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從資源優勢到品牌優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17:59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王燕琦 高平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內蒙古品牌異軍突起,“伊利”、“蒙!、“鄂爾多斯”、“鹿王”、“小肥羊”……一個個來自大草原的品牌,競相闖蕩國內外市場,成為內蒙古一張張亮麗的“名片”。 記者日前在內蒙古采訪時驚訝地得知:內蒙古目前擁有10個中國名牌產品和16個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內蒙古有7個品牌上榜。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精心打造品牌,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伊利:打造百年品牌的代表 目前,中國人每喝兩杯牛奶,就有一杯來自內蒙古。2006年,內蒙古牛奶產量達到880.45萬噸,居全國首位,產值達到400多億元。在內蒙古的乳品行業當中,伊利集團是龍頭企業,并且多年來一直以強勁的實力領跑中國乳業。 為了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和牛奶質量,伊利人創新奶源基地建設,先后實施了“公司加農戶”、“公司加牧場小區加奶戶”、“公司加規范化牧場園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全區的奶牛飼養業向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在伊利集團的帶動下,養奶牛的農戶們紛紛退耕還草,改變了以往單靠種植農作物為生的生產方式,走上了循環經濟之路。目前,伊利集團擁有優質牧場近200個,良種奶牛超過200萬頭。十幾年來,為了解決農民養牛資金困難的問題,伊利集團累計向養奶牛農戶發放購?罱20億元;為確保乳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投入2000多萬元,用于防疫工作補貼和疫病防治。 近年來,伊利集團通過收購、兼并、資產重組等方式先后在內蒙古、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廣東、新疆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從2003年至今,伊利集團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高居行業首位,并以152.38億元的品牌價值榮登全國食品行業榜首。僅在近幾年,伊利集團就累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投資3億多元。 2005年,伊利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的乳品贊助商,同時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贊助奧運會的中國食品企業。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部主席海斯博格在對伊利集團的評估中指出:“伊利的責任感和信譽完全符合奧運的標準!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自豪地告訴記者:“追求可持續發展,打造百年品牌,是伊利人長久以來的追求。伊利集團牽手北京奧運,既是中國乳業的榮譽,更是一次歷史契機,此舉將使伊利在消費群中形成巨大的社會價值!” 品牌推廣戰略引發集群崛起效應 內蒙古地域遼闊,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等構成了特殊的資源優勢,產品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的品質。內蒙古的企業,特別是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從創業之初便深刻認識到草原生態的分量。 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介紹,中國每年的山羊絨產量占全球的70%以上,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80%,其中,內蒙古的羊絨年產量就占全球的40%左右,在世界羊絨制品市場的占有率達到50%,被業界尊為“羊絨之鄉”。作為內蒙古的優勢產業,羊絨產業走在了其它產業的前列,至2006年,內蒙古年產值百萬元的羊絨加工企業已達180多家,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8家,鄂爾多斯集團、鹿王集團、維信集團等一批大型羊絨加工企業更是馳名海內外。 地處內蒙古中部的鄂爾多斯,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為有了鄂爾多斯羊絨制品而被世人熟知。目前,鄂爾多斯集團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羊絨制品企業,出口能力達到450萬件以上,在同行業中位居榜首。 包頭長期享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鄉”的美譽,歷史上曾以“水旱碼頭”、“皮毛重鎮”聞名。如今,從包頭市崛起的“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竟然打造出了世界級的中餐品牌,一改內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使草原上的羊肉不再僅僅以“手把肉”著稱。目前,“小肥羊”在全國建起700多家連鎖店,在全國餐飲業500強中排名第二,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都開設了分店,內蒙古品牌的集群崛起以資源優勢為契機,但資源優勢不一定能成就品牌。奧妙還在于理念與認識的轉變。2003年,中國成長企業百強的一段評語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百強首位的‘小肥羊’,與去年位列榜首的蒙牛都來自內蒙古,證明該地區不僅天然資源豐富,而且管理水平以及商業理念都在迅速提升! 由“名牌產品”向“名牌城市”延伸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內蒙古迅速崛起的品牌企業群,在帶動原料開發、運輸等相關領域的產業發展以及吸引資金、人才和解決就業等方面,充分顯示出龍頭的作用。以伊利集團為例,這個內蒙古乳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多年來一直是全自治區的“納稅狀元企業”,并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至2005年,伊利為養奶牛農戶發放奶款達100多億元,扶助了數百萬農牧民脫貧致富。 內蒙古實施品牌戰略起步早,力度大。10多年前,內蒙古就提出品牌推廣的理念,政府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地區品牌。由名牌推進實現資源轉換,內蒙古正確定位了自己的發展之路,經濟活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近年來內蒙古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而不斷推陳出新,終于實現了從“名牌資源”到“名牌產品”的轉折。 2006年,包頭市一躍而為內蒙古第一個、我國西部地區第四個生產總值超千億元的地級城市,由此跨入了全國63個千億元產值城市行列。同一年,鄂爾多斯市人均GDP達到6600美元,已經超過了當年北京的人均GDP,財政收入躍居全自治區第一。中國社科院今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綜合考量了全國200個地級城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的增長競爭力并列第一。目前,這三個城市被稱為內蒙古的“金三角”地區。2006年,“金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到全自治區的一半以上,人均GDP達到5193美元,已經趕上了沿海地區的平均水平。 作為一個區域經濟名牌,“金三角”受到世界的廣泛矚目。有學者斷言,“名牌城市”、“名牌區域”,正在崛起為內蒙古分量更重、影響力更大的新的品牌。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