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冰/文
美國經濟打噴嚏向來被視為亞洲出口不振及經濟低迷的罪魁禍首。但是,有經濟師認為,亞洲銀行高達2萬億美元的壞帳才是本區域經濟復蘇的最大絆腳石。
據經濟分析師及各地政府估計,在泰國,有1/5的銀行貸款是壞帳;印尼則有1/3;菲律賓是1/4,整個亞洲地區銀行壞帳總額則介于1.3萬億至2萬億美元。經濟師認為,亞洲的許多銀行還需要一段時間先處理這些壞賬,再進行新的放款,否則亞洲很難重溫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達8%的經濟增長率美好時光。
德利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格斯師指出,盡管本區域不少政府都將國內經濟不振歸咎于對美出口放緩,事實上,問題的根本卻是在國內。他說,壞帳所引發的負面影響將持續多年,目前還不能斷定壞賬的殺傷力,但這至少將導致亞洲經濟增長幅度下跌至少2%。
無論是日本還是泰國、韓國、新加坡或者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第一季度經濟普遍走下坡路。韓國預估今年經濟將腰斬,印尼及馬來西亞景氣也將走緩。這種困窘與兩年前的情形截然不同。當時亞洲各國對美出口暢旺,韓國、印尼、泰國這三個獲得國際貨幣基金貸款的國家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但是,正是由于經濟的逆轉使得亞洲國家失去徹底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各國政府也不想犯眾怒而關閉經營不善的企業,連企業對改革也是踟躕不前。結果,沉重的壞賬包袱與低迷的經濟互為因果,成為亞洲國家的切膚之痛。
在銀行為壞帳深感苦惱之際,亞洲一些國家的企業也因為銀行的銀根緊縮而陷入借貸無門的困境。例如在泰國,今年銀行的貸款額下跌了10%,至于無法償還的貸款,已經達到8550億泰銖,提供企業新貸款的條件因為資金的短缺而顯得異常的苛刻。一名有意通過首次公開售股籌集資金進行企業擴張計劃的商人就透露,目前商界流傳著的一個笑話是:“人們必須要有100萬美元才能貸到100萬美元!”
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地區,因經濟放緩,基金管理人及企業將資金轉而投入中國等經濟發展較穩定地區,導致外資投入減緩。從1997年至去年期間,東南亞地區的外資投入總額下跌了17%,只有500余億美元。
野村證券一名分析師指出,對那些動蕩不安的國家如印尼和菲律賓,外資更是裹足不前,這也使到亞洲的經濟問題更難以解決,因為在沒有外資監督的情況下,逼使這些國家進行金融體系改革的壓力也相應減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