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為兩年 一場官司與一個公司的改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8日 12:24 《中國企業家》 | ||||||||||||
文/郭海峰 本刊記者 李岷 經過一年半的纏斗,早在你看到這組封面報道兩三個月前,思科訴華為侵權這樁近年來知名的跨國官司就已經塵埃落地了。 為什么現在還要去追蹤、還原這起訴訟的始末?
《中國企業家》認為,以思科訴華為案為切入點、為橫斷面,是觀察華為——現在這家國際化觸角最為廣闊、深入的中國企業——正在經歷的巨大蛻變的最好視角。對于一個正在高速運轉的物體來說,一點微小的外力都有可能被急劇放大從而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和內在結構。2002年末,正是華為“發展中國家市場遍地開花,歐美市場初戰告捷”、即將迎來在國際市場大步跨越的時刻,思科之訴就是那“微小的外力”,它是擊中華為這樣一家中國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還是促使華為的國際化水準成功升級。 不管怎樣,這場官司以華為和思科的和解結束,顯然超越了任正非的目標,“小輸就是大贏”。 這不是中國企業第一次遇到國際知識產權訴訟糾紛,但在中國企業卷入的國際商業糾紛中,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將官司打得如此酣暢淋漓,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夠動用這么多國內外資源(法律手段、政府關系、媒體資源、業界伙伴、客戶關系)去迎戰一家來者不善的全球500強企業并最終議和。敢打的勇氣和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自信,是華為獲得最終和解的決定性因素。本期封面故事的上篇《華為VS思科:全景回放》向你展示了華為是如何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從倉猝應戰走向主動出擊的過程。這是華為高層迄今為止對媒體最全面、細致的一次披露。 在下篇《華為之變》中,你將會看到一個在中國商業文化、法律體系、游戲規則中成長起來的公司,當面臨國際化帶來的全面沖擊、遭遇一場猶如當頭棒喝的跨國訴訟之時,如何不斷修正自己以迎合國際化的需要,包括調整過時的技術跟隨策略、變革管理、和更多的國際伙伴更緊密地站在一起,以及創建更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這是一個從“本土傳奇”走向“國際化常識”的過程,事實上,這也是所有渴望國際化的中國企業都必須走過的過程。 一場跨國官司有沒有可能改變一家公司、一個產業、甚至一個經濟體的命運?有可能。而且我們認為,華為在思科之訟中的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案例。我們還認為,改變的決不只是華為。和“中國崛起”一樣,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未來10年、20年全球商界的一件大事,全球商界俱樂部里的大公司將以何種心態、方式來對待中國企業的進入?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一些蛛絲馬跡。 本刊獨家專訪華為數位高層,展現官司全過程 思科之訟激發了華為將自身透明化的愿望,一個可見的目標就是華為IPO 在這場官司里,華為和思科的較量絕不單單是法律層面的 思科告華為進一步提示中國企業,國際化并不是其產品或服務進入國際市場那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