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居淡泊生活 航運巨子沈家楨的度世情懷(5)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7日 19:32 《南風窗》雜志 | |||||||||
弘揚正教,追求良知 沈家楨在美國航運界叱咤風云,身居高位,腰纏萬貫。但他時時思索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退出商海的他,又要投入另一個精神的海洋,大干一番了。
沈家楨認為,世界各個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創造的宗教,盡管形形色色,都有其必然和自身特點,但有一點共同,那就是凈化人心,抑制惡行,提倡善事。他是中國人,愿為佛教的弘揚盡力。可是他第一個重要決定卻是創辦“世界宗教研究院”:搞佛教,但不需排斥其他宗教的智慧。 美國法律規定,凡是研究院所的成立,必須具備固定的場所、專職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相當數量的圖書資料等等。沈家楨成了新形勢下的另類執行長,首先制定預算。房屋,20萬美元;10萬冊圖書的圖書館:200萬美元;專職人員10名:20萬美元。考慮到長遠的設置和非盈利的目的,以20年計,投資總額應為620萬美元。此外,沈家楨每年都拿出30至40萬美元,作為研究院經費,樂此不倦。 嚴格地講,世界宗教研究院并不是宗教組織,而是學術團體。既然要在美國弘揚佛教,首先必須把佛教經典譯成英文,這是建立美國佛教文化的第一步。 翻譯量之龐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基督教《新舊約》加起來共90萬字。伊斯蘭教的《可蘭經》30卷70余萬字。而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回顧歷史,梵文《大藏經》的漢譯,從漢代開始到宋代,用了1200年才完成。如今,假定一名翻譯家每年譯經20部,要將之譯成英文,需時388年。 樂渡法師浮海而來,和沈家楨一同在美興教,他對譯經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他對沈家楨說:“你總不能讓美國人學會中文再去弘法吧!必須把佛經譯成英文。沒有捷徑可走。” 其實,這話說對了一半。譯經固然重要,有時講經更有實效。沈家楨深知,對美國人講經,不能照本宣科,要把佛理與日常生活和科學新知相結合,深入淺出,才行。 1970年4月,沈家楨應邀向紐約兩所天主教學校作英語佛經講演。他講的題目是《佛教一瞥》,短短的開場白,就與眾不同。 “諸位朋友,按照韋伯司特英文字典,什么是宗教,是指用崇拜的方式去尊敬上帝,遵從神的命令,以追求生命的途徑。宗教的定義相當多,如果采用上面的解釋,那佛教就不能算是宗教了,因為佛教中并沒有說有一位發號施令,人類必須服從的上帝。” 他話鋒一轉,對那些高鼻藍眼的聽眾說 :“佛陀不是全能的上帝,是一個人。他告訴我們兩項最基本的發現。第一個發現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世界,只是整個宇宙的極小部分;第二個發現是,人類具有完整了解宇宙的能力。只要將這原具的能力發揮出來,就能解脫諸如死亡之類的痛苦。” 這樣淺顯而又深邃的講解,當然使美國人感到極大興趣。 整個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沈家楨的英語佛學演講,成為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演講,分別由中英文結集出版。沈的佛學研究,非常細致縝密,并且結合了現代科技的發展成果,更重要的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類對社會良心的呼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