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股市疲弱以及企業充斥呆壞賬,目前發生在亞洲的這一切與1997-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時的情況何其相似?
經歷了1997年到1998年的經濟危機后,亞洲經濟在1999年和2000年每年都有7%的增長。但時至今日,東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又再一次進入下降通道。經濟學家們估計,泰國的經濟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大幅放緩,而經濟復蘇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韓國這些曾在1997-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中備受打擊的國家里也是萎靡不振。雖然各國的金融官員以及多國債權人竭力否認,但亞洲發展銀行年會上本月宣布的一系列調匯協議透露出了亞洲國家對經濟憂慮。
如果再來一次經濟危機亞洲經濟會怎么樣?后果會比1997到1998年那次嚴峻得多:那時亞洲的政局穩定,而如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卻像是火藥桶,一觸即發。東亞現時出口下滑的嚴重程度并不弱于1996到1997年時的情形,亞洲(不包括日本)每年國民經濟增長的37%源于出口增長。東亞是除了美國的近鄰外最容易受美國經濟變化影響的區域。馬來西亞80%的對美出口是信息行業產品,結果硅谷那邊的泡沫一破滅,這里馬來西亞國內的工人便紛紛下崗回家了。
1995年到1996年間,也曾出現過一次全球電子行業的周期性低迷,導致當時亞洲出口的并不是下滑,現在經濟學家擔心的是,這次亞洲經濟放緩不是周期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這幾年對IT行業的投入嚴重過度,所以即使現時美國的經濟在暫時性的倒退后恢復增長,美國國內對IT業的投資也不可能馬上隨之回升。第二,很多經濟專家預計日圓將會持續走弱,即使日本現在的對美往來帳戶甚有盈余也無濟于事,而日圓的貶值勢必帶動其它亞洲國家貨幣貶值。現在亞洲有許多公司還背著以美元計算的債務,亞洲貨幣的貶值無疑會加重這些公司在還債時的負擔。
亞洲經濟的病癥如對美依賴過深等遠不是暫時性的,它們的影響將會長期存在。不過正像亞洲發展銀行在年會上為亞洲經濟辯護時所說的那樣,亞洲經濟不會再象以前那樣在外來打擊之下脆弱不堪,一蹶不振。首先,在亞洲國家中,現在只有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的匯率機制則比以前更為靈活;其次,五個危機中受災最重的國家(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韓國)對外往來帳戶中都有盈余,而且經濟上要比以前獨立得多,其三,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普遍增加了,外債水平有所下降。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對于亞洲經濟可以更樂觀地看待。一間法國證券公司新加坡分部的研究人員就表示,部分美國科技行業的震蕩未必是壞事。美國公司要裁減員工就必須買進設備來代替人力,而亞洲的出口商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美國輸出電子零配件,這在幾個月前已被證明完全行得通,現在仍然如此。
另一些經濟學家則寄望于中國。現在在亞洲,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唯一看好的國家;同時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在即將發表的2001年通商白皮書中說,在中國經濟持續急速增長的影響下,由日本帶動亞洲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是各國圍繞中國展開激烈競爭的時代。
雖然亞洲各國常常把中國看成一個潛在的威脅而非支持者——它吸收了將近4/5的外國直接投資,但中國如今對于動蕩的世界經濟來可以說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而且,在進入WTO后中國將會對亞洲各國更大限度地開放市場。南亞目前對中國的出口已比上一個十年增加了差不多4倍,而世界銀行[微博]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加入WTO后日本和臺灣的出口有望增加一倍!
可是無論是中國,日本甚至是歐洲都無力撐起亞洲的大局: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雖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不足于彌補美國外需下降的缺口;日本經濟消沉了十多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它的年度經濟增長將只有0.6,自身尚且難保,怎能兼顧別人?至于歐洲,近些年來東南亞地區的區域內貿易往來增加了,大約占了對外貿易的1/5,對歐出口則相應減少,在這當口無疑是推波助瀾地加重了出口倒退的危機。
既然外援無望,便只有自救了。亞洲國家的領導們也許該感到后悔,他們應該在亞洲經濟好轉的那兩年加強國內需求,重組企業和改善金融體制。改革必然會引起暫時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動蕩,但如果在經濟繁榮期展開改革,痛楚會比現在要輕得多。曾峻