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要人的生存狀態:讓被研究的人發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07:36 中國青年報 | |||||||||||||
何樂 最近幾天,經濟學家郎咸平正處于戰斗的亢奮中。先是揭批海爾集團的“曲線MBO”,接著拋出格林柯爾系調查內幕,他把矛頭直接指向了中國10萬億國有資產存量再分配的重大難題。盡管有些經濟學家表示將于8月28日召開研討會集體回應郎咸平,但郎咸平“惟一遺憾”的是,此前他孤軍奮戰時,并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出來公開聲援。
按說,郎咸平畢業于美國沃頓商學院,近年來在學界和業界上下奔走,參與了數次重大議題的爭論,怎么也算一位經濟學界的“要人”了。但是,為什么在同行間他總是少有支持?與郎咸平的“孤獨”相比,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經濟界“要人”不一樣的生存狀態。 本月初,曾被中國證監會聘為首席顧問的梁定邦先生,因其持股的環球數碼公司在香港創業板股價暴跌,在一夜間損失了6100萬港元,一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熱點。梁先生去年和三弟梁定雄及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張萬能博士共同創業,準備打造“一個數碼傳媒的亞洲夢工廠”。作為香港資深大律師和美國執業律師,梁先生在證券業是權威人物。他給證監會做顧問,名義上只收1元人民幣,但收獲的品牌的無形價值卻是巨大的。有媒體評論說,梁氏兄弟真正是“做生意”的高手,股市起伏并不能掩蓋其產業雄心和獨到的“經營才能”。 同樣注重個人“品牌”營銷的經濟界“要人”,還有前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她前陣子來中國,為中國經濟說了不少好話,感覺一點都不像中國入世談判時最難纏的對手,反而更像是“中國人民最友好的朋友”。 一些中國家具企業和美國人打反傾銷官司,聘請的法律顧問就是“巴女士”。巴爾舍夫斯基對此毫不避諱:“我能告訴他們(指中國家具商),靠自己的力量在美國復雜的行政和司法體制里摸索,簡直難如登天,他們需要中肯的建議。” 當然,“巴女士”絕不會免費向中國家具企業提供法律支持。巴爾舍夫斯基友好的表情下,不能排除有“開展業務”的考慮。 最善于“經營”的經濟學界大師級人物,諾貝爾獎得主蒙代爾算是其中之一。他也時不時來中國一趟,對中國經濟好話說盡。最近,有媒體對“世界經理人資訊公司”做的中國知名品牌公司排行榜有所質疑。據稱這家1999年成立于美國紐約的資訊公司,就是由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擔任主席,而其客戶多是排名世界500強的跨國企業。“歐元之父”蒙代爾這樣評價中國咨詢市場,“中國在1000萬元規模以上的企業有50萬家,其中上市公司就有1000多家,而管理咨詢的滲透率還不到5%。”因此,他非常看好該產業的成長空間。據稱,他的公司在中國的收費額在10萬~100萬美元之間。 蒙代爾把這種經濟學家擁有私人公司的現象,稱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非常動聽。可是,當他一邊在中國開公司掙大錢,一邊又對中國經濟形勢發出宏論的時候,人們怎么分辨其言論的傾向性和真實性? 郎咸平教授說自己受到了“威脅”,他誓死捍衛一個學者進行“獨立研究”的權利。但他在經濟學界卻有個不雅的稱號:一只四處叮人的“牛虻”。在筆者看來,這只“牛虻”的價值對于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真是太稀缺了。在我們身邊,看到的大多是衣著光鮮笑容可掬出入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場合,為知名或不知名的企業公司“小罵大幫忙”的經濟界“要人”。 《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記者戴維.霍夫曼寫了一本書叫《寡頭》。他敏銳地發現,在俄羅斯那些短短十幾年中就聚集了億萬財富、并且迅速把控了巨大權力的“大亨”身邊,往往也圍繞著很多經濟學界知名人物。他們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利益共享的群體。 郎咸平教授的遺憾,隱匿著另一種潛在的危機: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這樣的“利益共同體”以及他們遵循的“潛規則”,會把社會和大眾引向何方? 鑒于這種擔憂,郎咸平對大企業和大公司有些偏執的進攻性,反而令人敬佩了。據稱他正在研究的還有北大方正、清華紫光、三九、南京斯威特、復興集團等知名企業。“郎監管”說,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一些人聽到這消息后要發抖”。 中國青年報同日相關評論: 同日其他媒體相關報道: 經濟參考報:“郎氏質疑”會否擊跨中國家電業 上海證券報:清議評說“郎顧公案” 證券時報:中國需要郎式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