幾年才可以達到的結果,在內地的特定環境下一年就可以追上你,你現在比他好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其次是香港人也要武裝自己,內地人才多,進步快,特別是在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十多年前沒有幾個會英語,現在多得不得了。一些外資機構發現,在內地招聘人才比在香港還容易。 這就代表內地產生了很強大的力量,這不是任何經濟數據統計里能看到的,人聰明了,大家互動產生出來的力量也不是報章上專家分析得那樣簡單。從來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不斷以雙位數增長這么長時間,這是非常驚人的,歷史沒有先例,用一些以前的數據天天不斷說這個說那個,我覺得還不如做好自己的事,享受一下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這更實際。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