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11日,臺灣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病逝,享壽92歲。王永慶先生一生篳路藍縷,創辦臺塑集團,在經營管理領域取得杰出成就,晚年亦為兩岸人民交流貢獻良多。《中歐商業評論》刊登本文,以分享王永慶先生的商業智慧,亦以此表達對王永慶先生的尊敬與懷念。
文 ·黃德海
讓合理化旗幟在員工心目中飄揚
在臺期間,我曾數次獨自一人悄然進入臺塑大樓,遠遠地站在總管理處門外的一個小小角落,觀看王永慶下班時從靜謐的樓道里緩緩走過。也許是長期研究的緣故,我始終覺得王永慶90多歲的背影具有某種穿透力。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是:如此勤勞的一個企業家究竟是怎么做到既有錢又長壽的。有時候這種直觀感覺一連保持幾天,幾乎天天如此。
對我而言,考察這種穿透力對于臺塑企業生產與分配過程的影響實在是一個巨大挑戰。幾年來,王永慶早年的一句話成為我努力工作及享受生活的精神支柱。在多次關于王永慶的演講中,我幾乎每次總要興奮地用這句話來作為開場白。他說:“經營管理要追根究底,一直把單元成本分析到最后一點,我們臺塑就是靠這一點吃飯的。最近我看英國的卜內門化學公司、美國的斯坦福化學公司都沒有這樣做,我就曉得我們臺塑會有飯吃。”
在王永慶眼里,他的臺塑王國根本就是一組制度。他一向要求他的管理層務必做到:忠于事,孝于親,敏于行,行于范。所謂“范”,指的正是他治理企業的一整套制度。這套制度的理念和思想大多取自于民族優秀文化,其間既有剛性的表單和條文,也有柔性的智慧和精神,其中像“勤勞樸實、止于至善、奉獻社會、永續經營”等一些經營理念,在臺灣幾乎婦孺皆知。
王永慶認為,臺塑集團的成本分析是一個衡情論理的過程,根本無所謂西方式東方式,只要你的制度合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就一定適合管理自己的企業。
正是從這些基本道理出發,王永慶把臺塑集團的管理經驗命名為“合理化管理”。從此,“讓合理化旗幟在員工心目中飄揚”成了王永慶為之奮斗一生的管理境界。如今,臺塑第二代和第三代管理者已毅然接過權杖,他們對合理化管理之有效性依舊深信不疑。
從切身感出發
“切身感”是王永慶治理臺塑企業的一個關鍵詞,也是他半個多世紀以來本土化經驗的濃縮。
在臺塑集團,“切身感”屬理念范疇,是指經營者意識。狹義地講,也指員工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其實是指一種管理環境。多年來,這種環境經由王永慶鍥而不舍的營造,既使臺塑企業文化具有合理化之名,也使其員工能力具有自我開發之實。正如國資委李榮融主任所言,臺塑集團與世界接軌得早,吃的苦多,面對的市場狹小而且資源匱乏,自然比歐美日企業更講究切身感。
經由培養“切身感”激發出的是切身力。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各自的責任。王永慶清楚地意識到:只有處于開發狀態,管理者才能激發出經營者意識,進而消除官僚習氣;只有具備這種意識,員工才能士氣高漲,進而避免人浮于事。在臺塑企業,切身力之強烈使得每一名干部都隱約感覺到:王永慶時刻在我身邊。
激發切身力的本質是指激發出員工勇于負責的干勁和精神。因為激發切身力難于實現,因而是一個漫長且堅持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場管理變革,臺塑關系企業經由這場管理變革,已經演變成為一個有能力管理龐大石化產品流量的高效組織。為抗衡壟斷勢力、石油危機、經濟蕭條和原料短缺,并在抗衡中保存自己,王永慶經過多年摸索,發現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合理化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