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錫培:賺更大的錢是企業改制的根本原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5日 10:44 贏周刊 | |||||||||
對話嘉賓:蔣錫培--江蘇遠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贏周刊記者 甄靜慧 一改:由私營企業改為集體所有制企業
政府希望我們這樣改,同時這樣改也可以得到政府的幫助 贏周刊:改制是企業的頭等大事,每經一次改制,企業就如脫胎換骨、蛻變一次,一般企業對此都是謹而慎之,而遠東從1990年~2004年的短短14年里,竟經歷了四次改制,改制如此頻繁,原因是什么? 蔣錫培:遠東的每一次改制,無論是股權的出讓還是回購,都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與宏觀形勢變化密切相關。四次改制里,企業經歷了“私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混合型經濟模式企業——民營企業”的轉變,每一次改制,企業都實現了一次飛躍。 沒有第一次改制,就不可能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企業的原始積累;沒有第二次改制,就不可能迅速實現資本的擴張;沒有第三次改制,同樣就不可能短期達到企業規模裂變的目的;沒有第四次改制,遠東集團就不可能全面完善法人的治理結構,進一步構筑市場化運作的發展平臺。 贏周刊:遠東四次改制里,最令人費解的是第一次:你在1992年把自己一手創立的“范道電工塑料廠”改為集體所有制企業,等于把企業所有權拱手交了出去,聽說當時很多人都說你很傻。 蔣錫培:這次改制一開始其實是政府的意思,當時范道是個扶貧鄉,而我們這個企業則是地方上比較大的企業,政府希望我們成立一個集團。 而作為我們自身的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適合我們江蘇這個地區的發展環境。在中國改革的道路上,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這四次浪潮。 我的創業歷程接近于溫州的“個體創業之路”模式,但遠東所處之地卻是蘇南,蘇南大多數企業走的是鄉鎮企業道路,在當時的環境下,民營企業缺少政府的支持,在融資、營銷等方面局限性較大,尤其是在用人機制上處處受到制約,不利于企業更大規模的發展。而一旦企業轉變為鄉鎮企業,卻可以得到稅收、貸款等各種優惠政策。 企業發展永遠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樣一個和諧的發展環境,在當時的環境下,為了企業贏得更好的發展空間,我就決定把這個企業送給集體,改為集體企業。 贏周刊:這樣一來企業就不是你的了,企業所創造的利潤你也得不到多少,你就完全沒有考慮個人利益嗎? 蔣錫培:不考慮利益是不現實的,改為集體后,企業就不是個人的了,利潤也全部是集體的,不是我的了。 但那時更多的還是想著企業如何能夠更好、更長遠地發展。最關鍵是盡管企業改為了集體企業,還是由我們自己去經營管理。就是名義上戴上了“紅帽子”,能夠得到政府的開明的政策而已。想想只要企業發展好,我們大家也有幾十萬的工資收入,也就可以了。 贏周刊:除了政策優惠外,第一次改制還為企業帶來了什么好處? 蔣錫培:解決了引進人才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改制后,以上海電纜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虞正明為首的一批優秀人才進入了遠東,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改:集體所有制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 產權不明是根本,改制是企業內部員工的投資圈地 贏周刊:遠東的第一次改制,是響應了政府的倡導,后來也是市委市政府先提出要遠東作為集體企業改制的試點,所以你們又進行了第二次改制的研究。政策導向對遠東的決策似乎有很大影響? 蔣錫培:政府提出建議只是個契機,但我們考慮得更多的是當時的宏觀經濟大環境,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不能盲目響應政府號召。第二次改制的真正原因是我們看到了蘇南模式的集體經濟,存在著所有制單一、政企權責不分、產權不明晰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的活力。 贏周刊:定額認購和自愿認購的員工參股方式是如何定下來的? 蔣錫培: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組織人員南下廣東、浙江,北上山東等地考察搞股份制的成功經驗,著手對企業的資產、產權進行全面審計、評估和確認,最終才決定采取定額認購和自愿認購的方式,動員員工參股。 我認為一般員工把遠東當作集體企業還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連管理層也把它當成集體企業,而不是當作自己的企業一樣來經營管理的話,問題就大了。 幸好在我們動員員工參股后,有80%的員工都占有了股份,1995年我們成功募集了1350萬元內部員工股,以及100萬元集體股,1996年內部員工股增資擴股到4500萬元,其中中層以上和高管股份相對高一點。這次改制使他們感覺大不一樣——我有股份在里面,這家公司跟我的關系更密切了,我會更關注它的發展,更關注它的效益和今后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